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豪华酒店,在小县城排队抢生意屡见不鲜。
希尔顿、万豪、洲际在内的国际五星连锁酒店纷纷“押注”小县城。
其中,万豪提出24年30%的新开业酒店位于三线以下城市。
不仅是高端酒店生意做到小县城,许多产业经济也开始下沉县城。
抓住消费场景不断“刷新”的当下,就是抓住产业转移中发展县域经济脉络。
在当今经济发展格局中,城市群主导的发展模式愈发凸显。
产业下沉趋势也随之而来,为县镇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简言之,“热钱”在哪里,消费在哪里,产业就会聚在哪里。
随着大城市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制造业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县域和小城镇凭借较低的土地成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众多制造业企业的入驻。
以广东为例,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在粤东粤西粤北布局建设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平台,仅2023年转移项目超775个,总投资超3300亿元。
数据终究过于枯燥,我们来看看,县域经济中崭露头角的“主角”们都在忙些什么?
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被称为“提琴之乡”,生产的中高端提琴占据全国80%的份额,该产业链直接让这个小镇年收入达到约5亿元。
福建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被称为“中国鞋都”,产量占全球8.5%。全球每5双鞋子就有1双来自晋江。
江苏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被称为“牙刷小镇”,目前有牙刷及配套生产企业2000余家,年产牙刷75亿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35%以上,占我国牙刷出口总量的90%。
山东菏泽市曹县,“棺材之都”,被网友爱称“宇宙中心”,根据曹县局的数据显示,曹县向日本出口的棺木占据了日本90%的市场,在棺材生意之外,曹县延伸产业到寿衣、骨灰盒、殡葬用品。2023年,曹县汉服销售额超72亿元,曹县汉服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
据《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县”,数量从9个增至59个。
2023年,59个“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句话总结,特色产业明确的县域,成为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资源禀赋为依托的产业链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在产业经济下沉的浪潮中,县域发展的关键在于梳理产业基底,做到产城融合。
结合“宇宙中心”曹县的产业发展来看看,如何融合?
第一个关键词--积累,从小作坊到规模化生产。
曹县当地人把做棺材,称之为“做喜活”,这一传统手艺在当地已经流传了数百年,这何尝不是一种原始的“技术积累”。
叠加地域资源优势--优质的桐木资源。
桐木质轻,耐湿隔潮,纹理好看,易于加工,燃点低,是制作火化棺木的首选。
而对应的市场,则是日本殡葬行业。
如果只做单一产业,很难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曹县以“做喜活”为立足点,不断延展产业链延展。
例如,立足本地木材资源优势,通过引进、选树一批低碳环保、技术创新等龙头企业,内联外引开展补链、延链,不断丰富板材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机械制造、板材加工、室内装修等细分领域拓展。
第二个关键词--细分,从演出服到汉服。
只做一个品类,很容易看到天花板,要不断的生产新产品,只有不断地细分才有市场。
2019年以前,曹县做传统演出服,据统计当年曹县大集镇已有1.6万余家网店,全年演出服超过60亿,占这个行业电商销售额的70%,全镇80%的村民都在从事演出服饰加工和上下游行业。
随着国潮崛起、汉服、cosplay经济大行其道,曹县迅速转型,沿着演出服积累下的服装加工产业底盘,细分出汉服市场。
2024年伊始,“曹县马面裙供不应求”、“400名大学生回曹县卖汉服”、“曹县汉服走向全球”等超过十个相关话题纷纷冲上社交媒体和新闻门户网站的热搜榜单。
以此延伸出第三个关键词--创新创业,结合产业特色与热点经济。
不盲目追随热门经济事件,而是从自身产业基础出发。
正因为有演出服服装加工的产业基底,才有了汉服制作、加工的繁荣。
同时,重在全民参与,一家做、一个村跟着做,相关延伸产业链和配套产品也跟着做起来。
这是最简单直白的产业链经济在小县城具象化的展现。
当这种极致的分工出现后,那么县城的经济就不单单只靠天吃饭,靠农业吃饭,靠土地拆迁吃饭,而是牢牢地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