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竖屏短剧和喜马拉雅有声书看当下年轻人的文化消费

文摘   2024-12-26 11:30   山东  

这段时间开始涉足有声领域,很有意思的是,本来我的出发点是为了把我自己写的两本书放到有声平台上分享,顺便也等于是给这两本书做个广告,自己可以多挣几分钱稿费。噢,对了,昨天下午又收到了一笔稿费,只要是书销售得好,稿费后续还能有。为了能够在有声平台播出自己的书,于是我就参加了喜马拉雅的一个培训班,结果误打误撞地一头扎入了有声书的制作领域,这才发现原来有声书的主体其实是有声小说。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头开始学习有声小说的播音以及后期制作技术,包括配乐、音效等等,觉得完全是一件全新的体验,特别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类似恐怖、武打、科幻等不同声音效果的小说片段时,自己听着还颇有些成就感呢!

我这个人从小就喜欢读书,阅读量和涉猎面超过大多数同龄人,但是我读书有一个最大的短板,那就是我几乎不读小说,对于文艺作品基本上除了舞台剧(包括京剧、昆曲、话剧、舞剧、歌剧和音乐剧)之外,电影和电视剧都很少涉猎。说来惭愧,我看的大部分电影还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电影院门口当票贩子的时候看的,后来上大学和工作后很少再看电影。至于电视剧,我想了想大概从头至尾一集不落完整看过的也就是《过把瘾》《编辑部的故事》《无悔追踪》等用一双手就可以数得过来的几部。正是由于这个短板,使得我在进入有声书制作领域之后显得比别人“笨”很多,原因在于包括老师讲课时举的很多影视剧的例子对于我来说完全都是陌生的,因而很难展开自己的想象。比如,说起科幻中的飞船还有什么激光武器,我印象中大概只能想到美国电影《超人》和《阿凡达》,因为我连《星球大战》都没看过,至于盗墓、古装等题材我更是没有接触了。我从上中学时就给自己定下过看文艺作品的几条红线,那就是第一不看古装片,第二不看武打片,第三不看科幻片,第四不看香港片,几十年来我除了《超人》和《哈利波特》之外,还真没突破过这几条红线。这也使得我在播出和制作有声书的时候,几乎找不到可以参照或者模仿的对象。

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这段时间我几乎利用每一点零星时间对此进行“恶补”,每天下楼散步的时候都会戴着耳机听一些过去根本就不会听的有声小说或者短剧,另外也会在手机上看一些现在播出的竖屏短剧,以便捕捉现在流行文化的趋势和脉络。不过在听了一些小说的片段和几集短剧之后,我在内心多少还是有一些抵触,因为我发现现在网上流行的这些音视频作品总体上的制作技术水平确实不低,比如听其中的音效场景搭建就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才知道声音效果原来是可以这样处理的,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力。但是如果细究其内容,又让我觉得这些作品实在是难以忍受,那些类似霸总、穿越等网络文学在我看来基本上连“胡编乱造”四个字都够不上,可以说就是一地鸡毛,作品的生命力恐怕连一年都没有就会被人忘得干干净净,白白糟蹋了这么好的音视频技术。

由此又让我想到了现在年轻人当中的流行文化。如果说过去我对这些东西差不多完全没有接触,那么现在终于躬身入局,可以以一个类似于“偷窥者”的视角对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我感觉,当下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其实相当多元,一方面我在线下的剧场当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年轻观众欣赏相对比较“高雅”的作品,另一方面则是在线上看到那些杜撰得非常低级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作品有这么多人订阅和追捧,真让人觉得这些年轻人是同一群人不是?当然,答案很有可能不是,但是也不能否认这其中也有不少人是两种层次的文化消费兼而有之。

根据我的观察,有声书这种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八零后以及更年轻的人群,这些人基本上是“网络时代原住民”。“网络时代”是他们文化消费的本底背景,而“网络时代”具有什么特点呢?这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我从本世纪初开始成为网民,那时是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以为互联网的出现将提高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会极大地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但二十多年后再看,发现这种情况并未出现,相反地,低层次的信息反而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有效时间。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当时的想法错在哪里了。我想了想,大概最主要的错误在于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信息获取的便捷也就同时意味着信息总量的暴涨,而一个人关注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个前网络时代不是什么太大问题的问题,在如今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一道绕不开的问题甚至是难题。正是由于信息的暴涨,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再有一个静下心来沉思的闲暇,甚至连一部完整的电影都没有耐心看下来,于是才有了所有人物都是“小美”“小帅”“大壮”“丧彪”的“电影剪辑”在短视频上流行,才有了每集控制在8分钟左右的有声书和竖屏短剧。注意,这8分钟不是哪个人拍脑袋拍出来的,这背后其实是有着统计学数据支撑的,也就是说,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受众的注意力或者忍耐力的平均时间就是8分钟。同时,有声书行业内还有一个规定,那就是3到5秒钟内必须出人声,然后迅速进入情节,这同样也是基于对受众的调研得出的最佳选择。换句话说,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已经很难像过去一样“掩卷沉思”了,而是最好别绕弯子让人思考,直接把“一杯勾兑好的饮料”送到面前,像图解一样不用思考就告诉我结论就好了。其实,我最近听的有声书和看的竖屏短剧从内容上基本上都符合这类要求。

这意味着年轻人的思考就会因此而退化吗?我觉得下这种结论恐怕也不合适。因为我是一个进步主义者,我坚信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年轻一代人会在实践中找出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让获取信息的数量和思考的深度达到一种新的完美融合。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