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是家

文摘   2025-01-31 11:30   北京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新闻中说,一个男子冒雪开车600公里回老家,只为老家的房子贴春联!妻子非常不满:“脑子是不是有病,你父母都去世了,老家还没人了,还大老远开回去,就为贴副春联给谁看?”面对妻子的抱怨,丈夫只是默默回了一句:“就算没人了,这里也是家!”

这则新闻在不少人看来,似乎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正能量”。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家”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不错,家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既包括物理空间,也涵盖情感联系。根据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观点,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情感和社会关系的交汇点。家不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情感的归宿。在传统文化中,家往往与亲情、血缘关系紧密相连。尤其在中国,家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是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发源地。故乡是家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个体的成长经历和情感记忆。对于许多人来说,故乡是心灵的栖息地,是他们情感的根基。无论身处何地,故乡始终在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故乡的山水、街巷、亲人和朋友,都是构成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因此,回到故乡,进行某种仪式性的活动,如贴春联,往往是对过往的追忆和对传统的坚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名男子的所作所为在很多人眼中可以说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楷模。从这则新闻后面的评论当中可以看出,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这名男子。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却不这么看。必须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尤其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事业、生活等原因,离开了故乡,选择在外地生活和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家庭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家庭的意义也愈加多元化。在这个故事中,男子为了贴春联,千里迢迢回到已无人居住的老家,妻子对此感到不解和愤怒。丈夫的行为看似是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实际上却反映了他对家庭、故乡以及情感的一种片面的理解和执念。这种执念在某种程度上显得非常自私,因为他忽视了妻子的感受和他们共同生活的现实。如果说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为什么不想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是妻子执意要冒雪驱车回到已经没有亲人的故乡只为贴一副春联,你会答应吗?而且从报道中看,这名男子是直到妻子已经变得相当愤怒的时候才幽幽地做了这样一个看似“很义正辞严”的回答,说明他事先根本就没有和妻子进行认真的沟通和商量,属于“己之所欲,强施于人”,表明他在内心深处根本没有给妻子以应有的尊重,只是一意孤行地想要满足自己的那一点“乡愁”和“家的情怀”,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农村重点那种的大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取代,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多样化的家庭形式逐渐增多。这种变化使得个体对“家”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宽泛。现代人可能会将“家”理解为一个人生活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与血缘关系相连的地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迁移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这种流动性使得“家”的概念变得更加模糊,个体在不同的地方建立新的生活和家庭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家不仅仅是出生地,而是他们选择定居和生活的地方。在传统观念中,个体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父母在世时,子女需要承担起照顾和孝顺的责任。然而,当父母去世后,个体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此时,个体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父母在世时,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当父母不在时,特别是你自己也已经身为父母时,你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到了你年老体衰的时候,很可能就要跟着子女一起生活,到那时候,子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不是别的,这是一种家庭观念的延续,是一种代际传承,也可以说是,每一代人都要扮演好每一代人自己的角色。

故乡中没有亲人的老屋,只是承载了你个人年少时的情感,对于从来没有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来说,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值得留恋的地方,所以对于家庭的其他成员来说,他们的家就在此地而不在远方。这么浅显的道理,只要是个正常人都应当懂得。

走出了老家,建立了新家,从此在异乡扎根发芽,开枝散叶。故乡,只是梦中的回忆,是遥远的思念。须知,埋骨无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是家。

给我的小书做个广告,还请大家捧场!(京东、当当有售。)顺便也给我在喜马拉雅有声平台的账号做个广告,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被化名为黄波
信马由缰,写着玩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