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的增长点:陪伴经济

文摘   2024-12-27 11:30   山东  

这几天从银发经济聊到圣诞节,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其实是提振消费。应该说这个问题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各方面人士都在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似我等退休人员人虽然处江湖之远,但心里还是时常关心一下国家大事。所以,这里我想谈谈在可以预料的未来可能出现的几个消费增长点。除了银发经济这个大概念之外,其实还有一些看起来还没有成气候的潜在增长点。今天就说第一个,陪伴经济。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有过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在中国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实际上已经开始进入了“丰裕社会”,在这种社会当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条件与上一代人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导致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与传统社会中的人大不相同。这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构成了这一代人的生活底色:首先是住宅的封闭化。一个从出生就生活在封闭化住宅中的人,可以说既无远亲也无近邻。我们不妨想想看,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的三四十岁的人,他们当中有几个人有串门的习惯?其实不用说这些人,就连我们这些从传统社会走出来的人,现在又有几个人还会经常请人到家里来做客?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似乎不像过去那么“亲”了。有的时候我会听到一些北京、上海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不是因为前两年疫情小区被封,真没有机会认识那么多邻居。相比较而言,我们这些没有被封过的人连这点机会都没有。第二是生活的信息化。现在的人们可以说已经被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彻底吞噬了,多数人已经不再读书看报,也基本上不看电视台的节目,电视机除了在除夕之夜放春晚作为年夜饭的“背景音”之外,其余时间差不多就是手机投屏的对象。由于人们基本上都被手机占据了,所以都被手机上暴涨的信息量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结果导致每个人都觉得挺忙,其实仔细想想似乎所有闲暇时间全部被占满了,结果也没干多少事。同时手机又让我们的虚拟交往无远弗届,可能一个从未谋面,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知道的人会和你成为网上聊得火热的人。于是每个人的微信通讯录上数以千计的好友看上去蔚为大观,但大多都是那种“广交往、浅交流”的朋友。第三是工作的快节奏。现在只要找个挣钱的职业,基本上都是“卷”得厉害,年轻人基本上都是“996”,点灯熬夜是家常便饭。真正静下心来享受生活似乎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对于很多人而言,连放松身心的旅游都要把自己弄得跟加班一样疲劳。

请注意,上面的三层底色其实分别对应着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这是我们时代的大趋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不会出现变化的。所以,我们考虑未来的任何问题,一定先要将这三层底色作为最基本的“默认值”。

这三层底色其实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那就是现代人的孤独。城市化疏远了人际交往距离,信息化使得虚拟交往成为可能,而使人忽视了与身边人的交往,工业化又让人无暇与他人进行深度交往,所以一个现代人差不多命中注定是孤独的。

正因为现代人是孤独的,所以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孤独的人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对,第一个需求就是陪伴。因为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然就有一种合群的需要,所以总要找到一个可以为其提供社会支持或者提供情绪价值的亲人和朋友。如果一个人身边没有这样的亲友,他们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设法找到这样的人,这个“其他方式”里面就天然地蕴含着商机。一个最现实的需求就是“陪医服务”。众所周知现在去医院看病其实挺麻烦的,光是各种排队缴费就能把人忙得一个头两个大,如果是一个对电脑或者手机不熟悉的老人,那么在看病时基本上会两眼一抹黑,要是能有人帮助没有人陪伴就医的患者,绝对会有人愿意为此买单的。再比如结伴旅游的“搭子”,现在已经开始有人做这种生意了。至于对孤独老人的陪伴,更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其实,只要我们顺着“孤独的现代人”这条思路想下去,你就会发现,愿意在这方面花钱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关键是社会能提供出怎样的服务产品,这就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