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抓紧制定涉老产品与服务标准导则

文摘   2024-12-23 11:31   山东  

眼下,“银发经济”俨然成为了一个“新风口”,这对于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既然是好事,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将其办好。

我对于发展“银发经济”总的理解是,这是一项涵盖面巨大的民生工程,其中的很多东西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还有一些是可以由社会上的企业和机构承担的准公共服务以及营利性经营。因此,政府在这项民生工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这部分内容,一般是要财政出资直接建设和运营的,比如公立养老院,又比如社区兴办的助老大食堂,等等。对于这一部分,毫无疑问作为运营方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机构要按照要求搞好建设和运营的各项工作。但与此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些服务中应当有民间的一席之地,不要忘记这种服务也有一部分具有产业属性,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引入民间资本乃至外资从事盈利性经营。这是因为在一个社会中不同人群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人希望并且有能力购买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而满足这部分人需求的渠道肯定不是保基本的公立养老机构,而是收费相对较高的私营或外资养老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及有关部门所要发挥的作用主要就是监管,以确保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目前的情况是,民营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刚刚开始兴起,外资的还没有进来,但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因此,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抓紧时间为开展这类监管做出准备,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制定严格、精细的导则和标准。

其实,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养老院是不信任的,尤其是对非公立养老院信任度更差。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人们口耳相传地提到某些养老院里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护,服务人员在给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喂饭时缺乏耐心,态度简单粗暴。另外就是一些影视作品也会反映出类似的现象,比如香港电影《桃姐》里就有香港的养老院里的场面,很多人也会自动脑补出私立养老机构会对老人如何如何。

养老机构当中会不会存在这些问题呢?毫无疑问是存在的,而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既有养老院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也有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收入与付出不相称的问题,还有政府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小型的非公立养老机构,政府的监管确实有点忙不过来。同时还要注意到,目前对养老机构的建设监管主要体现在硬件标准上,对服务的标准还表述得相对比较笼统,也没有出台像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样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导则,这就导致这些养老机构即使是有心进行规范化建设,也更多地停留在硬件水平基本到位的地步,至于服务水平则有很大的“自由度”。因此,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多方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乃至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对养老服务的软件建设提出更加完善细致的标准,这种标准可以分为不同档次,分别对应基本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以及收费较高的营利性养老机构,同时这些标准必须是可量化的,确保所有机构都有可以一目了然能够遵循的工作规范。国家今年已经出台了《适老环境评估导则》,该《导则》于今年8月正式实施,《导则》中对包括居家、社区和养老机构在内的各方面适老化建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相关部门可以参照这一《导则》的制定理念,进一步延伸工作思路,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涵盖更多领域的导则,使之成为推进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