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规划并不是2024年才开始提出的民生问题。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我们肉眼可见的得知某些地方为了促进旅游业拉动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人口就业等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如当地政府组织全民烧烤、北国人均夹子音、各地文旅局长卖萌“出丑”、用美丽女交警塑造城市名片……
当然,对于某些地方的顽疾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在文旅发展和城市建设上的“散养”状态,如和“菌子一出,鬼神难料”齐名的每年必有的导游问题、被某博主曝光的二十多年未曾改观的某火车站和机场问题、游荡在某些旅游景点垄断游客拍照的问题,还有当地黑出租临时加价,随意把游客扔在路上的问题……
假设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环境里,忽略各项经济的全面发展属于“短视”的话。那么在今天,还可以忽略文旅经济对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城市形象乃至民生就业的影响,则属实难以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性质恶劣的事件被媒体曝光引发热议,甚至被挖出这种现象早已存在,不夸张地说,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1
似有隐情,又似早已耳闻
“潜水被弃海中”事件目前进入调查阶段,至于调查进程和调查结果,据报道“目前万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已针对该起事件立案调查。公安机关也对该事件介入调查,经查实后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将及时通报。”
当然,这个“及时通报”有多及时,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根据当事人口述,事发当天潜水教练和游艇都存在很多问题。在已知的结果中,我们看到几名消费者不得不选择堪比荒野求生的行为游了两个小时回到陆地上。而在涉事方的口述中,他们“从未离开”过约定海域。
是“时间差”问题?还是“事后找补”?目前不得而知。
不过无论如何,人没事。
只是当事人生还后曾描述一种“消费体验”:
“真的有点恐怖,游了半小时左右,我就感到海水变冷了,天也阴了下来;游到40分钟左右,天开始下雨,风浪也变大了;游到最后我感觉体力完全透支了,腿都蹬不动了,只能靠手划水。整个身体都在发凉、发麻。”
假设,仅仅是假设,这种“刺激”不是第一次发生呢?也许涉事方只是想“给点教训”没想到事情闹大了呢?
这种假设不是空穴来风,它让我想起今年三月份同样发生在海南的“潜水拍照”事件。
2
像下决心,又像云淡风轻
3月19日,三名在三亚旅游的游客潜水的时候被人强制拍照。当事人说:
“他们把一起潜水的游客分开,在水里摘下游客的潜水面罩,就问要不要拍照,因为害怕,只好答应。”
还有一位郑女士回忆,他们一家9口到三亚旅游,丈夫,姐姐,姐夫以及婆婆四个人参加了潜水,工作人员推销潜水拍照,每个人300元,而除了姐姐要拍照,其他三人都明确拒绝。未料,在水下的时候,工作人员分别去下了她姐夫、丈夫、婆婆三个人的面罩,就问要不要拍照,当时太害怕了,也只好答应,而上岸之后,他们投诉退款,被要求你要同意不公开谈论此事,然后才退款,还有游客经历了暴力加钱换面罩的遭遇。
这件事迅速引发部分网友的共鸣,很多人也反馈在海南旅游时发生过类似甚至更恶劣的被勒索经历。涉事人员在无视游客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勒索钱财,事后投诉无门。
然而,当一股声音已经渐成规模后,强制潜水拍照的现象被彻底曝光出来。
时隔三个月,海南万宁就发生了这起骇人听闻的“自驾游”事件。
而“沙滩承包不让游客自带帐篷”“游艇拉客宰客”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当地反馈“一定严肃认真处理”……
可见“风”刮到哪里,是人决定的。
那么“风”平浪静后,是不是意味着一切如故?直到下一件也许更加骇人的事情发生?
旁观者当然可以说“这个水是非潜不可吗?海南是非去不可吗?”
但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能在国内自由享受理应安全、愉快的服务?如果以后出行旅游都要先参考口碑甚至社会事件,那么究竟又是谁的问题?
结 语
在某社交平台讨论旅游的话题中,有人说:
“如果有钱为什么不去国外?至少那里景点是免费的,不用担心拍照有人出来阻止,也不用担心潜水有人按住脑袋加钱,更不用担心投诉后没人管。”
对于国内游的消费者而言,任意在网上提出问题都能得到很多糟心的回答。
难道在不愉快的经历被曝光前,当地真的没人知道某些景点和消费项目存在的问题吗?
如果能够稍微严肃一些、认真一些对待消费者的投诉意见,远远好过“事情发生后,某某部门、某某部门和某某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他们取得联系”。
我想,这次“荒野求生”也不会发生。
但国内旅游行业中种种弊端该由谁牵头整治?如何彻底根除早已在网络上形成的“都市传说”?
我真的不希望用人命来回答这些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往期回顾:
谭胖:深圳消防员的“黑人脸”让什么人有了应激反应? 谭胖:齐齐哈尔——万家灯火变清幽,只有网红在作秀 谭胖:大闹新加坡的女网红二度爆雷,让“小龙女”成了摆在台面上的羞耻 谭胖:巨婴的炫耀,是上海“小姑姑”的难言之痛 谭胖: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在地铁上喝水很合理? 谭胖:即便在国外,“采生折割”也只敢用来残害自己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