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龄社会后,不管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由于这一代老年人特别是城市老年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们很难贴身照顾老人,再加之这些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上有四位老人,尤其是在老人生病或者失能之后,子女更是无法分身到医院陪床或者在家照顾老人。因此,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找人专门对老人进行贴身照顾和护理。但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里人满为患,护士的人手很紧张,患者和家属如果自己无力陪护,就要从外面请护工;而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在家,如果子女不在身边,也需要请专人照顾,这两方面的人手目前大多是亲朋之间相互介绍,当然也有一些是通过社会上的中介机构介绍的,人员的主要成分是中老年妇女尤其是农村中年妇女,这些人除极个别外,几乎没有受过任何相关的培训,有些中介机构也对外声称进行过培训,但实际效果却相当一般。因此,养老和医疗现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缺口严重。
尽管目前各类医学院校每年培养的护理专业人才不少,但是这些人基本上都只能满足正规医院对于护士的需求,根本无力应付医院之外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而且,由于现在医院里为了增收节支,对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加码,有一些人已经不堪重负离开医院另谋生路,这一点在护士流失这一点上尤为突出。由此就导致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医院里的护士几乎都是超负荷工作,根本不可能对患者进行贴心的照护。请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贴心的”照护,也就是不仅是对病人进行诸如打针、换药等医疗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在国外的医院住院是没有也不允许家属陪床的,住院期间病人的全部照护工作都由护士来完成,而我国的医院尤其是大型三甲医院由于病患太多,护士忙得脚都要飞起,所以只能把陪护工作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交给家属或者请来的护工,这里多少是有些无奈。
至于居家养老的家庭服务人员或者简单说就是“家庭保姆”,他们一般都是来自农村,进行家庭服务的专业知识相对说来比较缺乏。而且,对这部分家庭服务人员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要高于普通护士,因为她们不仅要懂得护理,还要会包括做饭、收拾家务、使用各类家用电器等技能。而这些以农村家庭出身为主的居家保姆,很多人并不具备这些技能,因此上岗后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很多雇主都是一点点地手把手教她们,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培训,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要耗费雇主很多精力。因此,许多雇主也希望能够找到一名不需要进行这类培训的“成手的”保姆,但这样的保姆能否找到可以说完全是靠碰运气。
既然全社会对于医疗和养老陪护和照护方面有数量如此之大的需求,作为政府就有责任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努力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可以在一些职业学校(如护士学校等)当中开办类似的专业,这种专业基本上属于短期培训性质,主要是面向劳动力市场,一般的招生对象不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而是有意愿从事相关行业的护工、家庭服务人员等群体,课程等设置可以推出菜单式教学,根据学员的需求,让其能够自由选择,而且最好这类学校可以允许目前已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可以随时参加某一门或者几门课程的学习,以提高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除了这类专业学校可以开设这种灵活的班级之外,还可以鼓励类似开放大学这样的远程教育机构通过网络等形式对这类人员开展培训,也可以委托社会上的民办培训机构开设这类学习课程,使得陪护和家政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养老医疗行业发展的需求。
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对这类主要由非学历人员作为招收对象、几乎完全是实操类的岗位技能培训,一定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学校教学的方式,可以基本上不讲任何理论,只是着眼于技能提升,直接教具体的操作方法,让参加学习的人真正觉得“值得学”。作为政府的相关部门,不用过多地考虑自己兴办这类机构,只要将这些培训面向社会各类机构开放,同时严格做好监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按人头予以一定数量的补贴就足够了。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上来就试图对这一行业进行所谓的“规范”,搞出类似职业等级证书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个行业的信用和薪酬其实更多地是雇佣双方谈判议价的结果,能力强、工作好的人不必拥有什么证书照样可以有较高的收入,反之即便有了证书也照样会砸了政府的信用招牌。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