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香港艺术馆

文摘   2024-12-31 11:30   中国香港  

前天到香港艺术馆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这个艺术馆的藏品大多是私人捐赠,但是里面的好东西着实不少,因为走得匆忙,有一些藏品没有拍照,比如唐寅、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画作,以及一些非常漂亮的摄影作品和现代艺术品。这里只说说“有图有真相”的展品吧。不过要预先声明一点,我这个人的拍照水平实在是太烂了,所以基本上属于“留下一个影像”,毫无美感可言,大家将就吧。

这是一张吴冠中的水墨画,我觉得非常有味道,因为这张画的背景几乎是纯黑色,但是作者在画这幅黑色背景的时候也注意到了“墨分五色”,使得这里的黑色背景有了一种灵动的感觉。在这样一幅背景的衬托下用色彩画出的花朵就有了一种别样的风韵,显得十分抓人。
这张画就非常“吴冠中”了,这种大块的留白和饱满的色块以及有力的线条,是很典型的吴冠中风格。其实,我喜欢吴冠中也恰恰在于他对于色块的巧妙运用,使得他的画风融汇中西。
这一段视频是在吴冠中画展当中策展方别出心裁地搞出一间四面都是镜子的小房间,地面上的投影采用吴冠中常用的那种饱满的色块,人站在房间当中通过四面镜子的反射,加上地面上不断变幻的色块,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真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
在另一个展厅中,专门向人们展示传统书画的修复装裱技术,里面还采取多媒体的手段,让观众自己动手模拟装裱书画,让人增长了很多这方面知识。上面这张案子上摆放的就是书画装裱的工具。
这是盛放书画卷轴的盒子。
这是盛放书画卷轴的包裹。
上面的三张图都是盛放书画卷轴的盒子。
这一组物品就是书画修复装裱所使用的工具,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为:浆筛、裁板、木勺、糊盆、四种浆糊刷、石花菜、小麦淀粉、木槌、铁槌、墨汁、五种毛笔、粽帚、加压喷壶、三种裁刀、竹启子、别子及挡片、八宝带、三种锥子、两种剪子、挂绳、铜环、绑带、天杆、川蜡、砑石、轴头、地杆。
这一段视频展示了整个书画修复装裱的全过程。
香港是中国最早对外商品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所以这个艺术馆中收集了很多历史上中外贸易的艺术品。这是一个制作精细的外销百宝盒。
这一把外销的折扇,做工之繁复精细,色彩之绚烂,令人叹为观止。
而这一把雕刻象牙骨的折扇,同样是美不胜收。
能看出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吗?如果不看说明大概很难猜得出来。这是一副外销的黑漆描金信架,用来盛放书信的。
这又是一件什么东西?如果不告诉你大概你也想不出这是一件计时工具。这是一件银制龙船形时辰香盘。用的时候把一根香点着放在上面,看香烧到哪一格,就能确定用去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件银鎏金累丝提篮,也是一件十九世纪初的外销工艺品,采用的工艺是我国传统的花丝镶嵌。
这几件器物同样是那个时期外销的鎏金累丝工艺品。
这件大碗非常精美,是一件十八世纪出口欧洲的工艺品。这种碗名叫“粉彩十三行景纹潘趣酒碗”。所谓“潘趣酒”,是混合了酒、水果、香料和水做成的一种热饮,是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派对上常用的饮料。而这种碗因为专门描绘广州十三行景色,所以也被称为“行碗”,由于工艺复杂、器型较大,颜料需要进口,加之彩绘难度高、耗时长,所以成品稀少,价格十分昂贵。
这是几幅十九世纪出口的纸本水粉画,看起来就像新的。
这几幅水粉画真实地描摹出清朝的生活。
这是外销的一件象牙雕刻的画舫。画舫又名花艇,是十九世纪的一种风月场所。大多数花艇装饰极为华丽,以红、绿或者蓝色为基调,同时采用鎏金雕刻装饰。这只画舫参照1840年访华的法国公使随员描述的样子雕刻而成,船楼以茜草色料染成绿色,窗花都是镂空雕刻,门楣上是雕花漆金牌匾,船尾的舵、掌舵人手里的篙都可以活动,工艺非常精巧。
这是象牙和大型海贝雕刻的外销工艺品,也是十九世纪的产品。

这是一件五彩套料博古图笔筒。应当说这件玻璃制品放到今天也能算得上工艺精美、用色大胆巧妙了。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