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结肠、直肠黏膜的持续性炎症反应,常反复发作,病程多在4~6周以上,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多呈现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特点。西医学认为遗传、环境、心理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黏膜局部屏障功能受损、上皮通透性改变、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肠道菌群移位等,最终形成UC。西药治疗主要采用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在炎症改善方面有较好疗效,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且均存在停药后易复发的问题。
UC属于中医学“痢疾”“肠风”“肠澼”“便血”等范畴,中医药治疗在改善UC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调控肠道微生物菌群、促进结肠黏膜组织缓解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并具有降低UC复发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王庆其教授认为,UC病程长,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以脾胃气血亏虚为本、湿热毒蕴为标;同时他受中医外科疮疡理论启发,提出“半从痢治,半从疡疗”为UC的治疗总则,并分别从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论治。现用一则病例简单介绍王庆其教授治疗UC的临证经验。
患者,女,42岁,2019年8月8日初诊。
主诉: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半年,加重3个月。患者半年前因饮食不洁诱发腹痛、腹泻,大便夹有黏液,自行服用双歧杆菌、黄连素片(具体用量及疗程不详)后症状改善,后因劳累或饮食不慎即诱发腹泻伴黏液脓血便。3个月前因熬夜加班和聚餐后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加重,有腹痛难忍、里急后重的表现,于外院行肠镜检查(2019年5月6日)示直肠、乙状结肠慢性活动性炎症,局部黏膜充血水肿,有点状糜烂和浅溃疡,可见隐窝脓肿。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抗炎、对症等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稍缓解,但仍反复发作。现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次1g,每天3次。
刻下症:大便日行3~5次,质稀,不成形,夹有黏液脓血,里急后重,矢气频作,腹部胀痛,排便后腹痛稍减,口干口苦,纳眠尚可,舌红,苔厚腻,脉沉滑。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痢疾(湿热毒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痈排脓止痢。
黄芩12g,黄连6g,木香6g,槟榔12g,桑叶12g,防风12g,马齿苋30g,煨葛根30g,牡丹皮12g,仙鹤草30g,木槿皮30g,地锦草30g,藿香12g,紫苏梗12g,枳实12g,炙甘草6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外用药予清肠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内制剂,由三七、青黛、五倍子、马齿苋、冰片制备而成的纯中药肠道用栓剂,每盒10粒,每粒2g),直肠给药,每次1粒,每天2次。嘱停用美沙拉嗪肠溶片。
患者服初诊方后抄方继服14剂,现大便日行2~3次,仍质稀、不成形,夹有少量黏液,无脓血,无里急后重,偶有矢气,脐周偶有隐痛,偶有烧心,无腹胀及口干口苦,舌淡,苔薄腻,脉沉滑。初诊方去藿香、紫苏梗、黄芩、桑叶、枳实、地锦草,加白头翁20g,姜炭9g,辣蓼20g,赤芍15g。14剂,煎服法及外用药同前。
大便日行2次,稍成形,偶夹有少量黏液,肠鸣、矢气偶作,无烧心、腹痛,舌红,苔薄白微腻,脉沉。二诊方去煨葛根、牡丹皮、仙鹤草、木槿皮、白头翁、辣蓼、赤芍,将马齿苋增量至40g,炙甘草改为生甘草,加秦皮15g,乌药9g,麸炒白术12g,炒白芍12g,当归12g,炒薏苡仁30g,金银花9g。28剂,煎服法及外用药同前。患者病情稍平稳,四至六诊继予三诊方加减,煎服法及外用药同前,巩固治疗2个月余。
大便日行2次,成形,偶夹有少量黏液,无脓血,矢气偶作,腹部有隐隐下坠不适感,易困倦乏力,面色少华,四肢不温,纳食一般,眠可,舌暗红,苔薄腻,脉沉细。辨证为脾胃气血亏虚,治以补中升阳固脱、健脾托疮生肌,予加减养膜汤化裁。
处方:黄芪40g,麸炒山药40g,米炒党参15g,芡实30g,炒白扁豆30g,炒薏苡仁30g,木蝴蝶9g,珍珠母30g(先煎),麸炒白术12g,乌药9g,木香6g,仙茅12g,淫羊藿15g,炙甘草6g。28剂。煎服法及外用药同前。
八诊至十二诊继予七诊方加减巩固治疗半年余,患者病情持续向好,未见UC复发。十三至二十五诊期间,患者偶因饮食不节、劳累、情志不遂等原因导致UC复发,呈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出现,分别予加减清肠汤和加减养膜汤化裁交替治疗1年余,病情基本稳定,二十五诊时嘱患者复查肠镜。
患者大便日行1~2次,质软成形,无明显不适症状,纳眠可,精神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2021年9月8日肠镜检查提示结肠未见异常改变。2022年3月电话随访,病情未见复发。
本案患者因饮食不节、劳累而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血亏虚,则中焦运化失常,酿生湿热毒邪,与气血搏结于肠道,致肠道传化失司,血络受损化为脓血,故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UC典型症状;湿热壅滞肠腑,故见矢气频作,腹部胀痛,口苦口干、舌红、苔厚腻、脉沉滑均为湿热毒邪内蕴之征。治疗以“半从痢治,半从疡疗”为总则,患者初诊时为UC发作期,方予加减清肠汤化裁以清热利湿解毒、消痈排脓止痢;舌苔厚腻则加藿香、紫苏梗行气化湿,腹部胀痛、矢气频作则加枳实破气消胀,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二诊时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症状稍缓解,口干口苦、腹胀及矢气好转,且舌淡、苔薄腻,说明湿热之邪有所减轻、肠腑气机得通,故去黄芩、桑叶、地锦草、藿香、紫苏梗、枳实等以减弱清热利湿行气之力;偶有烧心,故加姜炭,与黄连配伍以辛开苦降,制酸降逆;大便质稀、不成形、夹有少量黏液,加白头翁、辣蓼、赤芍增强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三诊时患者症状基本好转,宜减少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药物的使用,故去牡丹皮、木槿皮、白头翁、辣蓼、赤芍以防祛邪伤正;但湿热毒蕴病机仍存,故增加马齿苋用量,改炙甘草为生甘草,加秦皮、炒薏苡仁、金银花以助清热利湿排脓。王庆其教授指出药物久服,可产生耐药性而降低疗效,应更换为功效相仿的药物,故去煨葛根、仙鹤草,加麸炒白术补虚止泻;仍有肠鸣、矢气,加乌药调畅气机,当归、炒白芍补血养血以增强祛风润肠之力。
四诊至六诊患者病情稍平稳,继予三诊方加减巩固疗效。
七诊时病情处于缓解期,脾胃气血亏虚之象明显,遂以加减养膜汤化裁以补中升阳固脱、健脾托疮生肌,达扶正补虚防复发之目的。腹部有下坠不适感,提示中气下陷,故重用黄芪和麸炒山药,加麸炒白术增强健脾益气、升阳固脱之功;矢气偶作,加乌药、木香调畅肠腑气机;困倦乏力、面色少华、四肢不温,加仙茅、淫羊藿温肾助阳。
八诊至十二诊患者病情持续平稳,脾胃气血渐复,则UC无复发。
然UC易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等因素导致复发,本案中患者十三诊至二十五诊期间,UC呈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出现,故仍遵循发作期以加减清肠汤化裁、缓解期以加减养膜汤化裁的治疗思路,结果治疗有效,患者病情好转,肠镜复查病理逆转正常。
全程遵循“半从痢治,半从疡疗”的治疗总则,既祛实邪又补虚固本,灵活随症加减,缓缓图之,达标本兼治、预防UC复发之目的。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王庆其教授从医执教50余年,在读经典、做临床、悟文化方面建树良多:
(1)提出中医学经典的四大当代价值: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文化价值、开启认识生命另一扇门的医学价值、激活临床提高疗效的临床价值、开拓思路推陈致新的科研价值。
(2)提出研究经典三途径:用经典激活临床,从临床拓展经典;从经典启迪科研,用科研创新经典;用文化解读经典,从经典弘扬文化。
(3)创造新地提出《内经》的核心理念;五脏以藏为本,以通为用,藏中寓通;肝为调节之本;“湿为百病之长”;人体“焦虑体质”概念等。
(4)突破桎梏扬《内经》临床医学,开创经典教学查房先例;把《内经》理论应用于临床结硕果。
(5)开创脾胃病心身问题研究之先河,积累了诊治“抑郁型脾胃病”“焦虑型脾胃病”的丰富临床经验。
(6)倡导“由器识道”,在中医药文化与医学的研究中探索出颇有价值的新思路。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点阅读原文,选购文中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