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挺怀念“大学生”作为一种身份象征的时光,这个身份意味着十年寒窗和读书真的有用,“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很高,很受待见:
对于一个历史阶段里的大多数人而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本身就是严选,然后在接受了三到四年的高校教育中接受文化培育,毕业后用真才实学开辟新的人生。
这就让高考、教育、大学等等变得神圣起来。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如今这些很廉价,而是在很多时候,当家长们为了考场环境跟一些路人发生纠纷甚至冲突时,我都在想一个问题:
“我们今时今日的努力,对得起以后的结果吗?”
这两年一些本科毕业生“回炉”去读职校,有些媒体对此纷纷表示“认清现实,懂得焦虑,更懂得踏实做人了”,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走弯路”的结果,它造成了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的大量浪费,但现在改变不了“上大学”的思想,大家都要去上大学,上完大学后去社会上找工作,然后发现学无所用,毕业证近乎成了一张废纸——
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不吃香。这个身份只能说明你在一个叫“大学”的地方待了四年,至于这四年是怎么度过的,无人知晓。专业不对口、社会实践能力接近零,要命的是你知道的别人差不多也知道,你不懂的别人一样也不懂。于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再有竞争力。
有人可能会说本科生“回炉”读职校是少数。
好,先当这是少数现象。我们说不少数的现象——
考研。
我还记得某地某校一个班三分之二的学生毕业后继续考研的新闻,这些22-24岁的年轻人在恶性竞争的环境下纷纷选择“提升”自己,所以大家都知道外面风雨飘摇,只有象牙塔里岁月静好。
1
少壮很努力
多地高校纷纷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两年变三年,三年变四年。注意,大多数高校同时说明:
学费标准不变。
理论上多学一年就多接受一年的教育。
这是“理论上”。
实际上大家都懂。
想出延长学制的必然是“聪明人”,这样做一举两得:
既多赚一年学费,又缓解了就业压力。
不过在高校之外的世界,人才市场同时也会提高学历门槛, “35岁现象”对于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几近而立之年的年轻人来说也相当不友好,意味着他们的容错率更低。
当然,高校之外的世界如何,高校之内的人又何曾真的考虑过呢?
“莘莘学子”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形象。
父母眼中,为了孩子的未来别说多掏一年学费,把命给他们都行。
至于其他人……
不是秀色可餐,就是劳力可用。
无论是导师还是未来的领导,大概都这么想。
因此我们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学制延长,也许会发现一个人从六七岁到二十七八岁,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都在“读书”。我之前提起过以前我有一位助理,她曾很高深地告诉我:
“大学教会了我思考”。
我当时反驳她说:
“思考不是大学里教的,思考是人类的特征,是个人都会思考,甚至猩猩猴子狗都会思考。这跟上不上大学没关系。”
这是对已经毕业的人,作为领导毫不留情地打击。
对还在校园里读书的年轻人,我实在不忍摧残他们尚可以意气风发的青春。因为在他们眼中,自己的未来可期。直到临近毕业的时候,从学长学姐和稍有些良知的老师那里,他们才有可能略微了解到:
外面的世界,已经不拿大学生当回事了。
于是,大家这才纷纷收回刚踏出校门的脚,转身重投学校的怀抱:
“我要读书!”
2
老大也伤悲
我们如今可以看到一大群年轻人用既坦然又略显尴尬的表情说:
“我在读研”。
三到四年后,迎接他们的是个怎样的世界?
依然未知。
不过我在某书上倒是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男女大秀自己在国外的读书生活,他们大多也都是从国内高校毕业去国外“读”个一年左右,拿个国外大学的学历回国参加工作。我觉得未来外国的一年硕可能会成为中国学子的重要选项,在有些国家学费和国内差不多的情况下,既去“读”了书,又增长了见识,然后再回国工作生活,这样也挺好。
在以后的人生中,大家尽可以秀一下自己的国外经历。所谓“一年英水硕,一生英伦情”。
国人擅长在鄙视中寻找存在感,即便我们自己都知道“学海无涯”在某个特定阶段已经成了贬义词。而关于“学历、教育含金量、价值取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年也成为一个话题。就像前些天“高校纷纷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成为热搜一样。
不知道有没有人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实则已经反映出“小步快跑”带来的弊端:
一、让一代人在短时间内拥有看似高学历的人口素质,同时也造成人才市场恶性竞争。
二、学历门槛下降导致教育资源如师资、师德、校园文化和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竞相比烂。
三、高校教育内容和教育质量与校外社会严重脱钩,“学”得越多,时间越长,可能意味着未来越难找到好工作。
现在我也在想,一个年轻人未来该如何在同辈中显得优秀且未来可期?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上升空间越来越小,他们的家长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但社会,包括学校会给予同等的耐心吗?
答案显而易见。
一个人用近二十年的时间“读书”,没过几年在职场上就要面对“35岁大限”,这对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们来说公平吗?
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是在弹幕里致敬时代?还是在现实里躺平深宅?
或者……在读研的路上渐行渐远?
然后渐渐过上一种“低欲望、不婚不恋不生孩子”的生活?
结 语
今年我写过几篇为年轻人发声的文章,我知道现在这个世界对年轻人并不是很宽容。
那种“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已是一种奢望。
人们陷入一种循环鄙视的内耗中,最后发现原来读职校是一种生存出路。那已经消耗的青春是归咎于时代?还是自责于执念?
当“少壮很努力,老大也伤悲”成为不可逆的常态时,就只能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
“我们今时今日的努力,对得起以后的结果吗?”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往期回顾:
谭胖:粗暴干涉“阴间经济”会导致什么后果? 谭胖:除了知道她没穿衣服外,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 谭胖:关于燕郊,我希望再多几次冒犯“央视”的事发生 谭胖:在没有惩治恶人之前,我拒绝扶老人 谭胖:教授和那些女性的“隐私视频”到底有几个G? 谭胖:25岁的规培生一死了之及,没有人会记住她,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