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陈海贤《重新找回自己》这本书,很喜欢其中的一些段落,结合我的一些思考,分享给你:
1、原文:“你不可能写出一本能真正代表你的书。这本书不能,别的书也不能。不管你写的书有多好,它都是局部的、片面的、静止的,而你的自我却在不停地发展。怎么能用一杯水,去代表一条奔腾不息的河呢?”
我的思考:我们需要尽快完成自己当下的这个作品,然后去创作下一个。
一个人的作品、业绩,才是这个人最好的口碑。
2、原文:“无论批评还是表扬,社会评价很容易带来不安,让人陷入防御心态和过度的自我关注。受害的,不仅是那些在比较中被认为‘技不如人’的孩子,还有那些被拿来当作标杆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的思考:技不如人的孩子可能会在别人的评价中,感受到“对进步的绝望”,而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感觉到“对退步的恐惧”。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就连大人也会在社会评价中失去分寸。
除非隐居避世,否则社会评价根本无法逃避。真正能化解的,只有树立坚强的精神内核。这需要读很多书,经历很多事,或者得到高人点拨。
3、原文:“答案不在你的头脑里。你的头脑不会知道你接下来遇到什么。这就像面对一个神秘的黑森林,有人说里面有宝藏,有人说里面有妖怪,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看武器和干粮有没有带,以及决定要不要去。”
我的思考:头脑无法想清楚答案的时候,可能只有你的脚步,只有坚实的行动,才能揭开前方隐藏的路标,让你发现下一步该去往何处。
4、原文:“能力从来不是判断你要不要做一件事的理由。不是等能力够了你再去做一件事,而是通过做这件事,让你的能力长起来。”
我的思考:很多事情,无关能力,只在乎勇气。带着忐忑的心情去尝试,这才是做事的逻辑。
5、原文:把批评当作反馈的关键是什么?是我们要相信并且理解和把握,关系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内容。只有把自己从特定的关系中拔出来,你才会问自己:“对,这是一个批评。可是他想告诉我的到底是什么?”而不是问:“对,这是一个批评,他对我到底是什么态度?”
我的思考:遇到让自己难过、郁闷、不解的事情时,要想一想,这件事到底是为了教会我什么?
6、原文:万一努力追求的梦想没有实现,生活还剩下什么呢?
电影《心灵奇旅》里那个受人欢迎的理发师倒是给了一个答案。他说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当兽医,后来就当了理发师,原因是“当兽医的培训费比理发师的贵太多了”。可是当有人要同情他时,他却说:“那也不能这么说。我现在也很好。”他的手艺很精湛,对顾客很热情,也喜欢现在的工作,很多人都喜欢他。
我的思考:人生有很多路,没有走上最开始选择的那条路,并不意味着你无法获得成就和幸福。
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值得回忆。
没有走过的路,可以偶尔遗憾,但不必总是挂念。
7、原文:当我们谈论梦想时,到底追求梦想是为了生活,还是生活是为了追求梦想?
如果梦想是为了生活,我们那么就需要把梦想置于“好好生活”这个大前提下。梦想的实现当然是稀缺品,可是生命本身是更重要的稀缺品。如果你还能闻花香,尝美味,听音乐,能和家人、朋友交谈,能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感受存在,那你就生活在富足里。
而如果生活是为了梦想,那梦想的破灭,就意味着一切全宗了。我们就会让自己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之中。
我的思考:生活可以没有梦想,但是梦想不能脱离生活。不要像岳不群、慕容复那样,被所谓的梦想摧毁了生活,忘记了他们本身拥有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生活。
你的生活,才是你最大的成就。
8、原文:“远方”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们心里有疑惑,去远方寻找答案。答案并不在“远方”,而在寻找的过程中。
我的思考:有时候,我们过于美化远方了。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旅行不过是你到我待厌烦的地方,我到你待厌烦的地方而已。
9、原文:时间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拿来换任何东西都是亏本生意。而衡量时间长度的,并不是物理角度的分秒,而是我们内心体验的丰富性。
我的思考:时间的价值,在于体验的丰富性。
就像过周末一样,如果和平时一样在家待着,不如出去走走,哪怕是坐公交车漫无目的地转转,随机探险似的到任一站下车,去走一走,也会有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