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最新演讲,理清“新格局下”2025招商要点

文摘   2025-01-14 16:29   上海  


半月前,黄奇帆先生所作的《新格局下中国开放的新成效、新任务》演讲被广泛关注。
他理清了当下新格局的开放新任务、新成效,其中不乏对产业方向的指引
无独有偶,1月7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政府投资基金领域激起千层浪。
2025注定不凡且变革层出,招商行业处于“震荡”中心环节,地方政府如何引导产业升级,朝哪个方向使劲才能一手化债一手盘活经济?
那么今天咱们结合国办1号文,浅看一下这当中有何招商要点?


产业经济变化


黄奇帆先生对当下经济趋势变化有着深刻的洞察,言明中国进入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即“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处不做全文展示,仅摘取部分核心观点。

报告主要观点

新格局: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

新成就: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引进外资的增长。

新特点:贸易政策双向并重;投资政策双向鼓励;区域开放注重均衡;产业开放全面;关注营商环境。

新任务:推动内外贸体制一体化;加大发展服务贸易;“一带一路”促进协同开放;构建自贸协定网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产业承载着经济发展的脉络,而地方经济发展又离不开产业聚集。

我们聚焦在产业与营商环境两个大方向,来萃取信息要点。

“新成效”分析中,可着重关注制造业变化。

  • 中国近十年制造业的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如船舶、汽车、芯片集成电路、盾构机、龙门吊等等产业,均实现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出口比例大幅提升。

  • 中国的制造业从原来70%以上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外循环,到现在变成70%是“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一般贸易内循环

  • 一般贸易是“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也就是产业链集群上游、中游、下游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都在国内制造,然后又在国内组装形成了产品,这些产品要么在国内销售,要么出口到国外。所以才有近十年大家看到的,国家的政策文件、地方政府的宣传,最多的就是要求各种企业扩链、强链、补链

这些信息点与我们行业近年来不断更新的招引手段,不断精细招引方向,不谋而合。

我们的产业架构,早已在招商这一步谋划出产业脉络,牵一发动全身。

回头看《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第一步已基本实现。

第一步目标如下: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而在“新特点”当中,应聚焦区域开放格局变化、产业开放以及营商环节的重点内容。

首先,新格局开放,既重视沿海,也重视内陆,注重东西南北中区域协调发展

最近十年,中国保税区增加了七十多个,其中67个在中西部地区,沿海也就增加了五六个。

笔者认为,不排除未来会有更多中西部地区增加保税区,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次,产业开放方面,从侧重制造业、建筑业、百货业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业,转变为全方位开放,外资教育、卫生、金融等领域的参与度提高。

笔者认为,放宽外资准入领域限制,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放宽限制,将成为地方政府招揽外资的重要产业信号。

当然,现阶段其他区域可以摸着“上海”过河。

最后,他特别提及中国对外开放中以前比较关注的是贸易、要素的进出口流量,现在更多的是关注营商环境,要求形成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招商要点解析


一直以来,政府投资基金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但不可否认,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个别地方存在“返投前置化”现象,导致市场资源配置错位。

国办1号文直击这些痛点,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变革措施。

具体分析可阅读国办1号文引热议,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基金》,此处不过多赘述。

结合产业经济变化,2025招商引资呈现出三大趋势 。

其一,围绕制造业全链路扩链、强链、补链,在2025年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之下仍旧是主流

但我们也应看到,竞争即将加剧,真正有效供给的制造产业项目数量有限。

各地对来之不易的项目都格外珍视,紧紧抓在手中。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挖墙脚式”招商变得极为困难。

招商引资工作需要紧紧围绕顺应时势的要点进行策略调整 。

深入了解并研究招引客商发展阶段,洞察其发展短板,针对性解决客商需求,成为招引工作的首要任务。

简单说,要明确招商对象最缺乏什么,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问题导向—采取措施”的方式,精准把握招商对象发展的痛点命脉。

其二,全面开放时代即将到来,既重视沿海,也重视内陆,注重东西南北中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做到区域协同发展

这个也对应到了国办1号文中提到国家级基金、省级基金、区县级基金,分层管理。

每个地区在国家统一大市场中应承担不同产业任务,过去各自为政的路径已行不通,区域之间分工协作模式,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地方政府应该做的是加强本地产业与周边地区协同合作。

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例,上海在金融、科技研发等领域具有优势,而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地在制造业方面实力雄厚。

通过区域协同,上海的金融、科技资源能够为周边城市的制造业提供支持,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周边城市的制造业也为上海的金融、科技成果提供了应用场景,实现了互利共赢。

其三,放宽外资准入领域限制,对应形成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或成为2025年各地招商领域重量级任务

此前,我们言及营商环境,不外乎政府办事效率、配套政策、地区发展实力等等。

产业链招商大行其道的当下,不论是外资还是本土企业,都更加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换句话说,当地是否有对应的产业基础,能否节省原料成本、运输成本等等,甚至于倾向于产销地一体化,最好当地还能有不小规模的销售市场。

至于国际化,则对应的是,当地是否有对应的人才储备,能够“无缝”切换语言模式、行为模式、办事模式。

以小见大,当地政务APP是否有英文模式、小语种模式,都可能成为影响外资入驻的重要因素。

更不提解决外籍员工配套居住、子女学校教育、生活出行等问题。
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办1号文,还是黄奇帆最新演讲中的要点,都在提示一件事——2025变局正在发生,我们正在迎来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2024年一系列政策出台,都是为了构建体系化、规范化、国际化产业环境。
抓得住的是产业机遇,抓不住的是经济风险


招商要参
招商要参专注于招商引资行业,致力于打造快捷高效的招商资讯交互平台。 招商引资路上,有你在前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