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4)

文摘   2025-01-08 11:31   山东  

这个板块“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原来是在故宫展出的,现在离开故宫来到了香港。这个专题展是“中法年”的重要内容,力图通过一系列展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

走进展馆,迎面的展柜里陈列的是凡尔赛皇家礼拜堂的大门钥匙和康熙皇帝的“育德勤民”宝以及乾隆皇帝的《十全记》玉册。
这是雍正皇帝的明黄色龙袍。
这是故宫中皇帝宝座后面的屏风。
这是乾隆皇帝朝服像。这一组文物其实反映了一个史实,那就是中法的文化交流其实早在康雍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这是保存在凡尔赛宫中产自中国的银錾刻鎏金开光山水花卉纹壶,制作于康熙年间。
左边是来自法国巴黎的“沙皮托”款提环赤道公晷仪,右边是中国在康熙年间生产的南怀仁款浑仪。应当说,当时中国的历法和天文测量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来自欧洲,南怀仁就是当时著名的传教士,康熙年间执掌钦天监。
这是来自法国的“沙皮托”款平板仪、“巴特菲尔德”款半圆仪和折射天文望远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实欧洲传入我国近现代科学的时间并没有那么晚,只是这些知识都深藏于宫中,最后被人遗忘了。
这些来自欧洲的近现代科学知识其实康熙皇帝曾经认真地学习过,不过他也只是出于好奇,而没有想到要将这些知识真正普及到民间。这是清代内务府为康熙皇帝学习数学知识而制作的数学比例表炕桌。桌面嵌三块银板,左右两块为长方形,刻有各式数学式及相关表,便于进行演算,中间的银板为正方形,便于书写。桌子的内胆放有计算和绘图工具。当时法国的耶稣会士先后担任康熙皇帝的数学老师。
这是清宫仿制法国人帕斯卡发明的手摇计算器,制作于康熙年间。
这是清宫仿制欧洲款式制造的比例规和产自法国的“巴特菲尔德”款量角器,以及仿制的绘图仪器套装。
这是一对西洋仕女图画珐琅插屏的正面和背面,这里反映出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洋的印象。
这是一对法国在1759-1760年生产的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欧洲还没有出现中国这种真正的瓷器,所以这些器物看上去很像瓷器,但实际上是陶器,因为这种陶器表面也施釉,但又不像瓷器那样经过高温烧制,所以不如瓷器坚硬,故名“软瓷”。
这是从中国出口到法国的彩绘描金徽章纹瓷盘和彩绘描金徽章纹带盖罐,属于路易十五的宫廷用品。当时这种中国瓷器相当昂贵。
这三件瓷器很有看头,最上面那一件是法国文森瓷厂制作的开光花果图潘趣酒碗(关于潘趣酒,我在前面介绍过),这种天蓝色釉彩是他们的首创。但是这件制作于1753年的瓷器仍然是软瓷。后来文森瓷厂改为塞弗尔兹厂,他们在欧洲找到了制作瓷器最重要的高岭土矿,于是生产出了真正的瓷器即“硬瓷”。下面的彩绘描金花卉碟和一对开光花园图狮首耳高足瓶分别制作于1786年和1780年,都是“硬瓷”产品。

从这些“瓷片”的断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软瓷”的质地,明显地属于陶器。
这是法国生产的彩绘描金人物图茶具,都是制作精美的瓷器。
这是路易十五拥有的唯一一件中国瓷器,名叫“香水喷泉”,被他放在衣帽间中。这件瓷器的主体产于景德镇,为仿哥窑瓷瓶,而铜镀金的配饰则是法国工匠完成的。
这是中国生产出口法国的缠枝纹狮首耳插式瓶,外面的金属配件同样是法国生产的。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这件器物在中国本来是一个绣墩,但到了法国被改造成了一件摆设的插瓶。
这是中国制造的玻璃胎画珐琅桃宝纹鼻烟壶和西洋女子像佩。这件鼻烟壶的玻璃胎采用的是金星玻璃,这是康熙年间在法国耶稣会士纪文和汤执中等人的指导下试制成功的。而西洋女子像则是反映出当时中国工匠对西洋文化的了解程度。

这件嘉谷安和图挂屏是采用套料蚀花玻璃制成,这一技术主要是法国耶稣会士纪文和汤执中传授的,由于工艺复杂,加之大块平板玻璃都需要从欧洲进口,所以这样的器物在当时极为昂贵。
这件产于龙泉窑的刻缠花纹敞口瓶也是中国出口到法国之后,由法国工匠制作了金属配饰。
这件乾隆皇帝收藏的金胎画珐琅菊花纹壶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广东生产的,直到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才发现壶底下有标识,原来是法国工匠生产的。
这是一对法国生产进口到中国的牡丹纹海棠花蓝。
这件广东生产的缠枝花卉纹盆使用的透明珐琅,其最早的工艺及原料都是来自法国。
这是一组马具。清朝统治者作为马上民族,对马具如鞍鞯以及盛放弓箭用的橐鞬非常重视。这一组马具和橐鞬都是皇帝御用之物,材料和花色采用的是法国产品。
这把来自凡尔赛宫的皇家女士用的镂空象牙骨折扇是当年中国的外销品。
这幅法国人根据意大利传教士绘制的乾隆皇帝像制成的瓷板画一直被路易十六收藏,悬挂在凡尔赛宫的书房内。
左边这个中国的红漆福寿盒和右边法国的这件红色假发盒,尽管材质不同,但是色彩造型都高度相似。实际上,法国的匠人们在设计这个假发盒的时候就参考了宫廷中收藏的中国漆器。
这个盒子上的图案非常具有代表性,是那个时期欧洲对中国的一种想象。其实,如果我们看原版的歌剧《图兰朵》以及芭蕾舞剧《葛蓓莉亚》时,都能看到欧洲对遥远中国的这种想象。
这是一套来自凡尔赛宫的人物故事圆角柜和一件中国人物图写字台,仔细看上面的图案,同样是这种“中国想象”。
这三件物品看上去风格极为相似,上面两件分别是中国故宫山水图双层长方几和山水图香几,下面一件则是凡尔赛宫法国王后收藏的山水楼阁纹方盒。
这三件器物都是乾隆年间的宫廷用具,左边是开光题诗西洋仕女图方笔筒,中间是西洋人物圆双耳高足杯,右边是开光西洋人物圆瓜棱盒,上面描绘的人物及服饰风格都是法兰西式。
这是法国驻华耶稣会士魏德明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画传》,是当时欧洲最长的一部孔子传记。
这是属于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套彩绘描金中国人物图镶铜镀金高足蛋形瓶,制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工匠路易-弗朗索瓦·雷科。
这两件文物都是来自故宫,左边是西洋人物玻璃挂屏,右边是耕织图玻璃画。因为当时玻璃主要是从欧洲进口,所以非常昂贵,因此这种玻璃挂屏盒玻璃画都是宫廷制作。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皇帝命令法国人王致诚和其他三名传教士起草16幅画稿,描绘平定回部大捷,并且到法国制成铜版画。法国对此非常重视,专门派遣能工巧匠制作,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全部制作完成,名为《印本平定西域战图》。这是其中的一张“平定回部献俘”图。
这张《贡鹿图》是法国耶稣会士贺清泰绘制。古代中国以白毛动物作为祥瑞,1745年宁古塔将军向乾隆皇帝进献一头白色驯鹿,贺清泰以此为题材绘制了这张图。注意仔细看,这张画与郎世宁等欧洲来华画家一样,都是兼收中国画的水墨气韵和西洋画的透视效果,别具一番特色。
这几张画都出自法国耶稣会士王致诚之手,画的是乾隆皇帝的几匹战马。王致诚在清宫服务三十多年,尤其善于画马。这几张画同样兼收中国画与油画的特点。

在香港能够看到这么多故宫的展品,的确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也许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一种格外关怀吧。由于这座博物馆参观的人数不多,而藏品又如此丰富和精彩,所以观展体验极好。我通过展馆工作人员了解到,这座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有协作关系,故宫博物院的展品会定期来这里交流展出,一般每一年多一点交流一次。看来,香港还是要常来看看,不为别的,就为了不至于像到故宫一样被人挤死,也要到这个博物馆来。
在博物馆参观的最后一个环节,博物馆很贴心地送给参观者免费自取的一件纪念品,这是一张印有当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写给中国皇帝信的一张明信片。上面的文字翻译成汉语是:“1688年8月7日写于马利。至高无上,最为优秀,最为强大,最为宽宏大量的君主,我们极亲爱的好友,愿上帝给您带来圆满的结局,为您的伟大增添光彩。得知陛下希望身边及国家内拥有大量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六位我国臣民、造诣高深的数学家前往,向陛下展示科学中最奇特的发现,尤其是由我们位处美丽的巴黎市的著名科学院所获得的天文观测成果。然而,横亘我国与贵国之间的大海海难多发,远航耗时且颇为危险。为满足陛下您的愿望,故我们采取另一计划,派遣其他耶稣会神父,同时亦是我们的数学家与叙利伯爵一起,取道更短、危险性较小的陆路,这样,他们将成为第一批面见陛下的人,而这也代表了我们对您的珍重以及我们之间的超凡友谊。如此一来,当叙利伯爵回来后,我们便可忠实地发表您一生中最令人敬仰和卓越的事迹了。在此,我们向上帝祈祷,恳求他给您带来幸福的结局,为陛下的荣光再添辉煌。  您最亲爱之好友  路易”
这封信采用了非常典型的那个年代法国的宫廷用语,比如国王自称不是“我”也不是“朕”,而是“我们”,等等。这张明信片参观者可以自己动手在上面盖上法国宫廷图案的钢印,然后写上给亲友的话,博物馆负责免费投递,可以说相当贴心。另外,博物馆里也有餐厅和咖啡厅,饿了可以在里面地吃饭,这也是大陆很多博物馆没有的。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