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工,多个省市都动起来了。
随着“新春第一会”召开,每个地方都各有导向。
不单是经济发展的冲锋号,还是招商工作的风向标。
谈到招商引资,2025年先“祛魅”。
那么,祛的是什么?
——项目体量大与小、选址信息多与小、产业方向新与旧。
招商引资,是一个时代感极强的词。
印象里,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政府行为。
一个好项目、优质企业,可能多个地方在争抢,想必各位深有体会。
还有一种现象,对“小”项目,越来越看不上。
先举个例子,项目方是主要生产锻钢、铸钢、安全阀、电动气动调节阀等千余个品种。
从选址信息看,计划投资三五千万,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有些地方,对投资小于1亿元、年税收小于1000万元的项目,很难纳入招商重点。
基本上,这种体量的项目,大概率被招商人直接过滤了。
类似于重“大”轻“小”的现象,与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短期效益”、轻视“长期布局”的导向密切相关。
这个项目,我们进行了长期跟进,去年10月企业在贵州投产。目前,日均产量突破1万件,产值达15万元。
前段时间得知,企业取得了组装式多级密封阀门专利。
回头看,当初由于项目体量小,不少地方因而错失了这个有前景的项目。
确实还有地方,希望能够迅速见到招商引资的成效,而不愿意投入时间和资源去培育那些潜力股。
放在招商工作中,是否过度倾向于“大企业”、“大项目”,而忽视了那些虽小却充满潜力的“种子选手”?
我们认为,任何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成长而来。
在项目判断和选择上,企业规模大小、项目投资多少并非唯一标准,关键要看其创造力、创新力以及所能带来的效益。
拿江苏来说,“新年第一会”聚焦重大项目建设。
当听到“重大项目”这四个字,以为是大体量的项目,其实不然。
省委书记信长星对“重大项目”作了注解:“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好项目,意味着发展的后劲、发展的质量、发展的信心和预期”。
这番话,表明了抓项目要符合方向、要因地制宜、要质量优先。
因此,有些项目虽然投资不多、体量不大,只要能促创新、扎下去、利长远,同样要高度重视,关闭项目大与小的滤镜,“抓大放小”可调整成为“保小争大”。
再举一个例子,起初与企业对接,选址诉求是这样的:
项目方是做汽车零部件的,需要5000平厂房,仅面向江苏选址。
随着企业接到蔚来的订单,为了实现零距离配套,把厂开到了安徽。
对于企业选址来说,存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中间的需求也会有变化。
有时候,选址信息过于丰富,反而会被误导,不如在【招商网络】上直接与掌握信息的人联系。
实际上,企业选址是动态的过程,整个决策中可能会产生变化。当与企业负责人联系上了,自然能从中得知新的动向。
无论是搬迁还是扩产,项目方毕竟考虑的是综合因素,初始选址的区域不一定是最终落户的地方。
我们还看到,获取项目的渠道,比较良莠不齐。
强调一点,项目信息不等于有投资需求的企业。
有的地方,2万块钱获取到几百个项目,能跟进的可能都没有几个。
这些项目信息,大概率是工商数据导出来的,而并非企业投资信息。
实际上,找到投资企业的关键人,不断跟进产生有效沟通,才能促成招商引资的转化。
其中,这就涉及到核心问题——项目是不是精准的?
经过调研,近半数招商人认为精准项目,应有明确的选址想法,并且与本地区的产业导向相匹配。
有约五分之一的招商人认为选址计划明确,且已将本地区列为潜在投资地之一的项目,这就是精准项目。
划重点!这些人对“精准的理解”,是完全符合【招商网络】赋予项目精准的定义。
而不是,一看项目不考虑意向区域,就直接不管了。只关注意向本地的项目,相当于招商引资还在“守株待兔”。
所以,招商不但要具有市场敏锐性,还需要关注企业选址诉求的变化,具备执着的攻坚能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处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短短一年内,听到了低空经济、量子信息技术、干细胞技术、人型机器人、芯片………
面对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产业、新项目,不禁感叹招商引资中的“含科量”是越来越高了。
尤其项目对接,发现有些地方还是“喜新厌旧”。
一提到传统产业,就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把传统产业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联系起来,甚至片面认为传统产业就等同于落后、等同于淘汰。
有的地方,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只能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甚至连提都不提了,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和投入的支持资金越来越少。
其实,产业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分,落后的是技术、产品和精细化程度。
当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喜新厌旧”,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还不明朗。
不仅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综合考虑能耗、环保、土地等制约因素。
我们认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能喜新厌旧,把现有老企业做大做强、增资扩产,让传统产业蝶变焕新也是最好的招商。
比如,过去带来较多污染的纺织行业,现在应用了数码喷印技术,植入了智能芯片,与手机、汽车等其他终端实现联网,就一跃变成高技术行业。
再如,汽车业将发动机换成电池驱动,改变了发动机动力系统,就成为备受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同地区根据其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产业,不仅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当地的独特优势,还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实践证明,盲目、短视与过度超前是刺向所有产业培育发展的三把利剑,也是招商引资“祛魅”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