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赛马博物馆

文摘   2025-01-02 11:31   中国香港  

我们居住酒店的楼上直接就可以看到跑马地的赛马场,所以白天没事就从酒店门前坐上香港有名的“叮当车”到跑马地直接去看看赛马场。

香港的“叮当车”即老式的有轨电车很有名,外形非常古朴,车分上下两层,有点像双层巴士,但是车上的设施更加传统,里面都是木制的地板和座椅,看上去似乎有些破旧,但是价格非常亲民,成年人票价只需3元,12岁以下儿童为1.5元,65岁以上老人为1.3元。乘客都从后门上车,后门的上车处有一个旋转的闸口,上车后跟双层巴士一样有一个通往上层的楼梯。这种“叮当车”的车速比巴士要慢,坐上去有一种很闲适的感觉。而且这趟车的站与站之间距离都很近,不一会儿就一站,下车时人们都从前门下车。因为我们来港之前都在手机上下载了八达通,所以用手机刷一下就缴了车费,非常方便。

到了跑马地,来到赛马场旁边,走过一段地下通道就来到了赛马场里面。这个赛马场是香港市民日常的健身场所。这里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一圈供赛马使用的草地跑道,跑道边上有一个1800的标记,大概是这一圈跑道的长度,至于这长度单位是公制的米还是英制的码我没研究,不过根据我的观察似乎应当是公制。里面实际上又分为了两圈,外面一圈是可供人们行走和跑步的水泥跑道,两侧都有护栏,护栏外侧是草地跑道,内侧则是一些赛马场的辅助设施和几个足球场,这里是赛马场的中心地带,环绕着足球场的则是塑胶跑道。在水泥跑道与内圈的塑胶跑道和足球场之间用围栏隔开,只有很少的出口。地下通道是通往最里面的塑胶跑道的。我们进入赛马场后,穿过围栏的出口来到水泥跑道上,这里既可以看到绿草如茵的赛马跑道,又可以看到里面的塑胶跑道和足球场。在水泥跑道上不时可以看到跑步或者健行的人们从身边经过。里面的足球场里每一处场地上都有人踢球,在场边还有专门给儿童踢球准备的迷你球门,好多小孩子也有模有地踢球。我们的国家队踢不过香港队看来是有原因的,因为仅仅从这一处健身场所来看,就能反映出这里的足球人口基数,而且还能看出人家的足球真的是“从娃娃抓起”。
上面两张照片都是站在水泥跑道上看到的草地跑道和赛马场上的观众席,可以看出不同级别的观众席有着很大的区别。实际上,赛马场对应着不同观众席的标志非常清楚。
赛马场外就是著名的香港赛马会总部大楼。
这两张照片就是香港赛马会总部门前,以赛马为主题的雕塑。
香港赛马博物馆位于赛马场旁边的一栋大楼的二层,面积不大,观众也很少,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博物馆。不过正因为小众,观众很少,所以看展的体验非常好。
一进门迎面就是这样一具奔马的骨架,旁边的标牌上记录着这匹马的名字和参赛记录。这匹马名叫“禄怡”,1973年生于澳洲,4岁时来到香港,曾经出赛33场,祝捷15场,是香港首匹赢得百万奖金的参赛马,并三次荣获“香港马王”,1982年退休,1995年去世。
这张展板上介绍了赛马所用纯种马的历史渊源。
这是赛马会冠军人马奖实物。
这个展柜里面介绍了赛马运动核心团队的工作。这是驯马师的奖品银碟。

这里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为驯马师所用的计时器,骑马人证章和马夫证,50-60年代和1975年的骑师帽,骑马师的公文包,骑马师的领巾和马裤,骑马师的证章和奖杯。
这是马厩的模型。
这是1974年-1983年的场外投注售票机。
这是1991年供顾客使用的电话投注记录册。
这是供顾客使用的电话投注指南。
这是80年代供顾客使用的电话记录投注册。
这是1953年-1979年的场内投注售票机。
这是1953年-1969年的场内投注售票机。
左边这个叫做“投注宝”,1988年开始使用,用户可以直接在投注宝中输入投注资料。右边这个是无线投注机,2000年开始使用,用户可以随时查询投注资讯和进行投注。
这是1953年-1969年跑马地马场使用的通讯设备。
这是沙田马场评判员厢房里评判员用的木椅。
这是20世纪初和上世纪70-80年代的骑师磅。赛马时评分较高的马匹须比同场较低评分的马匹负较重的磅数出赛,这样有助于平衡不同实力的参赛马的取胜机会。在比赛时,每名参赛骑师都要过磅,头四名完成赛事的骑师也需要过磅,以确保他们按照赛事规则确定的磅数参加和完成赛事。右边咖啡色的骑师磅是20世纪初使用的。红色的骑师磅是1973年-1985年跑马地马场使用的,表盘上里外两圈数字分别为磅和公斤。
这是为了纪念伊丽莎白二世到访跑马地马场,而于1975年开始设立的“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杯”奖杯。
在20世纪初之前,大部分的参赛马都是这种蒙古小马,这种马的身高为12-13掌(过去度量马匹的高度以人的手掌作为单位),从展品中骑师的身材可以大致推断出这匹马的身高大约也就是1.4米上下。
这是钉甲匠所用的护甲。
这是钉甲匠的围裙。
这是蹄铁,上面是训练用铁制蹄铁,下面是比赛时用的铝制蹄铁。
马蹄的蹄甲厚约3毫米,平均每月需要修整一到两次。这是钉甲匠所使用的各种工具。
这是80年代钉甲匠画的笔记。
这是马匹晨操所用的号布,清洁马匹所用的刷子和马的笼头。
这匹马名叫“翠河”,1987年生于爱尔兰,1989年来到香港,曾经先后出赛38场,夺得16次冠军,是首匹赢得香港三冠大赛的参赛马,1996年退休,2005年去世。这匹马的身材非常高大,差不多达到1.8米。
这是赛马所用的饲料。每匹马每天大约要吃掉十五公斤食物,食量相当于体重的3%;每天要喝掉20升水,炎热天气下要喝掉60升。因为马的消化系统复杂,所以高纤维的饲草和清洁饮水非常重要。上面是赛马所用的主要饲料,包括杂草、麦糠、大麦、美国草、燕麦、胡萝卜、吕宋草和玉米片。
这是沙田马场的模型,模型中的路轨上展示着11匹“香港名驹”,它们分别是:禄怡、同德、翠河、靓虾王、精英大师、爪皇凌雨、好爸爸、莲华生辉、爆冷、步步友、美丽传承。

这里是站在赛马博物馆的大落地窗前看到的跑马地马场全景。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