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迅猛发展是在2015—2016年,短短一年,它凭借相对优势的价格和便捷的服务迅速在全国占领市场,同时由于行业发展初期各种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一些治安问题显现出来,还曾因乘客人身安全遭遇威胁引发过社会强烈关注。
彼时网约车刚刚出现,就有出租车司机吐槽说“网约车就是黑车,凭什么让它们抢生意?”
但优惠的价格、较为礼貌的服务、偏袒乘客的投诉机制、有问必答的服务售后体验,让很多乘客,包括我在内近乎第一次感受到“文明的力量”。
当时出租车司机在做什么呢?
很多地方的出租车司机组团抗议,甚至使用暴力干扰市场,但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乘客用脚投票:
路近了不拉、路远了不拉、刮风下雨不拉、雨过天晴不拉……态度有时还极差,甚至临时加价,天热还不开空调,人们打电话去出租车营运公司投诉,得到的也是含混的答复。
那么当一种更先进、更文明,用户体验更愉快的服务产品推出时,有什么理由让消费者拒绝呢?
只不过在网约车在国内发展到第九年的时候,可能要不了多久,网约车司机也会和出租车司机们一起吐槽了。
1
某些地方的UP主会拍摄一些新鲜事物,他们专注地观察着一种酷似“变形金刚”的存在:
你看这个车在路上开得有模有样,但它的驾驶室里没有人。
后排的乘客通常老神在在地玩着手机,也不担心无人驾驶的汽车会把人带进沟里。而且打这种车很便宜,车费通常只有出租车或网约车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
当然,无人驾驶汽车看起来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智能化不够智能,只能按照既定路线行驶,在一些路口明明可以加速一下就能通过,它只按照自己的节奏开着,这种“死心眼”导致后面一群车按着喇叭又无可奈何。
但!是!
它很便宜,很实惠,体验很舒服。
因为当网约车发展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服务上的问题也出现了:
特惠价格让司机一趟赚不到什么钱,看起来刻薄又较真的乘客往往还要求司机把空调打开,甚至抱怨车里有异味,如果司机没有帮助某些乘客提行李甚至还会被投诉……
这么看起来,似乎网约车司机也面临着和当年出租车司机一样的工作困境:
“我”只是个开车的,为什么要赋予我那么多“人性化标签”?
何况根据一些网约车司机反映,如今他们所属的网约车平台通常优先派单给租赁平台汽车的司机,“份子钱”不比出租车少。激烈的竞争和严酷的市场让许多专职网约车司机每天疲于奔命,连声抱怨。
不过看样子,可能再过段时间,网约车司机们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了。
“无人驾驶”彻底“解决”了一种情绪,一种“你在罗马,我当牛马”的情绪。
除了上述UP主观察到的一些不足外,无人驾驶汽车依旧很便宜,用市场竞争中大家喜闻乐见的一句话概括:
对消费者有利。
不过现在也有人质疑这种替代的趋势,是否会复刻当年网约车迅速抢占市场后的手段,因为2016年后,不少人反馈说:
大幅打折刺激消费者出行,待市场稳定后提价,同时对乘客和司机双方收费,乘客支付车费,司机被抽成。一些乘客花钱从远处调度司机,结果双方在车内闲扯一阵后,司机发现调度费并没有完全给到自己……
无人驾驶汽车虽然不存在司机“索取”的情况,但当市场上已经没有竞争压力的时候,还会不会“善待”消费者?
这是个问题。
同样随之而来的,是网约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这两个庞大群体的愤怒。
2
本周一些财经报道指出,在很多地方,网约车司机平均出车12小时以上,月入不到6000元,网约车司机已经成为工作高强度、低收入群体。
和许多一二三线城市里的快递员、外卖员一样,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也早已饱和,然而他们要面对的是整体经济的消费降级、恶性价格竞争和几乎一边倒的投诉处理。如今网约车司机们面对的恰恰是2015年的问题:
凭什么抢生意?
我没开过网约车,不过我喜欢和一些性格开朗善谈的网约车司机聊天,不只是他们,有时我还喜欢和出租车司机聊天。
尤其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你都懂的。
如果他们性格再外放一些,我甚至还能在交谈中体会到别人的人生。
近些年网约车司机里也出现了不少年纪偏大的人群,还有女性。
有些人会跟我说经济压力大,兼职或干脆全职开网约车。
前两天我应邀看片,回来路上还碰到一个刚从外地到京不满一周的年轻人,他租了平台的车开干,想给自己找条活路。
不过我们没聊“无人驾驶”这件事,我知道这对于现在还在积极生活,努力求存的很多司机来说有些残忍。
而且,大家都不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
同样也是2015年,共享单车出现后不久,大量单车遭到人为恶意破坏,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共享单车的出现导致大量摩的(北方叫“三蹦子”)没了生意。在此之前,短途几乎被这些摩的垄断。然而这种“卢德主义”依然没有阻挡共享单车广泛普及,随后三蹦子们又挣扎了两年,如今很少在市区看到他们的身影。
依旧是用脚投票,依旧是优胜劣汰。
至于摩的司机们现在去了哪儿?
没人注意,也没人关心。
以前我看过某位作家写的一篇文章类似叫《城市是谁的?》这样的标题。
大意是在一段形势内,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传统人力行业,冒犯地说就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者,尤其当一种更加先进的技术或更加倾斜向消费者的政策出台后,底层劳动者必然会被冲击。
网传一些地方的出租车司机聚在一起呼吁“留条活路吧!”
这次,网约车司机可能也会加入。
他们都曾经是对立的阵营,都曾经是市场选择下塑造的“敌人”。
如今,他们对一种更加先进的、更加有利消费者的、更加强大到窒息的先进科技无所适从。
而在他们之上的,除了乘客,就是永远讲究“以人为本”的各种平台。
结 语
我相信肯定有人已经注意到酒店里那些智能送餐机器人,也许此时此刻正有人打算赋予它们更加完备的功能和更加强大的远程行走能力。
也许真的有一天,外卖员和快递员也会被“无人科技”取代。
消费者会在便利的同时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优越感,至于“谁来消费”则不是问题,因为只要有服务,就不怕没有消费。
如果你问我“无人科技”好不好?
我当然觉得很好,很舒心。
对于社恐和深宅们,更少去了和人打交道的烦恼。
似乎赛博朋克的世界会提前到来,在那个世界里,坐车没有人会跟你聊天,取快递和外卖时也不会有人追着你低声下气求你给个好评。甚至未来大家都可以在“元宇宙”里畅享提前编排好的人生和爱情,以及婚姻。
可我把这些都想了一遍后,总觉得哪里有些奇怪。
似乎在这个世界里,少了很多“人”。
他们去了哪里?去做什么?
也许不该是我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悲欢也不相同。
我只知道一个深刻且残酷的事实:
当暴风骤雨来临时,尚未找到避风港的人,终究要承受风雨的洗礼。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往期回顾:
谭胖:深圳消防员的“黑人脸”让什么人有了应激反应? 谭胖:齐齐哈尔——万家灯火变清幽,只有网红在作秀 谭胖:大闹新加坡的女网红二度爆雷,让“小龙女”成了摆在台面上的羞耻 谭胖:巨婴的炫耀,是上海“小姑姑”的难言之痛 谭胖: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在地铁上喝水很合理? 谭胖:即便在国外,“采生折割”也只敢用来残害自己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