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假学习”的小习惯,要改!

教育   2024-10-31 21:21   安徽  


我们最容易欺骗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特别是在学习上,有些同学一大早跑去图书馆占座,然后回去睡回笼觉;有些人给自己制定每年读50本书的计划,只是为了朋友圈打卡;有些人(包括我)买了很多课却不学习、思考、输出、实践,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只是囤着安慰自己在努力学习了……

在假装学习这件事情上,不论是在校生还是上班族,都存在很多需要改变的小习惯。
在这里举3个假学习的例子:

01

1个习惯是听课的时候喜欢拍照,把讲师的PPT拍下来,以便课后进行复习、整理和消化。

但实际上,有99%以上的情况,我们都不会再打开拍下来的那些PPT照片,更不会有心思去整理它们,这就是我们思维当中的一个误区,总是觉得拍下来的东西存在了手机里,就被我们真正的学习接纳了。

实际上,这样做只是安慰自己而已。搞不好还会因为频繁看手机,严重影响听课效果。

后来我改变了这样的做法,在听讲师上课的时候,我会带一个本子记录一些关键的要点,特别是我感兴趣的点,对我有启发的点。

比如说,讲师说了一个案例,如果我觉得很有意思,就记录一些关键词,等到回去之后,再复述整理出来,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效。

不必追求把培训课程的内容都记下来,而是选择其中对自己有用的记下来,哪怕只是一个观点、一个案例,甚至一句令人深省的话,这样就能够让这次培训产生更大的价值。

后来我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些听众也喜欢拍照,我经常会提醒他们没有必要拍照,需要的话我可以把PPT发给他。

与其如此,还不如认认真真听讲,把课程当中的一些精华记录下来,从而能够学有所用。


02

2个习惯是旅行的时候喜欢拍很多照片,以至于没有心思留心身边的风景。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是一次很好的外出学习、开拓视野的机会。但很多人把拍照当成了唯一的手段,忘记了认真观察、感受。这就非常不划算了。

就像周末去美术馆、艺术馆一样,很多人用手机、相机找角度拍照,却很少停下来认真看看那些画作,瞧瞧那些艺术品。逛完一圈,发现啥印象也没有留下。

一般情况下,我更建议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自己见识到的美景,因为我们拍摄的绝大多数照片,都不会去回顾,不会去看,只是存在手机里、相机里、电脑里,除了占着点内存,毫无存在感。

在这一点上,我有个朋友就做得比较好,旅行的时候很少拍照,他更喜欢用眼睛去观察新鲜事物,去认真品读景区的介绍,甚至会在一个地方站立许久,去感受这独一份的风光,根本不需要事后通过照片去回忆。

他说,如果想回顾当地风光,可以买明信片;如果希望翻阅自己的行程照片,家人或亲友都会拍照,不需要自己花心思。


03

3件习惯是喜欢下载、收藏很多的资料,但是很少整理、吸收、运用。

比如说,下载了很多电子书、PPT模板之类的东西,存在电脑硬盘里面,但是很少去整理、分类、使用。仿佛只要把这些资料存在那里,自己就自动吸收了其中的精华一样,这只不过是自我安慰。

但是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假学习安慰自己,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们总在不断地搜索资料,生怕自己掌握的资料不够多,不够好,却很少真正开始启动学习。

有个同学想背单词,结果买了五六本单词书,反复对比孰优孰劣;在手机下载了四五个App,不断测试自己到底喜欢用哪一个,在不同App之间来回折腾……

其实,买单词书不需要纠结,买销量最好的那一本就行,其他所有时间都要用来“背”,而不是“选书”。

有一次我整理电脑,发现存储的PPT模板已经占用好几个G的空间了。简单翻了翻,留下常用的几个模板,其他全部删除了,到现在也没发现自己损失什么。

放进微信读书App的电子书也很多,但读完的少,应用到工作和生活的就更少了。一年精读一本书的收获,会远超过“打卡式”翻阅100本书。

不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很多人都渴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但也因为焦虑,因为缺少高人指路,缺少正确的方法而走入误区,养成了很多错误的学习习惯。

为了提升专注力,我们有必要反思自己学习的习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保留对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丢弃那些看上去很华丽实则无用的学习技巧,耐得住性子,依靠时间的力量,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其他精彩文章,点击下方标题阅读:
这个问题,值得每天问自己10遍
如何面对“对自己有敌意”的人?
在体制内工作不开心,怎么办?
有多少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情绪到此为止:再谈工作中的情绪内耗
要想用好时间,必须先定义时间
读者来信:下班后很疲惫,没精力去学习,怎么办?

景夜思
分享个人成长、工作思考、读书写作等话题,著有《高效精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