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本月22日第43届省港杯结束,广东队总比分3-2击败中国香港队,夺得冠军!但是赛前发生的一幕,却引起巨大争议。比赛开始之前,奏国歌环节,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时,广东队的所有球员都在大声地高唱国歌。但是,中国香港队的所有球员却全都闭着嘴,拒绝唱国歌,而且个个面如死灰。
看了这则报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联想到前不久到港澳地区自由行时对香港的近距离观察,总有一些话感到不吐不快。
这次去香港,一个明显的感觉是接触到的很多年长一点的香港同胞对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感比较强,但是年轻一点的人在这方面反而不如老一代人,这多少让我觉得有一些悲哀。
说一个现象吧,这个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对于香港年轻一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在香港乘坐出租车的时候,遇到的出租车司机中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尽管普通话说得不好,但是还是非常努力地和你讲普通话,反而遇到一个看上去只有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司机却根本听不懂、也不会讲普通话,我们上车后只能把要去的地方在手机上写出来给他看,他才知道要去哪里。要知道,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书同文、车同轨、语同音”,即使是在封建王朝,一个外地人如果想参加科举考试也必须会讲“官话”,即王朝通用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各地的士子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第一件事也是在台湾强制推广国语,因此直到今天台湾人讲话我们听起来毫无障碍。但是香港长期在英国的统治下一直使用粤语和英语,回归后我们实行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明确汉语和英语都为香港的法定语言,但是这种双语制度并没有说要用粤语取代汉语普通话的,因为粤语虽然是汉语的一个方言,但是其语音乃至口语化文字都与普通话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已经大到如果不通过翻译彼此之间根本无法交流的程度,说句不客气的话,这甚至有点近乎于外语了。然而不幸的是,香港在回归之后,基础教育当中没有把汉语普通话真正纳入法定的必修课,致使回归这么多年后,这些回归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仍然不会讲普通话。语言是最容易造成族群认同的要素,我在新加坡学习的时候,就曾经听新加坡人讲,他们走到世界各地只要一听到新加坡口音的英语,立即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顺便说说新加坡英语的口音吧,在新加坡英语当中“th”和“d”的发音几乎没有区别,而且他们讲的汉语当中也有不少英语音译的单词,但是哪怕是新加坡,其汉语也是以标准的中国普通话作为基础的。可是我们考察一下香港就会发现,很多香港人几乎是想当然地认为香港的双语制度乃是指“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三语制度”,即所谓的“两文三语”,而根据基本法,粤语根本不是法定的语言。在香港的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当中,小学里只有30%的学校教授普通话,其余的汉语教学都是粤语,如果还算上不使用汉语教学的学校,我们不难想象出香港的孩子能有多少人接受过普通话教育。至于中学,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少了。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几乎在听到讲普通话的人立即就可以判断出“非我族类”,如果再考虑到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到过大陆,我们就不难想象他们对祖国的隔膜乃至偏见是如何产生的了。在香港,我和一位当地的出租车司机交谈,这位司机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据他讲,现在大陆发展得越来越好,不少香港人已经到深圳“反向带货”了,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数以十万计的香港人到深圳消费,他们亲眼看到深圳的繁荣景象,改变了不少人过去对大陆的认知。这位出租车司机说,其实不少香港的年轻人根本没到过大陆,却听信了过去一些对大陆的妖魔化宣传,对大陆的偏见甚至比老一代人还要强。这一点与澳门完全不同,在澳门,那里的百姓对大陆更亲切,相应地,那里的百姓基本上都能讲普通话。
语言问题是观察社会一个很小的切口,但是能够让人发现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在未来的香港治理中,应当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至少在中小学阶段应当强制推广普通话,至少应当进行最基本的普通话考试,避免中国人到了自己的国土还要像一个外国人一样,与当地人需要通过“笔谈”才能沟通的尴尬局面。
顺便说说粤语的话题。历史上,由于广东最早接触外国,所以广东人出洋的人最早也最多,在老一代华侨当中大部分是广东人,所以在国外的一些华人聚居区里粤语曾经是通用语言。但是,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如今的海外华人当中粤语已经式微,代之以汉语普通话日益普及。所以,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完全有必要把推广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尽早提上日程。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