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1)

文摘   2025-01-05 11:30   广东  

过去从未听说过香港有个故宫博物馆,这次到香港后才知道在西九文化区有这么一个博物馆,于是专门预约去参观。

博物馆共分为九个展厅,分别是:“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与艺术”;“流光彰色——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陶瓷珍品”;“器惟求新——当代艺术对话古代工艺”;“乐藏与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批受赠藏品展”;“山林市城——游历旧园新景”;“中华文明溯源”“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里面的藏品之丰富,观展体验之好,均大大出乎我的想象。

这座博物馆的建筑造型看上去“头重脚轻”的,颇具现代感,但是正门朱红色的墙面和门上有点类似于古建筑“大屋顶”的设计,又多少烘托出了“故宫文化”的主题。
进入第一展厅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故宫中著名的“金砖”,这种砖因其制作要求极高,为皇家专用,所以价比黄金。太和殿等殿宇的地面都是由这种金砖铺就,因为每块砖都用桐油浸泡,所以光亮如镜。
这是故宫中的墙砖和另一种铺地的瓷砖。
这张《万国来朝图》描绘的是宁寿宫建筑群,所以能看出万国是来朝谁的,毕竟宁寿宫是乾隆归政临朝受贺的地方。
这里仿照故宫展示了皇帝宝座以及屏风等陈设,所有物品均为故宫原物。这套陈设中的屏风和宝座都是产于印度的紫檀木雕成,屏风上面的图案是掐丝珐琅制成。宝座前的脚踏为红木,两旁的仙鹤香炉以及前面的镂空蟠龙纹香筒均为掐丝珐琅制成。
这件明黄色云龙纹朝袍是皇帝在重大典礼时穿用的朝服,由妆花纱制成,披肩、窄袖和马蹄袖是满族服饰的特点,而上面的云龙纹、海水江崖纹等则是历史上汉族皇帝的服饰元素。
这两件青花瓷的花觚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旧物,此物并非出自故宫博物院,而是香港收藏家捐献给这座博物馆的。
这个盛放故宫南迁文物的大木箱连同上面的封条和手写的编号,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国宝南迁的故事。
这套“御制英吉利国王差使臣贡至诗以志事”玉册也是记录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这是乾隆皇帝接见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后做的御制诗。尽管这次英国使团来华目的没有达成,但是乾隆这位“高产诗人”还是把这件事记录在册,并且专门制成玉册以示纪念。顺便说,乾隆皇帝一生之所以做了这么多首诗,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把这些诗当成了每天的日记。
这件留声机是退位后的宣统皇帝溥仪使用的。
这件二龙戏珠纹长方攒盒是乾隆时期琉球国的贡品,当时琉球国与清朝保持着朝贡关心,这种漆器在琉球国被称为“东道盆”,制作得十分华丽。
这几件出产于日本的漆器是大臣们献给皇帝的贡品。这些漆器制作精美,其风格后来对清代宫廷的髹漆工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三件玉器都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出产的“痕都斯坦玉器”,有着鲜明的伊斯兰风格,深受乾隆皇帝喜爱。这些异域风格的玉器也对清廷对玉器制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左边的望远镜当时被称为“千里镜”,中间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当时被称为“摄光千里镜”,右边的量角仪当时被称作“小花全图仪”,都是由耶稣会会士传入中国,产地则是英国。康熙、雍正两代帝王都曾将其用军事和绘制地图。
这三件珐琅器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前面的灵芝纹圆盒和莲纹朝冠耳炉都是明代万历年间生产的,工艺为掐丝珐琅。在这一时期,我国对西方的珐琅工艺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只能将珐琅彩料填进焊接在铜胎上铜丝的格里烧制。直到康熙年间,才成功制成不需要借助铜丝格,而是直接将珐琅彩料直接画在铜胎上的“画珐琅”。上面这件乾隆款的画珐琅花卉开光西洋仕女图执壶,就是这种“画珐琅”的典型代表。
这三件玻璃制品出自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我国古代玻璃制造工艺相当原始,到了清朝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都任命耶稣会会士领导皇家玻璃厂,不断试验新的配方,终于造出了高质量的玻璃。左边这件缠枝莲纹双耳三足炉采用的白地套蓝色玻璃,中间的缠丝纹瓶采用的缠丝玻璃,右边的凫式水盂采用的是金星玻璃。(说起金星玻璃,还有一个故事。我家里有一块金星玻璃图章料,过去都以为这是一种宝石,因为它实在太漂亮了。)
从上面的一组文物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对外文化交往的情况,其实那时候在宫廷当中已经在很多方面学习了外来的科技,比如望远镜尤其是天文望远镜其实很早就已经传到了中国,另外大量的传教士也带来了不少西方的先进科技。只可惜,这些东西只是供皇帝在宫廷中赏玩,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因此从本质上说,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当时的宫廷用品制造,除了向国外学习之外,还非常注意借鉴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皇帝会经常把一些古代杰作送到景德镇御窑厂,并提出要求供其借鉴。例如雍正皇帝很喜欢宋代龙泉窑的青瓷,就将宋代的瓷器送到景德镇借鉴,陶工们在仿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调配出了更加透明淡雅的青瓷釉料。这两件三足鬲式炉左边一件是雍正仿制品,右边一件是南宋的旧藏,可以看出雍正仿制的这件釉色也非常漂亮。
在宫廷造办处秉承皇帝旨意“致敬先人”的另一种做法是将古物进行重新加工或者增加附件、改变用途,让古物有了一种新的样貌。比如上面的两件玉琮都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古玉,但是乾隆皇帝让造办处在左边的那件玉琮中加入了一个铜制的内胆,在右边的那件中加入了一个掐丝珐琅的内胆,在把玩中又有了新内容。
内务府造办处有专门的“匣裱作”,主要任务就是为各种古物配制匣盒与架座。上面这件螭纹玉璧砚屏和云纹璧都是造办处分别配上的红木插屏和紫檀木插屏。
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致敬古物”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在上面题诗,实话实说,这已经不是“致敬古物”而是“糟蹋古物”了。这上面的三件器物分别为花卉纹胆式瓶、云龙谷纹璧和贯耳尊,上面都刻有乾隆爷的御制诗。
这件澄泥砚是根据乾隆皇帝的要求仿照宋代玉兔朝元砚制作的。乾隆皇帝认为,文房四宝用以立言传道,有别于一般器物,而砚比起笔墨纸张更耐久,因此在乾隆四十三年编纂了《钦定西清砚谱》,这件澄泥砚便是被收录进砚谱的一方砚台。
这件青铜甗和青铜鼎也是仿制古代的青铜器制作的。可以看出,当年清朝皇帝对于传承和发展古代工艺非常热心,这也反映出他们的审美旨趣。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