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关于“快速落户”的招商传奇故事。
某产业园通过委托机构一个月书写去化奇迹;
某某招商奇才,一个人带来万亿项目。
这些传说,往往将成功归功于某个人或机构的“实力”,带来出色的“传播效果”!
但招商,真的依靠运气就能成功?
客商,真的会因为“大佬”振臂一呼就蜂拥而至?
我们来看看两个案例吧。
案例二
这两则案例,均可算是在大佬“光环”之下快速、成功落户的代表,但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结局。
吴总出于对A县当地政府领导的信任,搬迁至A县工业园,可后续政策兑现却一言难尽,更是因为高层变动而面临窘境。
而第二个案例中园区差一点点错失一个优质企业,却在“一把手”的决策下力挽狂澜,淘到“真金”。
为何同样是“一把手”出面,承诺到位,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招引落地,真的是靠运气“赌石”?
忽视背后的招商逻辑,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懂企业长期发展需求,是干不好招商的。
招商引资,从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要有细水长流的过程。
既要企业落户,还要企业长久发展下去,更要产业链上下游聚集。
招商第一步,“客”从哪里来?
现如今的地方招商,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人在信息平台上,按年付费发布载体来获客;
有人找社交平台买会员,得到一些企业联系方式;
还有人花两万块签订框架协议,直接外包出去,有项目就奖励...
广撒网,捞到哪个算哪个...真靠“运气”找客商?
但总有人在创新道路上不厌其烦地探索着。
近日,上海《解放日报》推出一篇文章《招商人员,做实“体力活” 做精“技术活”》中,介绍淞南镇招商“新思路”。
淞南镇主动向市场化基金公司抛出“橄榄枝”,借助专业化眼光和系统性评估,寻找符合区镇产业定位的小微科创企业。
只坐在办公室里,是招不来商的。
一味依靠外力,无异于饮鸩止渴!
新招商环境下,要求我们做到更多,像基金一样找企业,像投资人一样帮企业,像合伙人一样陪伴企业。
回归到第一步,获取客商的渠道不再多,而在于精,在于“有需求的真实客户”。
招商网络,提供的项目信息是有选址需求的企业。关注“招商人与企业负责人”的对接,从而让政企之间产生有效沟通。
直接找到项目关键人,获取联系方式,电话直接沟通,高效促成线下见面考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严谨、更加直观研判企业情况,增大“淘金”成功概率。
客商,是招商引资的核心源头。
获取高质量客商群体,直接关系着我们后续工作开展的效率与实效。
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真实选址需求的企业,事半功倍!
招商第二步,解决企业真实发展需求,促成落地。
回到案例一、二,表面上看,企业是看中“一把手”的影响力。
深挖下去,不难发现,案例一的吴总是因为政策补贴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案例二的企业是看中当地政府“执行”能力,能迅速召集开发商及运营服务人员并现场解答企业迁址问题,还能有行业专家陪同,能解决行业长期发展问题。
淞南镇案例则完美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企业选择迁址或扩建,一定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寄托着当地能解决某处痛点的希望而来。
也因此,企业最怕政府部门招商的时候说得“花好稻好”,落地后企业遇到问题却是“已读不回”。
要让企业落得下、运转好,还需强化“招服联动”,增强服务企业能力。
甚至于,跨前一步服务,解决企业问题走在“前头”,提前给企业吃下“定心丸”,才能实现看起来的“轻轻松松”。
成功的招商案例,是市场调研、政策分析、资源整合和服务配套等一系列严谨流程的结果。
市场调研:多元化获客渠道(招商网络),深入了解企业真实需求,解决企业发展痛点。
政策分析:结合企业发展所需,量身定制落户方案。
资源整合:整合多方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但不限于降低生产成本、解决融资难题等。
服务配套: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市场。
近日,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深度关注丨护航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一文,揭开当前园区招商诸多弊病,指出个别园区超范围拨付奖补资金、违规供地供房、违规制定招商引资政策等问题。
中纪委重拳出击,是为了肃清积弊,更是为了推动地方产业园迈入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地方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发展,靠招商。
招商不是靠运气的游戏,是实力的较量,背靠的是招商逻辑与企业选址规律,唯有靠自身扎实迈步,才能行稳致远。
招商工作不是简单的“拉人头”,而是需要我们以实力为基础,以专业为武器,以规律为指南。
如果把几个快速的落户当成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的实力,那是对企业选址和园区招商流程肤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