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倒下”的共同点,综合国内外环境因素去分析可借鉴经验,而非盲目给低空产业泼冷水,是本文行文的初衷。
Volocopter成立于2011年,是全球最早的eVTOL项目之一,公司原计划于2025年取得适航认证并进入市场,未料临门一脚却遭遇资金链断裂。
成立于2015年的Lilium是全球第三家在美上市的eVTOL企业,2021年上市后市值最高曾超过70亿美元,因未能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来运营公司基础业务而申请破产。
乍一看,两家均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折戟沉沙。
但剥开表象,还有更加深层的原因。
首先,eVTOL行业高昂的研发成本,是首因。这个困境,国内外都无法避免。
Volocopter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走在行业前沿。
在过去十多年里, 凭借着卓越的技术和创新理念,获得了无数知名投资方的青睐,累计融资超过6亿美元。
戴姆勒、英特尔、吉利控股等行业巨头纷纷“押注”。
2019年,吉利与奔驰更是联手领投了高达5000万欧元的C轮融资,足以证明其在资本眼中的巨大潜力。
巅峰时期,Volocopter估值一度高达19亿美元(约合140亿人民币),成功跻身独角兽行列。
尽管市场看好,可eVTOL领域包括电池技术、飞行控制和动力系统等各方面技术还不算成熟。
电池技术的限制,使得eVTOL的续航里程和载重能力受到极大制约,难以满足大规模商业运营的需求;飞行控制技术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研发和运营的风险。
这些技术瓶颈的存在,使得eVTOL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据Volocopter公告强调公司的资金消耗少于同行,可与研发投入相比,吸引融资金额远远不够。
更糟糕的转折点在,Volocopter的产品VoloCity在多个国家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测试后,却由于没能及时获得飞机型号认证,导致巴黎奥运会期间的测试运营被迫取消。
这里引入第二个关键因素--商业模式不清晰。
Volocopter和Lilium破产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无法盈利。
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任何一家eVTOL公司能够明确看到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也尚未出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在缺乏清晰商业模式的情况下,eVTOL企业只能依赖一级市场的大量资金注入,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企业便面临着生存危机。
如果说以上折戟的共同点,是国内外都需要面临的难题。
那么,什么因素是国内独有,国外没有的“先手棋”?
其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同,技术发展程度也不同。
低空飞行需要完善的空域管理、起降场地、充电设施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支持。
不可否认,美国、日本、巴西等通用航空业发达的国家,依托其雄厚的航空工业基础,在低空经济赛道上有一定航空产业积累。
目前他们通过国家引导协调、适航创新跟进、军民结合相促、试点运行等方式,积极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和先进空中交通的发展。
例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已经为无人机和eVTOL的商业运营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为其大规模应用铺平了道路。
可国内不论在基建实力、无人机核心技术、亦或是锂电池应用研发上,相较而言是有领先优势的。
例如,大疆在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8700件,全球授权专利超过 3000件。
特别是在无人机领域热门市场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授权专利超1000件,其领先地位受到国际认可。
其二,国内制度优势、政策环境是产业发展土壤肥沃。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上海、江西、福建、浙江、山东等近20个省份,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到发展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的规划。
不久前,成立的低空经济发展司,作为中央机构,统筹低空经济全局发展,为其提供政策保障,且落实到中长期发展规划。
各地纷纷成立低空国资平台解决产业发展的运营与资金问题,例如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9亿元;湖南省低空经济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人民币;各地此类存续企业已超过200家。
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级国资下场,为低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是国内外发展最大的不同之处。
正视问题,地方应有理性的产业发展预期。
尽管国内制度“土壤”,更适宜低空产业发展,但我们也应重视“真金白银”浇灌的产业中风险因素。
不能盲目跟风,被表面的繁荣和资本的热潮所迷惑。
具体如何应对呢?
正视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实力,注重低空产业适配性。
尽管低空经济被寄予厚望,但当前其市场需求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盲目举债发展,除了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以外,并无好处。
那些拥有通用航空产业基础、无人机技术基础雄厚且有一定市场需求的地区,可深入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选择适配度高的领域“下手”。
再具体一点,对于拥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地区,可以重点引进低空飞行器制造项目,借助本地产业配套优势,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
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优先考虑发展低空旅游项目,将低空经济与本地特色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只有注重项目与本地产业的适配性,才能提高项目的落地成功率和发展可持续性,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再者,强化产业分析,完善风险评估。
在引入低空经济相关项目时,深入调研项目的成熟度和技术可行性。
地方政府可采取引入外部“智库”专家团的方式去做项目评审,“大胆投资”的同时做到科学分配资金扶持力度。
最后,完善政策体系,才能确保行业稳健发展。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存在诸多空白和不明确之处。
在空域管理方面,我国目前对低空空域的开放程度有限,飞行审批流程复杂,审批时间长,这严重制约低空经济的发展活力。
以eVTOL为例,其在城市中进行低空飞行,需要获得多个部门的审批,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审批流程繁琐,企业难以顺利开展业务。
这些都非企业层面可解决的,需要地方政府从政策规划、多部门协同机制方面去解决。
正因为产业尚处于新兴发展时期,政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先立后破”也不失为一种跟随产业发展的科学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