何谓个人主义: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文摘   2024-10-24 20:30   重庆  

“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这句口号,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但有没有细想过,这个“多数人”的含义是什么?

在集体主义的叙事体系内,集体至高无上,多数人的利益至高无上,因此牺牲一个人成全九个人,是理所应当的行为。

那么反问一下,为什么九个人不自愿牺牲,然后去成全一个人,莫非那九个人是自私鬼?莫非集体只是一群自私鬼的合集?

所以很显然,根本无法从善意的角度来解释这句口号。多数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背后实际是满满的恶意,它的目的是以集体的名义为可耻的行为狡辩。

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因此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生存权,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存在。

集体主义却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个人是为了集体而存在,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对个人进行任意处置。

追求自由是个人主义的典型特征,它寻求的是个体的独立与解放,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目标。西方历史上,为了追求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西方社会掀开了光辉的一页。

而历史上同样存在另一种观念,那就是放弃自由来换取安全,这种观念的特点就是畏惧强权,融入集体才能获得安全感。

集体主义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乌托邦式的社会大同,方法论是消灭个体意识。乌托邦的掘墓人哈耶克,就曾一阵见血的指出,要区分集体主义的目标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但集体主义的方法论却错得离谱。

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告诉我们:集体的意识很容易受到某种思想观念的蛊惑煽动,从而形成毫无理性的激情,最终让集体被少数野心家利用。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也详细论述了集体主义必然走向专制的底层逻辑。哈耶克发表《通往奴役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个人主义正名。

个人主义,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后经自由主义之父约翰洛克阐释,众多启蒙思想家演绎,让个人主义既成为了一种价值观,又成为了一种政治哲学的方法论。

个人主义主张对个人财产和自由等权利,予以认可和保护,对个人奋斗的成就予以尊重和鼓励,反对以国家、君主和上帝的名义对之进行侵害。

在古代,一个人的权利主要由他的集体身份决定。比如在古罗马,有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之分,贵族比平民拥有更多的权利,但阶层的资格由先辈决定,再多的个人努力也无法改变这种权利划分,而且这种价值观和方法论统治了人类一千多年。

所以,尽管个人主义的信条十分简单,但却具有颠覆性。根据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所有个人都有作为人的平等权利,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只要你不侵害他人的平等权利。

对个人主义原则最著名的阐释,莫过于美国的《独立宣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不证自明,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了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杰斐逊主要借鉴的就有洛克的学说。洛克在他的代表作《政府论》中说:个人权利是自由社会的基础,从自我所有权开始。洛克认为,政府由公民建立,公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这些个人主义的原则,现在被西方世界称之为社会支柱。

人们的权利不应该取决于他们在集体内的身份,这似乎不言而喻。然而在个人主义兴起之前,这样的观点几乎是闻所未闻,而且被污名化。

比如:有人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称之为个人主义,这种要比别人高一头,把别人踩在脚底下的思想,只是功利主义而已。

还比如:有人认为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认为利己就会损害集体,而实际上,个人主义的前提就是不损害他人的平等权利,在这个基础上利己就是利他。

哈耶克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中,还区分了两种含义的个人主义,也就是真正的个人主义与虚假的个人主义。

真个人主义是从个体出发,最终归结为保护个人的权利。而假个人主义,强调的只是个性,最终又融入集体,成为集体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也就是说,假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近在咫尺,比如美国的LGBT现象,强调个体性别的重新认知,但LGBT组织却又以集体的名义强调政治正确,肆意侵害他人的权利,结果就跌入了集体主义的泥淖。

二十世纪初,个人主义思潮传入我国时,与“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结合在一起,猛烈地冲击了流传两千年的专制制度和臣民思想,短暂的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正如胡适在北大授课时所说: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捉刀漫谈
看不透现在,就看过去;看不清未来,就看现在。 带你从另一个维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