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几个退了休的老同事在一起饭醉,闲聊时说起了一个话题,就是现在各地的很多新区建设,其中也包括一些国家级新区建设,不少成效乏善可陈,很多企业和个人或响应上级要求,或觉得努力“先占C位“,出于各种考虑到这些地方投资置业,最后都发现这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主动止损,只在新区留下一个壳子,主力撤回到原来的地方。
这些新区有些从指标上看,似乎还不错,但是一旦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在光鲜的外表下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不利于产业发展,也不利于生活便捷和房地产的升值。
对于这些话题,我倒有我的一点看法。我的看法是,看一个地方的发展,先别去看那些统计数字,还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点别的东西。毕竟,我在机关里干了一辈子,对统计数字是怎么回事多少心里还是有数的,每年地方领导都要几次开会对经济发展进行“调度”,这种“调度”至少是一个季度一次,“调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指标数字,这个时候发改委、统计局都要忙得一塌糊涂。尤其每年快到年底的时候,各地统计局千方百计地“挖潜”,将本地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数字靡无巨细地“纳统”,在这一过程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甚至逼着企业把一些不该纳入统计的数字也算进来,最后好歹向上级“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尽管这些年来国家也多次打击统计造假,但是在事实上这种现象一直没有根除。究其原因也相当简单,我们对干部考核的指挥棒在这里,每个地方官都要出政绩,而政绩就是一场指标的竞赛,谁也不敢、不甘落后,于是在数字上做文章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一般到哪个地方去,通常先不听、不看相关统计指标,而是自己到周边地区转着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地方的发展情况。一般而言,我的观察有时比统计报表更准确。
说说我观察的几个主要“指标”吧。
第一,我会看这个城市周边的高速公路或者主要道路上跑的车辆,主要看这些车辆当中非建材类大型运输车辆多不多。看这个“指标”其实主要是看这个地方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因为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原料和产品都是通过这些车辆运输的,如果路上很少见到这类车辆,那么大致可以判断出这里的制造业发展水平一般。当然,现在这个“指标”可能需要调整了,因为随着科技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传统制造业那种大体量原材料和产成品可能会有所减少,比如芯片企业大概就不需要这样的大型车辆运输了。但是,由于我们的企业传统制造业还占有相当大比重,所以这种观察方法现在也并未完全过时。
第二,看路边楼盘窗口中可见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比如阳台上晾晒的衣服等)多不多,以及夜间楼盘的亮灯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楼市情况,特别是住宅空置率。
第三,看路旁的“城市家具”破损和污染程度。所谓“城市家具”主要是指城市中的信息设施(如道路标识、电话亭、邮箱)、卫生设施(如公共卫生间、垃圾箱、饮水器)、道路照明设施(如路灯)、安全设施(如消防栓)、娱乐服务设施(如路边的座椅、游乐健身器械、售货亭)、交通设施(如公交车站)、艺术景观设施(如街头花坛、雕塑),等等。看这些城市家具的新旧程度和污损程度,其实能够看出一个城市的城市管理水平,而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背后是一个城市财政收入是否有能力支撑,所以可以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真正的地方财力。
第四,看城市中的美女多不多。首先声明一点,我不是大男子主义者,在这里也没有丝毫歧视女性和物化女性的意思,我只是说我的一种观察思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已经由过去以男性为主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女性也能拥有这些岗位,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把就业人口简单划分为“蓝领”和“白领”已经过时,现在大量的“粉领”已经出现,这些女性的“粉领”几乎全部集中于服务行业。女性就业者的增多,意味着在街头可能会见到更多年龄在就业阶段的美女。还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就业者是人,人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哪个地方发达,这些“粉领”就会向哪个地方集聚。因此,美女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这个地方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第五,看街头上麦当劳餐厅多不多。这一点对于观察一个新区的发展非常重要。一个新区的开发建设当然是政府主导的,很多企业和人员也是响应政府号召或者是政府要求进驻新区的,但是对于麦当劳这样的外资连锁餐饮企业,它们是不会听从政府指令的,而是哪里人气旺就把餐厅开到哪里。所以,如果你到了一个新区一看,基本上找不到麦当劳,那么就可以直接做出判断,这个地方没有人气,生活一定会有诸多不便,如果在这里买房或者生活一定是一件很划不来的事情。
你看,用我这个上不得台面的“土办法”来观察一个城市,是不是也有点道理呢?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