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八条心思:朕不会错

文摘   2024-09-10 20:30   重庆  

《韩非子·说难》开篇就说:龙也是一种虫,可以驯而骑之。然而它的喉下有逆鳞,触之即死。

为什么说难?难就难在帝心难测。掌握不了帝王的心理,怎么可能游说成功。

比如流传很广的故事: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问慈禧:沙俄和美国,更恨哪一个?慈禧回答说:俄国人虽然比较野蛮,但他们要的就是土地与钱财,大清有的是土地和银子。但美国人不一样,他们不要土地和钱财,却想让我大清还政于民。哀家与美国势不两立!

你看,慈禧的心思全在保存权力,而不是土地和钱财。如果一个大臣,没有揣摩透她的心思,贸然劝她,那就是死路一条。

帝王心思最难琢磨,也变化无常。今天信任你,千里江山都可托付给你。明天怀疑你,万里河山无你立锥之地。

为此韩非子从权术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帝王常用的13道权术,并由此揭示了帝王的八条心理逻辑。

第一、朕最有才。

人不会天生就是贤人圣人,但帝王不这么认为。首先帝王可以登上帝位,本身就是对身份设定的一种肯定,天之子、自然智力无双。其次是面对无穷的恭维和负面信息屏蔽,帝王显然无力破除信息茧房,很快便会陷入“朕最有才”的迷梦之中。

比如1962年12月,赫鲁晓夫参观一个画展,他讽刺抽象派作品根本不是什么艺术。结果他竟然被反驳说对美学一窍不懂。赫鲁晓夫当即雷霆震怒:我当矿工时是不懂,我当基层干部时也不懂,在我升迁的每一个台阶上我都不懂。可我现在是部长会议主席,难道我还不懂吗?

第二、朕是老大。

帝王独掌权柄,以术御臣、以法驭民。帝王是权力的中心,也是权力的顶点,凌驾于一切之上。因此谁要是敢挑战帝王的权威,下场自然不会太好。

比如刘邦曾问韩信:我能带多少人马?韩信回答说:十万。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虽然后面韩信慌忙用刘邦有元帅之才搪塞,但彼时已经被降为淮阴侯的韩信,依旧如此藐视帝王,自然让刘邦动了杀心。

第三、朕爱猜忌。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认为,君主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君主应当怀疑一切人,对君主最危险的人,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

韩非子也认为,君主会猜疑所有的人,包括妃嫔和儿子,因为这些人要么谋图权位,要么谋求私利。

因此帝王的猜疑心,是权力的本质属性。帝王越是疑心,臣子越要示之以诚,否则帝王就会耍龙威。

比如萧何自污、王翦求封,都是以诚释疑的表现。

第四、朕不会错。

帝王永远正确,即便偶尔下个罪己诏,也是把责任推给客观原因。帝王不能有错,错了就会让人对君权产生质疑。

任何时候,君权都是最大,真理也必须小于君权,如果真理对君权有害,那就必须污名化真理。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政治铁律,就是君主倘若亲自下场表态或做事,就说明局势已经很糟糕。因为如果君权这张最后的底牌失效,那就意味着君主权威的彻底崩溃。

无论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还是韩非子,对这一点都着墨很多。高明的君主永远是躲在幕后,这样的好处是,无论君主怎么做都是对的,错的永远是臣子。

第五、朕好享乐。

为什么很多帝王年轻的时候励精图治,中晚年之时却贪图享乐?

已经成功上位的帝王,如果政局稳定,掉入奢靡之渊是迟早的事。因为帝王摆脱了权力危机,失去了奋斗目标,自然要追求享乐。再加上臣子投帝王所好,帝王很难能经受登峰造极的享乐考验。

比如76岁的女皇武则天,都要建“控鹤府”,收男宠三千。

第六、朕喜忠心。

帝王要的是忠心,而不是忠臣。忠臣与奸臣的评判标准,在帝王和百姓看来,有可能完全相反,因为帝王要的是死忠和愚忠。

比如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放逐夏桀,周武讨伐商纣,臣子杀害他的国君,这样可以吗?孟子回答说:伤害“仁”的是”贼”,败坏“义”的是“残”,这类人叫做独夫民贼。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一个独夫民贼,没听说他弑君。

这个故事当然没有完,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读到这个典故,一气之下,就把孟子的牌位移出了孔庙。

第七、朕需拍马。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皇帝当然不例外。比如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凡是给帝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升官,给帝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

而且对帝王而言,要想听真话、实话,其实也不那么容易。比如明朝的嘉靖,要不是因为海瑞《治安疏》的那一句“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还真以为自己是天下人的慈父。

第八、朕要面子。

对帝王来说,面子就等于权力,而权力就等于生命,因此帝王爱面子,就像爱惜自己的命一样。丢了面子,那就是对君权的极大伤害。维护自己的面子,就是维护自己的权力。

比如公元606年,隋帝国万国来朝、红绸缠树,胡商不解的问道:你们这里有人连衣服都穿不上,还不如将这些丝绸拿下来给他们做衣服呢?

西域乃是蛮夷,不懂帝王的面子,他们以为百姓富足、天下安定是帝王的面子。但对帝王而言,万国来朝、红绸缠树,这才是帝王的面子,因为这才能昭示帝王的权力。

言而总之,帝王的心思,是一种自极的心理。

一边是握有生杀大权的帝王,一边是无生命安全保障的臣子,一边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一边是苟且偷生求富求贵。这种君臣之间的不平等,迫使臣子需要时时刻刻揣摩帝王的心理,需要讲假话、拍马屁,需要文过饰非、阿谀奉承,生怕触到了帝王的逆鳞。

在这样的帝王心思压迫之下,国家利益、王朝大局、个人尊严、人性底线等等,都可以作为交换帝心的筹码。当然也包括领土和白花花的银子。



捉刀漫谈
看不透现在,就看过去;看不清未来,就看现在。 带你从另一个维度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