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介绍的崂山八卦门是围绕巨峰而成的小八卦门,崂山还存在天然的囊括整个崂山的天然八卦门尚不为人知,老鱼名其为大八卦门。
六经之首的《易经》记载的八卦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目前流传较多是周文王演绎的后天八卦,巨峰的小八卦门即为依照后天八卦的方位而建,崂山的大八卦门也是按照同样方位在存。
海是崂山的源和魂,大八卦门的第一门为震门,居正东临海,在返岭村斐然亭西上的位置。沿斐然亭西望,有双峰南北对峙,庄严峥嵘,其位在崂山东中,蓝水名其为“东天门”。自此向西,经天波池,可达棋盘石、明道观,进入崂山腹地。自明道观经滑溜口,可至九水蔚竹庵、巨峰白云洞、先天庵等。
斐然亭是震门的起点,亭位于返岭村临海岩石上,废弃的乱草堆里有一个亭子,全部由大理石建成,造型典雅,精致坚固,四方形。亭外围有石雕栏杆,游人可凭栏观景。亭建于1932年,系上海人士杜月笙、王晓籁为颂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开发崂山功绩集资而建。亭名有二意,一意沈氏“政绩斐然”;二是沈氏字“成章”,取《论语》“斐然成章”之句颂其道。
震在易经中有“动、“龙”、”开始“之意,震门附近有雕龙嘴、日起石、那罗延窟等皆为与“震”相应之处,而沈鸿烈开发崂山也奠定了崂山整体开发的基础,故名此门为“震”。
第二门在崂山东南,为巽门,巽门的位置在昆仑山的玄武峰下,名玄武门,山友俗称其万年船的便是。
巽门的入口是垭口的梯子石,沿梯子石石梯而上,有宫名上清,沿路上二里许,有明霞洞,由洞后小径攀援而上,又有二洞,一曰玄真,一曰三丰。顺洞一路而上,有巨石横亘,下通透若门,名玄武,此即为崂山东南的巽门,山友多名为其为万年船,其实真正的往年船在玄武门西,有巨石似船。
“巽”代表“风”的意思,在易经里只要有“巽”卦出现的地方,一般都包含有“利涉大川”的卦辞,因有风则可一帆风顺,只要依道而行,风就是顺,天道皆顺,若遇逆风,或未依道,或修行不足。万年船停泊在巽门,自然一帆风顺,利涉大川。所以崂山的太清、上清、八仙墩、张仙塔等精华都集中在崂山东南,此其地利也。
第三门在崂山正南,为离门。离门的位置在流清河湾北上,在宛如月牙的流清河北望,可以看到天际之上,云层之中,两个门锥相映而立,若隐若现,这就是著名的“云门峰”。邱长春镌“南天门”三字于云门右峰,故又称“南天门”。此峰两峰峭立,中豁为门,实为进入崂山腹地的天造地设的云门,人自云门中过,如进云中。
八百年前,丘处机在胶州的某个地方做完法事,经崂山道士的邀请,带领徒弟们乘船在流清河湾下船,就是从这儿进入崂山腹地,他在东门锥上留下了“南天门”三字。
离者“明”也,同时也有“罗网”之意,天高云淡,举目流清湾,出海的帆船斑斑点点,山下的车马川流不息,无数的生民在用自己的辛劳网罗生活的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明”,有了“明”就不需要相濡以沫,就可相忘于江湖,也许这就是“离”的真意吧。
第四门在崂山西南,为坤门。坤门的位置在今天的小崂山。小崂山在目前的崂山旅游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地方,而在崂山各种山志中,它却是如大崂齐名的存在,在各类史书典籍中有大量的记载。如太清宫道士耿义兰有诗曰:“大劳小劳天下奇,海岳名山世间稀”;明陈沂有 “蓬莱之山乱插天,大劳小劳青可怜”;近代,寓居青岛的前清进士王土序在《游崂山》诗中写下了“梦游二崂知几秋,今朝却喜得重游”的句子。
对小崂山,黄宗昌在《崂山志》中说得最为直白:小崂山“形如覆盆,群峰耸峙,而此独小。小而得统,岂所尊重者,固不在人所夸示间耶?”
这意思,小崂山就像一座形如覆盆的小山,却得以统领群山之位,说明世间之尊,并不一定非得按照世人的喜好来存在。自然之物,受天地润泽来到人间,都有自己的位置,何必一味的去追求“大”和“高”呢?
“坤”为大地,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小崂山虽小,而得其统,这就是“坤”之意啊,小崂山以西,日则硝烟袅袅,夜则万家灯火,正是地以厚德载物之像。正所谓:“耻向高山附,超然独一旗。影低迟得日,泉小不成池。落落苍松短,岩岩拳石奇。牧童横犊背,叱上草青时。”
第五门在崂山正西,为兑门。兑门的位置在石门山。石门山位居崂山极西,其极顶山石如门,天欲雨,云自门出,是崂山西脉最高的山,其西皆为平原,村落。登其上,周回四顾,心目一旷,其东群山若蚁,其西则长河如带、炊烟霭霭。
易卦曰:“兑上缺”,石门山的石门山势横亘,独中间缺少一块,形成一个门形,正是“兑像”。“兑”在八卦中意为“小女儿”,明嘉靖年间即墨人黄氏在此设家塾,名曰“书院”,其小女儿在此读书,后葬于此,至今村内有颐善堂、处女池诸胜。
第六门在崂山西北,为乾门。乾门的位置在华楼山,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崂山,最可以表现君子自强不息的山岩为华楼山的华表峰。华表峰又名聚仙台,位华楼山东峰,一磐石突起若楼、四壁削然陡立,垂直若十丈,顶部平坦如台,远望如叠石高楼直插云天,在崂山中称“华楼叠石”。
对华表峰,蓝水列其为崂山景观之“岩汰戴冕”,因其“顶石探出如冕”。华楼峰其奇在阳,由峰后东去折而南下至涧底,回首北望,峭壁参天,方显“岩汰戴冕”的奇观。山峰“戴冕”可能只有“乾”有此资格吧。同时“华”,美丽而光彩,“楼”者,高高矗立之物。山名华楼,古称名胜地,有碑称其为“海上名山第一”,第一者方可为乾。
第七门在崂山正北,为坎门。坎门的位置在三标山,三标山在不其山之东,劈石口以北。山顶有三峰矗立,北二峰相连,南一峰独出,故名三标。大标、二标俗称对儿崮、塔儿崮,其实就是门的意思。
“坎”为水,老子曰“上善若水”。三标山的“上善”正是其“三标”。张允抡有言:“道之相授,莫不有标,今之学者,不知建标,如瞽无相,怅怅何之?”
标,意者一为“标颠”,为矗立之意。三标所由,想来因其山顶有三峰矗立,形如笔架。然三标之名,其意仅止此乎?答曰:“未也”,三标之名更在于山有“表”。“表”者,表率,人所敬仰者也!山中人物故事,人所敬者不可数,然尤为人所感佩者为康成书院。
康成书院在三标山之阴,为东汉经学家郑玄所建。郑玄,字康成,东汉高密人,著名经学家,世称“郑学”。郑玄因战乱避居崂山,并筑书院讲学,“从学者盈万”。
郑玄建康成书院后,潜心于经典研究同时设帐收徒,其本人在崂山客居约一年,弟子千余人,为当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传说。
附近的居民点也以书院命名,称为书院村。村北不远处的小屯,名叫“演礼村”,这里曾是郑玄当年向山里人传授、演习礼仪的地方,书院后面的村子则名为“院后”村。特别是也许是书院的书卷气息感化了周围的草木,书院近处生有两种奇异植物别处无见,一为书带草,“有草丛生如韭,长尺余,坚韧异常,隆冬亦青”;一为篆叶楸,叶面脉络尽成篆文之状。郑玄为大贤,故而其地嘉草瑞木生就,以为气物感应。也许这正是“水”之上善所留啊。
第八门在崂山东北,为艮门。艮门在崂山上苑山。上苑,明万历版《即墨志》卷之二记载“上苑,在县治东南五十里。山上有太平宫,宋时敕建。山下即大海,涧流潺缓,诸峰罗列,尤称仙境。”
古时候行走崂山,上苑是崂山东北的唯一古道,从即墨的村落南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上苑如削似蜡的诸峰,邱处机有诗曰:“卓荦鳌山出海隅,霏微灵秀满天衢。群峰削蜡几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株。道祖二宫南镇海,王明三崮北当途。是知物外仙游境,不向人间作画图。”
上苑山下就是太平宫,太平宫的太平不是凭空而来的,抗战时期此处是青保的军需品粮秣库。其所处的地方因巨石堆积,石缝洞穴到处连接,曲折贯通,入其中者一如走进八阵图,不得其口而出,所以躲藏的人,好比狡兔入窟。
易卦“艮”意为“山”,为“止”,行山人走到此处,第一眼看到的是如牙似齿的群山,此为山像;怀有敌意的人行到此处则处处碰壁,此为止像,故名为艮门。
崂山大八卦门分布崂山周边,为自然形成,无人工之修凿之痕,若能环山修一径而环之,则可成八卦生生不息之意。若更有小径若干,将巨峰小八卦与崂山大八卦相连,则两者可互为表里。如此小八卦门在上循小为阴,大八卦门在下环大为阳,上阴而下阳,内健而外顺,阳大阴小,小往而大来,为易卦第十一,泰:小往大来,吉亨。
更多请点击标签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