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招商引资,有的区连KPI都定好了……

文摘   2025-01-15 20:44   天津  

前段时间,上海新年贺词透露:

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迈上5万亿。

这意味着,国内第一个5万亿城市来了。

今年,上海招商引资快速“开场”,刻下了一个早:

推介会从各区渗透到街道。甚至,有的区连招商KPI都写好了。

2023年,上海一改往日路线,奔赴中西部城市招商。
今年也不一样,直接走进强二线城市。

一时之间,议论四起。

招商工作 动作频频

上海作为招商“优等生”,任何动静备受关注。

各位如果留意过《投资上海指南》,会发现一个细节:

——共有8种语言版本。

这相当符合“投资上海 · 全国行”和“投资上海 · 全球行”的动作。

还有,上海市第一批“招商能手 服务专员”正式持证上岗。

招商人持证上岗,全国范围内应该是头一个,算是开了先河。

我们看到,不少地方招商引资大会,早就举办了。

近一个月内,奉贤、徐汇、虹口、临港、青浦、金山等区域都忙完了。

各个街道,也不例外。

不单是开展招商相关的会议,直接走出“家门”拜访调研企业了……

老西门街道、外滩街道,分别赴昆山、无锡,开展投促对接和走访企业。

对于青浦区而言,一口气把招商引资KPI都定好了,列出了十大工作任务:

从全年企业的落户数、50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到引进外资、私募公司等方面,已经做好了全年部署。

青浦在招商工作上,每一项都制定了可衡量的目标。

如此操作下来,其他地方的招商局长,都要坐不住了……

回想2023年,上海16个区域对外招商或考察走访,每一个地方都有招商行程单。

上海招商动作,三个词来总结——主动出击、全域撒网、靶向招商。

没记错的话,2023年4月上海还专门发布了招商新政“24条”,这是首次从市级层面出台的。

前不久,上海发布了《关于促进本市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被称为“上海招商15条”

“上海招商15条”发布时间,略晚于国办1号文。其中,最关注的是:

怎么做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如何操作?全要素招商怎样更落地?

尽管经济体量达到5万亿的上海,也正在放下身段紧锣密鼓地“撒网”。

综上来看,这几年上海招商的点位城市,不是一般的多。同样招商力度,也不是一般的猛。

紧迫感强 二线城市

这些年,上海逆向招商,总是被各地热议。

当时,有句话印象颇为深刻:

“2万亿GDP以上的城市,都愿意去看一看,走一走”。

2023年,上海直接奔赴川渝地区举行招商推介,并在成都设立定点招商服务机构。

200多家重点企业参会,聚集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行业。

主要推介区域为上海市宝山区和金山区,两地是上海工业的重要承载区,正在全力推动产业转型。

我们注意到,从上海入川招商来看,总金额并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选中的企业,不再是发展很好的企业,反而是找有潜力的项目。

不盯着现成的优质企业,却要自己去找“潜力股”,这很上海。

今年招商目标,已经有了明确转移:

合肥,早已进入了上海的视野,瞄准二线城市反向招商来了。

为什么,上海招商引资瞄准了合肥?

第一,首先是距离近,上海作为长三角“老大哥”,重视双向互补资源、产业、结构。

第二,上海投行思维,“风投之都”合肥就是最好的对标,对地方政府的眼光和能力有更高要求。

第三,推进新能源汽车,去年三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超过了上海,合作是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长三角化。

提到投行思维,能投、有钱投,敢投、善于投,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做到。

我们与一位基金公司老板交流,其中谈到了:

“比起项目成功后再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其实反而更赚钱,但大家都不愿意做,市场主流都是投后期”。

背后原因诸多,有对短期收益的追逐、对风险的厌恶,也有团队判断力的不足。

比如,合肥投得好,连续投对了蔚来、京东方等龙头项目,获得丰厚的回报。如果投不好,有的地方投入几十亿,寄予厚望的造车项目却连着倒了3个。

一直以来,上海创新资源丰富,对于新兴产业的研究洞悉和产业趋势把握与前瞻,瞄准真正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也是有备而来的。

对于招商而言,上海政府能否承担起“投行”的角色,正在做一些创新的探索。

反过来,上海无论在哪探寻,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又何尝不是给地方政府敲醒警钟呢?

如果,各地不能将这些有优势、有潜力的企业尽快识别、培育起来,那长三角“老大哥”就要出手了。

外商独资 招商向外

上海招商方向,看全国,走海外。

放在对外,扩大范围撒下网,细分领域精捕鱼。

不愧是长三角“老大哥”,有些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全套。

5年前,曾创下“特斯拉速度”。去年,又有“莫德纳速度”。

上海引入mRNA巨头莫德纳,从合作签约到拿地开工,仅用了3个多月。

这一“莫德纳速度”,比起“特斯拉速度”还少了1个多月。

有奔赴海外招商人表示,即使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全球跨国投资乏力,上海获得的反馈依然是非常积极的。

就上海而言,这些年越发把注意力放在外商投资上,甚至会在外商独资上倾斜。

除了特斯拉,还想到日本丰田汽车。

目前,对外已经提出将在上海市内建厂生产高档车品牌“雷克萨斯”。这种车型,在2035年之前实现100%电动化。

今天,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认定60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

外商独资企业占比增加的背后,是扩大对外开放脚步的体现。

去年开年,取消了银行保险机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实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关于金融业的限制措施完全清零。

同年9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11月,独资医院领域试点扩大,在医疗领域扩大开放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实际上,上海的“国际”特色,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及战略决策等诸多事务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进行。

比如,上海闵行区在海外有了首家“投资会客厅”。

一直以来,依托现有招商引资全球合作伙伴工作网络基础,借助招商战略合作伙伴全球化布局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在德国法兰克福试点建立闵行区首个海外投资会客厅。

去年9月,一场上海市委层面会议值得关注。

首次亮相,便以“国际”与“科创”为核心议题,强调了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使命。

3天后,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场推进会议在上海举行,以求形成部市合力。

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有为政府也要有“无为”的一面。
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能仅从减少打扰的角度片面理解,而是要为企业“办事不求人”的朴素诉求提供环境,让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真正管用。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发布后,各方对照前几年的方案也做了梳理总结。

最直观感受是:相比上一版,瘦身了58项。
我们认为,这是“用户意识”的体现,条文更追求面向社会和经营主体,立足社会看得懂、企业用得上。

目前来看,上海市、区各级在落地过程中,一直强调差异化动作会带来“温度差异”。

举个简单例子,外资法定代表人变更中,有的区域要求法定代表人携本人护照等材料到场,有的区域则不要求。

这是差异化的动作,就会给外资实际办理业务带来困扰。尤其外商,上海做的是让企业感受到落地标准一致的营商环境,避免各种规则差异带来额外的营商成本。

上海想要的共赢,必须有全局性思维,能做到就是经济发展中的大格局。


招商要参
招商要参专注于招商引资行业,致力于打造快捷高效的招商资讯交互平台。 招商引资路上,有你在前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