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央企总部加速外迁,背后对招商引资有何考量?

文摘   2025-01-09 16:00   上海  


央企总部外迁的步伐正在加快!

2024年年底,短短两月内,2家新设的“国”字号央企,在北京之外的城市接连成立。

先是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天津宣告成立,系全国首家以循环经济为主营业务的一级央企总部。

紧接着,中国数联物流在上海揭牌,成为我国首家数据科技央企,也是我国第99家由国资委监管的产业类央企。

落子谋势,央企外迁已成为定势。

选址背后有何考量?又给地方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01

外迁潮下 哪些地方受益

北京,历来是央企总部的集中地。

根据国资委最新公布的央企名录,99家产业类央企中,北京以69家的总量遥遥领先,占比近7成。高峰时期,8成以上的央企总部云集于北京。

我们熟悉的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铁路和中国航天军工企业,均扎根于此。

近年来,随着央企总部逐渐外迁,这一局面正在改变。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已有接近10家央企总部离京,或在京外设立新的总部

这些央企的新家落户在多个城市,雄安新区、上海、武汉、深圳、赣州等城市,就成了主要受益者。

具体来看,上海和雄安新区分别以7家和4家的数量领跑。紧随其后,深圳、武汉和香港则各有3家央企总部落户,广州也迎来了2家。

此外,天津、成都、长春、澳门、哈尔滨、赣州、齐齐哈尔、鞍山等城市,也相继拿下了1家外迁央企总部。

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以74家央企总部领跑,而成渝地区则仅有成都的东方电气一家央企。

这一布局,既体现了首都的资源集聚效应,也反映了历史发展路径的依赖性。毕竟,部分央企正是由原部委改制而来。

这些央企总部部分可追溯到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的战略布局,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央企总部多源于此。

而另一部分,则得益于新一轮国企改革与央企外迁的推动,上海、深圳、武汉、雄安等地都是如此。

更细致来看,在长三角地区,只有上海拥有央企总部,而江苏、浙江的民营经济更为发达,亟待补上这一环。

央企外迁,绝非简单的搬家。

这背后,可能会面临人才流失、项目停滞等风险,以及经营环境变化、配套体系不足等问题。

企业在迁移前需深思熟虑,做好万全准备,以确保迁移过程平稳进行,并充分利用新环境的优势。

那么,在这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中,究竟有哪些关键因素在起作用呢?

02

央企落子 几大考量因素

首先,与自身的主导产业相符。

对于新兴产业导向型央企而言,选择新的落脚点时,会先判断与自己的主业是否相符。

比如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发展的产业,或者项目是否属于国家先进制造业等。

最后,他们会选择产业定位高度匹配且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

例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选择深圳,正是因为深圳是全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在电子制造业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

这种产业聚集效应为企业融入产业链,以及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比如,中国资源循环作为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在选址时也充分考虑了产业契合度。

天津是国内较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城市之一,在循环经济、碳交易等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选择天津,正是对区位、产业和定位契合度综合考量的结果。

其次,考虑地方资源禀赋和潜在市场空间。

以江西赣州为例,这里被誉为“稀土王国”,全球大部分中重稀土都源于此地。

中国稀土集团将总部设在此处,旨在有效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进而提升国家在全球稀土资源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三峡集团迁往武汉,也是基于武汉与三峡大坝的地理关联及其在水电领域的产业优势。

央企在迁居时,也会关注新址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以确保搬迁后能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

比如,中国商飞、中远海运、中国船舶等市场导向型央企落户上海,一方面是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寻找与其业务相匹配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上海是大国重器集聚地,国际化水平高,能提供更广阔的全球竞争舞台。

最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去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从而培育新的增长极。

央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其选址策略对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央企在决定其总部或重要业务部门的位置时,会紧密结合国家战略。

比如,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央企通过在西部地区设立总部,可以助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西部的发展动力,进而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再比如,基于国家战略腹地的需要,部分能源类、军工类、农业类的央企总部,会向中西部的重点城市布局,同样备受关注。

再加上,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热潮下,中西部地区更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03

争夺央企 地方如何发力

央企总部入驻,不仅能为地方带来显著的总部经济效应,更能带动无数上下游产业链的汇聚,形成产业链的强大磁场。

可以预见,优化布局与结构调整,仍然是央企的重要发展动向,外迁脚步还未停息。

在此趋势下,各地争夺央企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吸引央企落户,并留住这些行业巨头?考验的其实是招商逻辑。

其一,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蓝图。

央企在选择落户地时,不仅会考虑是否符合战略新兴等前沿产业的发展趋势,更会审视其与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地方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产业方向的契合度。

因此,对于拥有一定资源优势的地方政府而言,可以做好这方面的基础工作,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蓝图。

这包括梳理自身的当地产业基础,科学布局战新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先进产业集群。

目前,全国有20多省市区,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发展。

其二,融通产业链供应链,结合地方资源与央企优势。

央企拥有庞大的生产系统,想要保持这套系统生产稳定运作,离不开各类资源要素的支持。

因此,在选择“新家”时,会比较看重地方政府能否提供人才、土地、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能力。

那些更具有活力、更贴近目标市场、资源丰富且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完善的地方,往往更受青睐。

地方政府可以优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等关键要素,在这些维度与央企实现全面对接。

通过打破企业边界的束缚,将资源向优势的央企集中,实现地方资源与央企优势有效结合。

这样的合作模式,就能充分发挥央企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并推动各类企业协同发展。

其三,优化营商环境。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单纯依赖政策的时代已经过去。

地方政府应换位思考,从央企的立场出发,深入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全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针对央企多样化需求,坚持精准对接,提前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配套,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工作。

必要时,适当承担市场不愿承担的风险,为央企外迁扫清障碍。

>>>>

写在最后

央企总部的竞争,不是一场零和博弈。理想的落脚点,势必是能助力央企在更广阔区域内实现协调联动、加速发展的最佳选择。

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众多大型国企正进行重组整合,一批聚焦新兴产业的央企开始崭露头角,为各地吸引央企总部落户提供了机遇。

未来,那些能捕捉并把握这一机遇的地方,必将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进而带动、辐射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加速发展。



招商要参
招商要参专注于招商引资行业,致力于打造快捷高效的招商资讯交互平台。 招商引资路上,有你在前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