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三五千块钱找招商机构合作,还能谈项目落地奖励……总听到,招商人唉声叹气说项目少,找不到企业联系人。但问题是,项目资源拿到了,不是“趁热打铁"深入沟通选址需求,也不是持续转化招商线索。而是,看项目体量的大与小,看选址信息的多与少,看企业投资的意向区域,不符合就“置之不理”了?踏入招商行业10余年,每次与业界交流时,这位老前辈总不禁感慨:任何时代,项目资源获取都不是批量的,而是日积月累下来的 。招商引资,从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要有细水长流的过程。我们看到,招商渠道良莠不齐,有的是机构,还有的是小团队,甚至以个人为主体。当与各地政府沟通时,就发现不少地方招商合作完全是缘木求鱼,其实更像是看运气。大概就是,政府签订一个框架协议,然后就推送项目。如果有项目落地,就走奖励的形式。3000块钱的招商合作?这是在买彩票还是找项目?显然,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模式,连一个招商专员的人力成本都覆盖不了,怎么还能有项目落地呢?
再看,还有地方政府直言,2万块钱一年推过来几百个项目,体验感非常不好。很显然,这些项目信息,大概率是工商数据导出来的,而并非企业投资信息。就招商而言,目标客户群都没找到,后续跟踪推进就没有意义。或是,在信息平台上,按年付费发布载体来获客;也或是,找社交平台买会员,得到一些企业联系方式。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告知我们,目前合作了十几家招商机构,效果也不是太好。这种广撒网的项目获客方式,基本上也是中彩票的心理,碰上哪个算哪个的状态。其实,项目获取渠道不在于多,而在于你获取的是有需求的投资企业,并能直接对接找到人。我们关注“招商人与企业负责人”的对接,从而让园企之间产生有效沟通。项目信息获取,先要找到关键人,直接打电话联系企业,不断交流找到双方的契合点,项目才有可能往下推动。
在“抢企”热潮中,不少地方与招商机构合作,只停留于表面工作。
任何项目落地,背后并非单纯依赖招商“运气”,而是遵循着客观、科学的流程和规律。比如在【招商网络】上,从企业咨询到信息核实,再到项目研判、筛选,这个动作绝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更不是批量操作的。放在招商全流程中,如果将几次快速的落户案例,简单地归功于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实力”,这无疑是对企业选址和园区招商流程的肤浅认识。各地招商引资,必须摒弃这种短视和偏见,深入理解企业选址的内在逻辑,长期扎下来做好每一次项目对接。我们也看到,各地大谈创新招商方式,但是真正从哪做、怎样做,绝不是几个招商方案、几个复制模式就能看到结果的。比如,招商推介宣传册的精美,就真的能打动到投资企业么?就招商而言,想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转变固有思维,重视项目信息的获取与项目跟进的深入分析,提高项目转化率是每个招商人的必修课。否则,哪怕再创新的方式,再有实力的招商机构协助,也只是换汤不换药,难以产出招商工作的结果导向。现在看,肯定与过去招商逻辑截然不同,已经不再是单靠政策去比拼的时代。从项目资源获取开始,就要考虑能不能找到企业负责人,然后“趁热打铁”跟进项目,不断结合地方投资优势与资源禀赋,让企业投资目光向本区域靠近。真正了解并研究招商对象的短板、最缺少的东西、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导向,切中企业真正的投资需求,进行有的放矢地跟进转化。当下,一些企业并不一味追求“低成本”,而是需要一系列软、硬环境。比如一个地方,供应链与物流配套能力不足,为企业增加的成本甚至多过企业能享受的扶持,必然对于企业缺少吸引力。从这一点看,各地方应该以更加专业、理性的态度,去深入挖掘每一个潜在项目,实现招商引资的真正进化。所以说,新形势下招商工作,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协同和统筹,考验地方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经济资源的整合能力。在【招商网络】上获取项目资源,提供的一定是有投资需求的企业,同时能找到关键人产生对接。无论是传统方式搜集项目信息,还是招商合作提供项目资源,背后都是有客观流程和市场规律的。更直白的讲,从招商线索到项目落地,绝不是不花人力、时间、成本,就能快速达成的。招商工作,不是一下干件大事。而是,做对、做实、做好,企业选址和项目推进中一系列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