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仙庙:极具香港特色的“文化乱炖”

文摘   2025-01-04 11:30   广东  

以前人们到香港来,大概首选的目标是购物,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仅内地人不怎么在香港购物了,相反大批香港人每逢休息日都会北上深圳购物。这样一来,香港作为购物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明显下降,来香港旅游似乎更多的是感受一下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味道”。这种“味道”是什么?我想了想,大概还是文化。香港从成为一个城市开始便是一个商业城市,加之长期被英国殖民,所以始终缺少华人文化精英,人口以普通商民为主,这些人总体上没有多少“饱学之士”,也缺乏“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尽管在抗战和建国后有一些文化人离开大陆到香港,但总体上没有改变香港的文化属性。这种以商民作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地方,其文化最显著的地方在于“商”与“俗”,而且“商”文化从本质上来说也不可能达到“雅”,所以总体上香港的文化离不开一个“俗”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看了《三笑》和《巴士奇遇结良缘》两部香港电影之后,就再也不看香港的影视作品了,即便偶尔看见几张剧照或者在某个杂志上登出的影视剧故事梗概,也觉得实在不敢恭维。所以,我对很多香港明星都属于“知道”,因为他们的各种歌曲、广告等铺天盖地,但如果问我他们演过什么影视作品,我大概只能道听途说地知道周星驰演过《大话西游》,而至于这部电影是怎么回事,我就完全不知道了。

香港文化之“俗”除了这些作品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就是这里的普通商民都极度迷信。这也难怪,经商就要谋利,而谋利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至于普通市井小民由于知识和视野的限制,也从内心深处渴望神明的庇佑。而这里与大陆不同,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破除迷信”的运动,所以求仙拜佛不受任何干涉,于是这里的“怪力乱神”就登堂入室了。

在香港的一众“怪力乱神”当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赤松黄大仙”了,这可以说是香港的一道风景线,很能反映香港“俗”文化中的一种面向。这里还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位“黄大仙”。黄大仙(约328-386),本名黄初平,晋代人,号赤松子。黄大仙亦称赤松黄大仙,是我国东南沿海区域,尤其在港澳地区人们普遍信仰一位神仙,后被道教所崇奉。近现代,随着华侨旅居海外增多,黄大仙信仰也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

这就是“赤松黄大仙祠”入口处的牌楼,地处交通要道,从地铁车站走出来就能看见,交通非常方便,所以善男信女也特别多。
这是黄大仙祠的管理机构啬色园的牌楼,啬色园属于香港的非牟利慈善机构,也是国家非遗保护单位中的“民间信俗“保护单位。
这是黄大仙祠门前的广场,比较有意思的是门前的一对华表,这一对华表与普通的华表不大一样,上面立的动物是很有传统道教风格的吉祥动物。
这是“福德祠”,里面供奉的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
这是“药王庙”,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
这是“碧霞殿”,供奉的是碧霞元君。
这是“赤松黄仙祠”的正殿,前面的“药王庙”和“碧霞殿”都是“黄仙祠”的配殿。
这是殿前小广场上手持签筒跪拜摇签的信众。
这是正殿大门的细部,看得出香火很盛。
走出正殿的院落,旁边的院落里是财神宫,大概因为是供奉财神的缘故,整个财神宫装饰得金碧辉煌。
这是另一个院落里的“三圣堂”,里面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吕洞宾老祖和关圣帝君。
大殿石栏柱头上雕刻的十二生肖。
这里是黄大仙祠的办公场所。
这是“意密堂”,里面供奉着对啬色园做出贡献的已故道友。
这是麟阁,供奉的是孔夫子和门下七十二贤人。
这里是凤鸣楼,也是啬色园的礼堂。
在凤鸣楼的旁边是月老殿,不少年轻人到这里祈求早结良缘。
这是孔道门,是通往麟阁的大门,里面就是供奉有孔夫子的麟阁。

这是盂香亭,里面供奉着燃灯古佛和韦驮菩萨。

看得出来,这座黄大仙祠里儒道释三家和谐共处,一同接受善男信女的香火。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香港百姓的信仰,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信仰。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儒家是学说而非宗教,佛教是无神论,至于道教基本上是“万物有灵”的原始民间崇拜,所以中国人拜神完全从一种功利主义的角度进行参拜,基本上把人世间的人情往来用于所拜的神身上,于是拜神就有一种很强的“贿赂”神的味道,这也正是这类崇拜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因为是出于功利主义的考虑,所以我们中国人基本上是“有神就拜,见着就磕”,有用没用先供支香再说,谁也说不清到底对哪尊神坚信不疑。正因为没有“坚信”,所以才叫“迷信”。而香港的商民,由于我在前面所说的原因,似乎显得尤为迷信。

顺便说,黄大仙的崇拜在广东也有着深厚的传统。一般说来,中国从北向南一路走来,越往南走传统的民间文化力量越强,大概是“天高皇帝远”的原因吧。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越往南走宗族祠堂越多,家族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越盛。到了广东、福建等地,你会发现与北方不同的是,这里的家庙、祠堂和祖宗山非常普遍,而到了北方这些东西要少很多。所以尽管北方人当中也有很多人比较迷信(尤其是建筑等行业),但比起闽粤一带来,程度要轻得多。据中新网2024年12月6日电报道:“2024道教文化交流活动5日至6日在广州赤松宫举行。记者5日从活动中获悉,广州市道教赤松宫已建成开放。黄大仙号赤松子,一生为民赠医施药。据史料考证,岭南黄大仙信仰的传播,最早起源于广州市番禺石楼镇大岭村。21世纪初,广州市道教协会决定在大岭村重建黄大仙祠,并取名赤松宫。赤松宫位于番禺区菩泉路32号,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13年12月奠基,总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重建落成的赤松宫将岭南建筑风格与大岭村古村风貌相融合,宫观的建筑形状为葫芦和如意,代表葫芦聚气、福禄吉祥,又寓有‘腹内乾坤’的哲学内涵。主体建筑以道家天地学说为依据,山门前区域为地,山门内区域为仙界的天,分为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辉映。广东省道教协会会长潘志贤表示,赤松宫作为传统文化交流平台,要发挥黄大仙信仰和优秀道教文化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深与世界道教界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道教事业的健康传承。广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汪茂铸称,希望广州道教界以赤松宫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道教与时俱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岭南道教文化品牌。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梁德华、澳门道教协会会长吴炳鋕均通过线上方式表示祝贺。”

这就是广州赤松宫的全景,看着就像一个葫芦。以广州人的拜神热情,估计这里很快也会香火鼎盛,直追香港。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