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冷静客观地认清一个事实:
无论任何阶层、任何年龄段、任何地域、任何职业、任何性别的人群,大多数都是平和的日子人。没有谁真的像平头哥一样整天战天斗地,否则只有三种可能:
一、患有狂躁症。
二、生活压力太大。
三、在没有能力改变生活的绝望中爆发。
在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任何矛盾都源于以上三种可能。
某位导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打开一些评论区,会觉得里面一些发言触目惊心。”
我认为略概括地总结,现今社会整体进入“狂躁2.0”时代:
从住房焦虑、情感焦虑、婚恋焦虑、工作焦虑等分散的单项狂躁渐渐迈入未来焦虑的集体悲观中。
这种情况造成现下人和人之间的彼此有条件地信任、冷漠处理人际关系、日常矛盾上升到性别、阶层、职业、地域等诸多矛盾,并凭借互联网的“安全模式”发布一些极端言论。
总之,我将这些缠杂至深且愈演愈烈的矛盾总结为“养蛊”——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断碰撞、冲突、对立,最后一起迈向不可知的“进化”方向。
那么今天就“老人”的问题不妨简单探讨一二。
1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不可逆,“公共资源该倾向谁”肯定要摆在桌面上。
是倾向于每年不断向社会注入“新鲜血液”的年轻人?还是倾向于已经“活了很久”的老年人?理论上这不是一个问题,毕竟每个群体都有权利享受公共资源,但切换到现实模式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许多爆发出激烈矛盾的社会事件,如“广场舞之战”“公交车让座之战”“晨练PK之战”和最近正“新鲜”的“地铁让座之战”?
先说最近发生的这件事:
通过旁观者的手机视频可以看到一位站着的老人用拐棍“卡”在一名坐着的小姑娘两腿之间,同时用肢体不断碰触女孩要她让座。女孩说“别人我就让,你不让。”
显然老人的粗暴要求激怒了女孩,她不希望自己在被胁迫的情况下让出座位。老人随后粗暴地想要拉扯女孩,导致冲突升级。
随后在警方通告中说明这名老人已经被治安拘留。
不过在我看来,以后这种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空间享用权的资源争夺会变得更多。
但不是说“老人都是坏人”,不冒犯任何人地评价,我觉得是“坏人变老了”——
年轻时是什么样,年纪大了还是什么样。
对,就像此刻在网上大骂老人的年轻网民们。
他(她)们,是未来广场舞、公交地铁和晨练矛盾的新一代主角,只不过“攻守易势”而已。
前段时间我看到东北某公交车上一名女子对两名老人破口大骂,起因是因为两位老人聊天中各自说起自己的养老金,不知为何女子破防了,她骂得非常难听,总之就是“我拼死拼活在外面工作,你们每个月拿那么多养老金……”
我不了解这位女士有没有父母,总之她在骂人的时候显然没有把自己的父母算进去,也没有把社会正常的循环体系列入计量范围。当然,如果她觉得这种循环“不正常”,那么也只有一种可能:
她不够正常。
2
社会中愈发激烈的各种对立和冲突,让本该客观讨论的事情变得愈发不可理喻。
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有好有坏:
好处是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坏处是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同样适用于内地互联网。对于没有来过北京,或者在北京生活发展不如意的人而言,地域攻击也是一个值得宣泄的取向,如“通天纹”“地道”“京爷”等更是附加于北京地铁老人抢座这件事之上的凌辱价值。
何止是北京老人呢?任何老人,或者说任何人都会在“狂躁2.0”时代被攻击。
那么胁迫女孩让座的老人有错吗?
当然有,否则也不会被拘留。
但不加辨别地攻击一个年龄段的羞辱言论更不可理喻。
甚至没有人想到过自己是否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老人。
只是严酷的生存压力令某些年轻人觉得自己在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社会责任,这让本就已经趋向于废宅式生活的部分群体不会放过任何宣泄的机会。
每个人都知道“向一位老人让座分几步”:
一、有座让座,没座站着。
二、有心让座,无心不让。
三、冲突升级,报警处理。
我相信在任何城市都一样,也相信无论任何职业、阶层、年龄、性别,处理方式也大多一样。
如果只是表达情绪不表达意见,甚至就IP属地发表一些阴阳怪气的言论,除了“肤浅且不成熟”,实在想不到有什么更准确的评价。
结 语
在内地互联网的暴论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只是我们无法区分谁是婆罗门、谁是达利特。
所以目前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予理睬。
失败者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只是失败者,不会超脱失败者的定义,且在未来同样会以失败者的姿态抢夺一个小姑娘的座位。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往期回顾:
谭胖:深圳消防员的“黑人脸”让什么人有了应激反应? 谭胖:齐齐哈尔——万家灯火变清幽,只有网红在作秀 谭胖:大闹新加坡的女网红二度爆雷,让“小龙女”成了摆在台面上的羞耻 谭胖:巨婴的炫耀,是上海“小姑姑”的难言之痛 谭胖: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在地铁上喝水很合理? 谭胖:即便在国外,“采生折割”也只敢用来残害自己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