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圣诞节,忽然想起前几天与几位南开校友聚会时说起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圣诞节之于西方,和我国的“冬至大如年”其实有着共同的渊源。
利用这个机会,就随口说说圣诞节的来历以及世界上各地对于太阳崇拜的习俗。
如果我们稍加考察就会明白,我们的先民早就注意到太阳照射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并且很早就在各大文明中都比较准确地观测得到了日照最短的那一天。于是,先人们也都会在这一天庆祝从此后太阳一天比一天照射的时间更长,这样一来,最早的“年”便出现了。有些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不了解的人,片面地认为“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其发明权属于中国,这纯属是无知之谈。实际上,在世界各地都出土过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的东西,这些被人为树立在地面用以测量日影长度的东西,在中国的古代称为“表”。目前中国可以确定最早的“表”的遗址是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这个古观象台距今4700年;在西方则有英国的巨石阵等遗址。由于有了这些对太阳的观测手段,所以世界各地都有与我国冬至类似的节日,比如伊朗的“Yalda之夜”就是在这一天庆祝黑暗转向光明的节日,在东斯拉夫和巴尔干地区的Koliada节、日耳曼人的Yele节、印度的Makar Sankranti节、印度旁遮普地区的Lohri节,都是在冬至这一天庆祝太阳回归的节日。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冬至曾经作为岁首,并且有意思的是,其实在中国的神话谱系中冬至也是一个“圣诞节”,因为这一天是元始天尊的圣诞。也正是因为冬至曾经做过一年的岁首,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冬至是仅次于正月初一新年的最重要的节日。远的不说,就说清朝吧,在清朝每年国家的正式假期除了新年之外,还有两个节日,一个是皇帝的生日“万寿节”,另一个就是冬至了。所以“冬至大如年”并不是人们随口说出来的话。
至于西方的圣诞节,其实也是冬至节庆的变种。我们先考察一下圣经中有没有耶稣生日的记载,答案是:没有。在圣经的四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约翰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没有说出耶稣到底在哪天出生,而四福音书中的三部“对观福音”(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进行相互印证同样也得不出耶稣的生日。不过根据“对观福音”的记载,耶稣是出生在伯利恒的一个马槽里,按照那里的天气,如果是在十二月底的寒冷日子里,产妇是不会在马槽分娩的。所以,如果耶稣确有其人的话,其生日大概率不会在十二月底。当然,也许因为耶稣和玛丽亚都是神,所以也就不怕冬天露天出生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基督教早期是不存在圣诞节这个节日的。圣诞节的出现是在公元四世纪,罗马教廷才钦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而之所以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主要是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古波斯文明中密特拉信仰的影响,密特拉是一个古老的雅利安太阳神,12月25日是密特拉太阳神的生日,而这个太阳神选择这一天作为生日,其实也是受冬至节日的影响;另一个是当时在古罗马也在冬至这一天庆祝太阳神的诞辰。当时罗马教廷为了与密特拉争夺信众,同时照顾到早已有之的古罗马太阳神庆祝仪式,于是才弄出了今天的12月25日这个“耶稣生日”即圣诞节。
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圣诞节也来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节日的宗教色彩还比较浓,老百姓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并不算高。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特别是时尚消费的兴起,圣诞节在中国已经差不多完全脱去了宗教的外衣,变成一个年轻人一起Happy的日子,和那些“购物节”几乎没有太多区别了。这样的日子给人们尤其是时尚青年们提供的不是宗教上的心灵慰藉价值,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价值”。我在过去的文章中曾经谈过,“情绪价值”是可以创造出商机的,商家们利用这个机会营造一些消费场景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一点上,我对“外来文化过敏症”患者不大感冒,年轻人利用这个机会难得放松一下,没有什么大逆不道,也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么一个“洋节”就都变成了“洋奴”,更不必以为中华文明就会因此中断了传承。至于那些整天在网上对“洋人、洋节、洋思想”动辄喊打喊杀的“中华文明卫道士”们,我的观察其实就是一个字:装,纯粹是演给人看的。我们的有关部门也不必对一个小小的圣诞节如临大敌,殊不知,当我们的有关部门能够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像对待“双十一”一样对待这个早已脱掉宗教色彩变得“本土化”的“洋节”的时候,那些“卫道士”也就失去了表演的对象了。
当前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这样一个节日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场景,用好它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没有必要过个圣诞节跟犯了多大罪一样,就让我们大胆说一句:
圣诞快乐!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