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关于烟花爆竹的文章发出后,昨天朋友转给我一个视频,视频上一个年轻人“义正辞严”地说现在连鞭炮都不让放,“年味变淡了”,并且“痛心疾首”地说,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丢掉了。
说句实话,看了这个视频,我忍不住想笑出声来。不用问,这又是一个蹭流量的“表演艺术家”,只不过演得有点过了,让人容易想起一句成语,叫“令人作呕”。
其实,前天那篇文章我在写的时候就预料到会有一些坚决主张烟花爆竹彻底解禁的人会感觉很不爽。事实上,我在收到的留言当中确实有一些喷子,强词夺理地说什么燃放烟花爆竹与大气质量无关,以及都被说滥了的“爆竹的硝烟有利于消毒”等歪理邪说。
其实,现在人们不管多么“痛心疾首”,春节的“年味”变淡都是一个几乎无法扭转的趋势,至于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春节那种浓厚“年味”的背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想想看,我们过去的“年味”是什么?是“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还是穿新衣、放花炮、祭祖先、串门拜年,以及看庙会耍狮舞龙,等等。请你注意一下,这些活动都有几个最基本的大前提,第一个是物质资源匮乏,比如过年忙着准备的各种食物,这些都是在平时很少能够吃到的,还有穿新衣,以及因为物质资源匮乏导致家庭环境卫生情况不佳,以至于只有到了过年前才能仔细清洁一下房屋。第二个是农耕文明的冬闲时间充裕,人们可以在冬天无事可做的时候很认真地拿出充足的时间准备过年的各种食品制作以及筹备民间花会表演。第三个是聚族而居的乡土社会,在农村地区自不必说,可能全村都沾亲带故,即使是在城市里,那时候邻居之间也都非常熟悉,经常互相走动。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如今这些因素还有哪些仍然存在?先说第一条,物质资源匮乏,现在肯定不存在了,过去只能在过年吃的鸡鸭鱼肉以及高糖高油的点心,如今已经快成为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词,至于穿衣服也不必非等到过年才能添置新衣。由于没有了对于这种物质生活改善的期盼,所以现在的人们还能有多少“盼过年”的心情?
再说第二条,时间问题。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们如果不是公共假期,是根本腾不出时间来像在农耕时代那样花好些天忙年的。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每天在手机上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让人应接不暇,导致人们的心差不多一刻都静不下来,连不被手机打扰安安静静地吃一顿饭都不太可能了,谁还有心思去忙着过年那点事。另外,也拜工业化所赐,如今连年夜饭都有不少人不在家里吃而改在了饭店,或者买回家里一些预制菜,又有几个家庭还像以前那样全家老少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包饺子?
至于第三条,由于城市化特别是住宅的封闭化,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以核心家庭为基本细胞的原子化生存方式,一个家族的成员可能星散各地,邻里之间互不相识,亲友之间也不再串门。再加之信息化带来通讯工具的方便,于是拜年这种传统上比较隆重的面对面社交方式被廉价的手机群发信息所取代,差不多不到一个上午就能把过去要好几天才能走到的拜年亲友全部问候一圈,这样一来传统上那种过年的兴奋大约在正月初一上午十点钟以后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年味”其实就是这样消失的,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它将再也找不回来了。有人说,我们这些六零后们可能是中国最后一批认真过年的人,这句话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多少也说明一些问题。
至于说到放鞭炮,其实据我观察,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件事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倒是这群老人还愿意在这方面找回自己儿时的幸福和记忆。
除非,我们能够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变迁,创造出来新的年俗,否则“年味”注定会变淡甚至逐渐消失,“过年”也就变得等同于一个长假。不过,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发展出新的年俗,就如同当年适应电视机走入家庭后出现的春晚一样,再由社会和商家引出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活动,赋予“年味”以新的内涵,让我们的“年味”长盛不衰。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