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下沉,县域招商引资“窗口”来了

文摘   2025-01-21 16:50   上海  


这两年豪华酒店,在小县城排队抢生意屡见不鲜。

希尔顿、万豪、洲际在内的国际五星连锁酒店纷纷“押注”小县城。

其中,万豪提出24年30%的新开业酒店位于三线以下城市。

不仅是高端酒店生意做到小县城,许多产业经济也开始下沉县城。

抓住消费场景不断“刷新”的当下,就是抓住产业转移中发展县域经济脉络。



产业下沉带来契机


在当今经济发展格局中,城市群主导的发展模式愈发凸显。

产业下沉趋势也随之而来,为县镇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简言之,“热钱”在哪里,消费在哪里,产业就会聚在哪里

随着大城市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制造业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县域和小城镇凭借较低的土地成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众多制造业企业的入驻。

以广东为例,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在粤东粤西粤北布局建设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平台,仅2023年转移项目超775个,总投资超3300亿元

数据终究过于枯燥,我们来看看,县域经济中崭露头角的“主角”们都在忙些什么?

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被称为“提琴之乡”,生产的中高端提琴占据全国80%的份额,该产业链直接让这个小镇年收入达到约5亿元。

福建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被称为“中国鞋都”,产量占全球8.5%。全球每5双鞋子就有1双来自晋江。

江苏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被称为“牙刷小镇”,目前有牙刷及配套生产企业2000余家,年产牙刷75亿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35%以上,占我国牙刷出口总量的90%。

山东菏泽市曹县“棺材之都”,被网友爱称“宇宙中心”,根据曹县局的数据显示,曹县向日本出口的棺木占据了日本90%的市场,在棺材生意之外,曹县延伸产业到寿衣、骨灰盒、殡葬用品。2023年,曹县汉服销售额超72亿元,曹县汉服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

据《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县”,数量从9个增至59个

2023年,59个“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句话总结,特色产业明确的县域,成为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资源禀赋为依托的产业链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从做喜活到做汉服


在产业经济下沉的浪潮中,县域发展的关键在于梳理产业基底,做到产城融合。

结合“宇宙中心”曹县的产业发展来看看,如何融合?

第一个关键词--积累从小作坊到规模化生产

曹县当地人把做棺材,称之为“做喜活”,这一传统手艺在当地已经流传了数百年,这何尝不是一种原始的“技术积累”

叠加地域资源优势--优质的桐木资源

桐木质轻,耐湿隔潮,纹理好看,易于加工,燃点低,是制作火化棺木的首选。

而对应的市场,则是日本殡葬行业。

如果只做单一产业,很难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曹县以“做喜活”为立足点,不断延展产业链延展。

例如,立足本地木材资源优势,通过引进、选树一批低碳环保、技术创新等龙头企业,内联外引开展补链、延链,不断丰富板材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机械制造、板材加工、室内装修等细分领域拓展。

第二个关键词--细分从演出服到汉服

只做一个品类,很容易看到天花板,要不断的生产新产品,只有不断地细分才有市场。

2019年以前,曹县做传统演出服,据统计当年曹县大集镇已有1.6万余家网店,全年演出服超过60亿,占这个行业电商销售额的70%,全镇80%的村民都在从事演出服饰加工和上下游行业。

随着国潮崛起、汉服、cosplay经济大行其道,曹县迅速转型,沿着演出服积累下的服装加工产业底盘,细分出汉服市场。

2024年伊始,“曹县马面裙供不应求”、“400名大学生回曹县卖汉服”、“曹县汉服走向全球”等超过十个相关话题纷纷冲上社交媒体和新闻门户网站的热搜榜单。

以此延伸出第三个关键词--创新创业结合产业特色与热点经济

不盲目追随热门经济事件,而是从自身产业基础出发。

正因为有演出服服装加工的产业基底,才有了汉服制作、加工的繁荣。

同时,重在全民参与,一家做、一个村跟着做,相关延伸产业链和配套产品也跟着做起来

这是最简单直白的产业链经济在小县城具象化的展现

当这种极致的分工出现后,那么县城的经济就不单单只靠天吃饭,靠农业吃饭,靠土地拆迁吃饭,而是牢牢地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能只看着别人“吃肉”,看不见有人“挨打”。
在产业经济下沉的进程中,县域发展虽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难题。
其一,负债与“造血”能力不足
财政方面,大批乡镇财政靠上级转移支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部分公益性基础设施需要乡镇配套资金,财政举步维艰。
其二,人才困境
虽然,我们经常号召“返乡创业”,但在大层面上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存在高层次人才留存困难、适配人才中坚力量缺乏等问题。
以浙江部分地区为例,高层次人才引留“两年现象”依然存在,传统制造业适配人才缺乏,中坚力量断层明显 。
其三,基建与营商环境
在一些县镇,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旅游经济和产业发展。
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网友分享“避坑”指南,之前江西“提灯定损”事件发酵后,导致当地旅游业受“重创”。
部分地区政务“投诉”处理效率过慢或权责不明晰,相互推诿的现象也阻碍了当地产业发展。
在细微处做得不好,很难在大局上做得好。
咱把“游客”当自己人,“好口碑”也会跟着来,参考哈尔滨“冰雪经济”当下做法。
咱把每一位生活在本地普通人当“人才”,留下来能赚钱,“人才”会聚集成山。
在产业经济下沉的时代浪潮中,诸如“纽扣之都”“提琴之乡”“中国鞋都”等特色县镇正站在发展的新风口。
它们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探索产镇融合发展模式。
可以预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特色县镇通过区域分工与协作,将会承担起更加重要的核心“动力”角色,围绕其所在位置延展至周边县乡协同发展,产业下沉会更加“彻底”。
2025年当下,是最好发力的时刻,抓住县域经济,是县域招商引资翻盘的重要“窗口”。


招商要参
招商要参专注于招商引资行业,致力于打造快捷高效的招商资讯交互平台。 招商引资路上,有你在前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