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那篇文章发出后,不出所料地,引发了一场骂战,后台的留言有几百条,除了极个别持有“港独”思想的败类之外,相当多的一批人对于讲普通话这件事持有反对意见,而这里又以讲粤语的人为多。今天我就在这里谈谈普通话和方言这个话题。
先辟个谣。网上一直有一种说法,说是民国时要确定国语时,粤语仅仅以几票之差落选,今天的普通话才成为了“国语”,否则全中国都应当讲粤语。这纯粹是无稽之谈。要知道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整个汉语人口中,讲北方方言(注意不是北京音,而是广义的北方方言)的占到60%,而粤语、吴语、客家话等都是少数人口使用的语言,所以绝不可能让多数人改掉日常的口音去迁就少数人。事实上,民国早期领袖大多是广东人,但如果你听过孙中山、汪精卫等广东人的讲话录音,以及蒋介石这个宁波人的讲话,就会发现他们讲的都是带有一些本地口音,但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官话”。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粤语才是汉民族自己的语言,普通话都是满族人入关带来的,这个说法也是一种误传。不错,在粤语、客家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当中确实保留有中国传统“五声”中的“入声字”,而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顺便说,这也是我有的时候遇到广东的朋友总想听他们给我读两首“满江红”或者“忆秦娥”的原因,因为这两个词牌子要求都要押入声韵。但仅凭保留了入声字就说这个语言就是中国古汉语的遗存,其实是非常牵强的。如果我们读一些宋朝的文章,尤其是有机会读一读明朝的皇帝与大臣之间那种“大白话”对话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用的语言就是今天的北方方言,而这些语言中并没有受什么满洲话的影响啊!其实语言这个东西始终是随着人口的迁移与融合不断发展的,总的方向是不断简化,我们的汉语中历史上就有不少外来语后来成为了我们的固有词汇,比如“胡同”,比如“车站”的“站”字,都是来自蒙古语音译。而你看看传统汉语,里面绝对没有什么“咗”“𠰠”“嘅”以及“孤寒”等字样的。
前天我那篇文章的留言当中,有不少人说粤语不是方言。说这种话要么是专门抬杠骂人的喷子,要么是对文化一知半解的半文盲。其实要我说,粤语、吴语作为中国重要的方言(当然,如果换一种说法也可以叫“土话”,只不过由于讲粤语的广东人特别是港澳人由于较早接触世界,所以历史上相对富裕,而这种经济地位又导致粤语本来作为偏处一隅的方言土语一跃而成为强势语言,而同为方言的客家话、闽南语、吴语则无此地位),因为相对说来使用人口比较多,所以非常容易“根深蒂固”。但是这两种方言又与普通话差别太大,不夸张地说,这两种方言与普通话都需要用个翻译软件进行翻译,和外语都差不了太多,如果不学习普通话,这些地方的人几乎没有办法与外界打交道。你可能会说,我们可以写呀!但你别忘了,你写出的句子其实是基于北方方言的书面语,否则你用粤语方言的汉字写出来,和外界人打交道照样是鸡同鸭讲。
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习俗和人际关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人口流动性加大的背景下,普通话作为国家法定语言,其推广和普及显得尤为重要。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整合的桥梁。因此,我们不能以方言排斥普通话,而应当在尊重和保护方言的同时,积极推广普通话,以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它们在地方社区中发挥着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作用。方言的使用使人们在交流中感受到归属感和亲切感。这一点不管是谁都不能否认,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越是“小地方”越是对本地方言看得越重,这也就是现在不少在大城市求学或工作的人平时在上学和工作时都讲普通话,一旦回到老家的县城或乡村,第一件事便是要马上把语言切换回家乡方言,否则会遭到乡亲和家人的白眼的,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口音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归属感。然而,方言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特别是在跨地域交流和社会交往中,方言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
普通话作为国家的官方语言,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它不仅是政府、教育和媒体的主要语言,也是全国人民沟通的桥梁。推广普通话,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普通话的普及,能够让不同地方的人们在交流中更顺畅,减少误解与隔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加。无论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还是追求更好生活的年轻人,普通话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城市中,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因为语言的差异,往往难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此时,普通话的推广显得尤为必要。
普通话的普及不仅能够提高社会交往的效率,还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普通话作为共同语言,可以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误解和冲突。通过普通话的交流,人们可以分享各自的文化,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推广普通话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那就是有助于养成更加开放的心态。其实大概除了“中国普通话之乡”河北省滦平县之外,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在我小的时候也都是说方言,那时候人都比较封闭,生活和工作范围都不太远,也接触不到太多其他口音,那时如果一个人整天说普通话,往往会被人认为有点“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使用普通话了。
教育是语言推广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学校中,语文课的教学必须教授和使用普通话,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国家,除非是上少数民族学校,一个受过基础教育的人不管你过去使用哪种方言,但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能够听懂普通话,也能够讲基本的普通话,即使不标准,但绝不会一点都讲不出来。须知,如果你不能用普通话与外乡人进行沟通,你很可能连工作都成问题,尤其是在大城市中那些从事服务业工作的人,更是不能离开普通话。我在前天文章中提到的香港出租车司机听不懂普通话,这件事为什么让我印象如此深刻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而出租车行业是服务行业,听不懂普通话确实是一个问题。
现在有不少文化学者都提出呼吁,要保护方言。这些建议有一定道理,但这绝不能成为拒绝普通话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