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先把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

文摘   2025-01-17 11:31   山东  

继续讲讲扩内需的发力点。今天谈谈改善民生促消费的话题。

熟悉改革开放历史的人都应当清楚,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从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这里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我们的“人口红利”,也就是说有一大批“物美价廉”的劳动力,说它“物美”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大多接受过基础教育,总体素质比其他国家的普通打工人要好;说它“价廉”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比发达国家和其他刚刚起飞的如“亚洲四小龙”来工资更加低廉。如果我们把这个表述换一个说法的话,其实这个“人口红利”就是“低福利、低人权”红利。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改革的成果也应当更多地让每一个百姓能够分享并从中获利了。

当前我们的需求不足,这里既有外需不足也就是出口受阻或者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也有内需不足也就是国内百姓消费不振。这两个问题其实都与我们的社会福利政策有关。一方面,由于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也就是工资等收入不断提高,原有的“低工资、低人权”的劳动力竞争优势与周边的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相比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我们的出口势必受到影响,间接影响到就业和收入。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民生保障水平还不高,所以百姓的家庭资产负债(包括为看病、教育、养老所准备的资金,也就是潜在的负债)不低,这也直接导致普通百姓不能消费或不敢消费。别的不说,你就问问现在有多少人每月还要还房贷、车贷,这样算一下,他们还有多少钱可以用来支付大宗消费。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在扩内需的手段上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把财政资金投向企业或基建,试图通过这种间接的手段再把钱转为职工收入,从而提振消费,很有可能会效果不彰。因为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形形色色的平台公司大量举债,这个债务总额到底是多少,大概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国家通过债务置换等种种措施缓解地方政府压力,但是真实情况是,有些地方政府严格意义上说已经破产,拿到财政资金不用说还债,能先保住基本运转、支付公务员工资和对企业的拖欠款就不错了。

所以,这一轮扩内需不仅要打破惯性思维,改变以往那种偏重供给侧的政策取向,即通过将财政资金转化为投资(形成有形资产),然后间接手段提高就业和居民收入水平,更要着眼于需求侧,采取务实的手段增进民生福祉,改善普通百姓的资产负债 ,让百姓能够得到即期的实惠。

当前在民生方面尤其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是针对困难群体,兜牢社会救助的底线。对于低保和特困人员的救助能够稳住这一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们才能够有一定的消费基础。

第二是抓好就业扶持。有了就业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才有后面消费的源头活水。目前很多企业由于订单不足和债务缠身,面临着倒闭裁员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才能可以直接扶持一些与民生相关的服务性行业,以此吸纳人员就业。比如,可以考虑支持建设养老机构、托育机构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办成民生实事,同时也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难题。

第三是加强养老保障。现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大城市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搞好对老人的保障工作,一方面可以让他们的子女减少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能让这些老人可以安心地生活,从而增强他们的消费意愿。要知道,现在可能老年人特别是城市中产阶层的老年人手中的积蓄是不低的,而且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处于“朝气蓬勃的老人”阶段,对这些人推出惠老政策,他们就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一部分退休收入用于旅游和享受高端文化娱乐活动,在“老有所乐”的同时扩大了消费。

第四是医疗和教育。这两项是目前百姓最重要的支出,政府要做好保底线的工作,确保满足基本服务。与此同时还应当明白,在这两个领域都还有市场化需求,所以还应该支持开办面向高净值人群的营利性机构,实现优质优价,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这方面其实需求相当大,特别是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材集采之后,很多进口的原研药和一些器材已经无法进入公立医院了,而希望使用原研药和器材进行治疗、并且也有经济能力支付费用的人为数不少,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消费渠道。教育的情况也与此相类似。)

第五是着眼于部分居民的负债,研究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其资产负债表,比如可否考虑给符合条件的居民房贷车贷做出一定的优惠,等等。这样也会让这部分人减少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消费。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