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不要丢掉传统

文摘   2025-01-24 11:30   山东  

今天春晚的节目单已经出台了,每年的农历除夕,春晚如约而至,成为了亿万中国人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作为一项独特的“现代民俗活动”,春晚不仅仅是一个娱乐节目,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情感寄托。随着时代的发展,春晚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但我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应当牢记传统的重要性。
春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3年,作为一个全新的文艺演出形式,它的出现恰逢改革开放的初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每年的春晚,都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对新一年的展望。无论是小品、相声、歌舞,还是杂技、魔术,春晚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人们春节期间的重要娱乐活动。
在众多观众中,当年的中青年人也就是今天的老年人无疑是春晚的主要受众。对于他们来说,春晚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许多老年观众在春晚中找到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共鸣。春晚的每一个节目,都是对他们年轻时光的回忆,尤其是那些经典的节目,如《难忘今宵》,更是让他们在新春佳节的夜晚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与亲情。
然而,近年来随着年轻观众的崛起,春晚的节目编排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春晚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不少创新,甚至有时会走向“酷炫”的方向,不用说别的,就说这两年的春晚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和灯光以及很快速的镜头切换,说句实在话,连我这个“朝气蓬勃的老人”都看着有一点晕眩。虽然这种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部分年轻观众的注意,但也让许多老年观众感到失落和困惑。或者说,现在的春晚由于编导也已经是中青年人接棒了,所以这两年给我一种感觉,那就是春晚似乎抛弃了老年人。可是你想过没有?事实上年轻观众对春晚的关注度并不高,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不是在电视机前守候整整五个小时的春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是否应该对春晚的传统节目进行过多的创新和改动呢?我认为,春晚的传统节目,尤其是一些标志性节目,如《难忘今宵》,是不可轻易更改的。这些节目不仅仅是娱乐的形式,更是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每当《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许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可是去年的春晚和今年春晚的节目单上,对这首歌都进行了“创新”,多少让我这个老年人有一点不舒服。
春晚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娱乐性,更在于它的文化传承。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春晚则是这一节日文化在当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春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各地的民俗风情,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无论是东北的二人转,还是西南的民歌舞蹈,都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展示。这样的传统节目,正是春晚的灵魂所在。
当然,创新是必要的,春晚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和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然而,这种创新不应以牺牲传统为代价。我们可以在保留传统节目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一些新鲜的元素,比如邀请当红的年轻艺人参与演出,或者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节目的观赏性。但无论如何,春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内涵都不应被忽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观众的娱乐选择越来越多,春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传统,迎合年轻人的口味。相反,我们更应该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让春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年轻观众进行互动,让他们参与到春晚的节目设计中来,或者在节目中加入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元素,让他们在享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春晚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它能够把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对于老年观众来说,春晚是他们与家人团聚、分享快乐的时刻;而对于年轻观众,春晚则是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窗口。我们不能因为年轻观众的冷淡而放弃对传统的坚守,反而应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春晚既能传承文化,又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