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游崂一般自即墨开始,主要有两个中心区域,一为南去华楼,一为东南经鹤山而上苑,常称为南线和东线。明曹臣《崂山周游记》中写道;“游崂唯两户,非南始华楼,即东始上苑”。华楼在当时游崂区域中处于中心地位。
其原因在于华楼处崂山西北部,接近诸多村落,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特别是其山峦不高,且峰峦奇特,景色幻丽,易于攀登和游赏,故成为元代以来达官文人游崂必到之处。明朝山东提学邹善在其《游崂山记》中赞曰:“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明山东巡抚赵贤更是直接题字:“海上名山第一”。
以上可以看出,元代游崂山的中心为华楼、上苑,这是崂山古道的第一阶段。
随着山路的开发,大约明朝后期到清初,游山者逐渐探索入崂山腹地,有了一些新的成熟的古道,进入古道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因华楼的中心地位,这些进入崂山腹地的古道也大多以华楼为地理基准而命名,主要的古道有三条,分别称为西北路、西南路和东山路。
西北路,其原因在于此路起始点为华楼西北路出者。
西北路从驯虎山开始。驯虎山在即墨南七八公里的地方,童恢驯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驯虎山向南,为名为童真宫的地方,宫内有童公的衣冠冢。宫东有王乔崮,崮上有车辙及马蹄印迹,此可能为古籍所载之“阴山”。
自童真宫向南翻过神堂口,神堂口就是现在名为毛公山的地方,山南麓为凤凰峰,峰之南麓为慧炬院,自慧炬院分为两路,东北行三里为下黄石,下黄石上有中黄石,上黄石。自黄石南下响石有渡口,自此渡白沙河为灵峰道庵,这是华楼宫的脚庵。
从慧炬院直接渡白沙河为西莲台,自西莲台东行三里为灵峰道庵,与下黄石南渡白沙河的古道完成交接。
自灵峰道庵南上,经迎仙砚上华楼。华楼宫南有南天门,古道自南天门右出南下,约里许为华阳书院,很多游山的人喜欢游华楼后在华阳书院留宿,如周如锦有《宿蓝侍御华阳山房》诗:“夕阳下山暝,涧霭合林清。犬吠有人境,鹤迎自客亭。琴书送火照,风露绵衾醒。不意神仙宅,天垂柱史星。”
华阳书院东行为蓝家庄,继续东北行为乌衣巷,自乌衣巷东为大崂观,自此而东而南为九水。自大崂山到太和观为外九水,自太和观到鱼鳞口为内九水。过此而北,十里许为牡丹窑(位置不明确)。
以上古道大致为驯虎山-童真宫-青峰-慧炬院-黄石(西莲台)-灵峰道庵-华楼-南天门-华阳书院-蓝家庄-乌衣巷-大崂观-外九水-内九水-鱼鳞口-牡丹窑。
古道的特点是沿途尽有宫观可提供食宿及道路指引,可以说如果沿途没有诸多的庙宇,这条线路也不会成为一条成熟的古道,同时,宫观的僧道还是最好的导游。
清孙凤云于其《游崂纪略》中说,当时在蓝家庄、九水村问鱼鳞口所在,无人知晓。在北九水太和观,有道人告知:“此去鱼鳞口仅三里许,然山路艰险,非向导不能达。”于是他便雇一牧童带路,结果行二十里而未达,应该是走错了,只好返回。后来在蔚竹庵道人引领下,方得一游。可见当时道观僧道所起的作用。
西南路,缘于此路起始点在华楼之西南。
西南路自女姑山始。女姑山在即墨古城西南四十里的地方,今天属于流亭地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被封建帝王选为全国少有的几处"明堂"之一。即墨县志记载:女姑山,在县西南三十八里,其山北旧有墓。古老相传云:“此为明堂。”
女姑山东行后南为浮山,浮山东行为石屋门,石屋门附近有石老人。再东为小崂山,自小崂山东行为登窑,东二里则为烟游涧。自此北上八里许为砖塔岭,砖塔岭东南二里许为金壁洞,自金壁洞径而北上为银壁洞,另有甘苦泉、砖塔传说之诸多故事。
自砖塔岭沿山路上行五里为风口,风口的位置在今天的天地醇和,风口上行为束住岭。自此而上可达铁瓦殿,殿上有老君洞,东有白云洞。自铁瓦殿上行,为白云庵,庵侧有葫芦洞,面壁洞、慈光洞等,后为灵旗峰、丹炉峰等。
自白云庵东南下,过子英庵口,为会仙山。翻越会仙山,约三四里为响云峰,继而跃龙峰,十里而至先天庵。先天庵在天门峰和海门涧交接的地方,庵左为贮月潭,沿海门涧下行,则为上清境矣,此为西南路。
以上路径大致为女姑口-浮山-石屋门-石老人-小崂山-登窑-烟游涧-砖塔岭-风口-铁瓦殿-白云庵-灵旗峰-子英庵口-会仙山-响云峰-跃龙峰-先天庵-海门涧-上清
这条路的开发得益于庙村相接,食宿无忧,另外,海边之路虽石径仄险,曲如羊肠,但不陡峻,可以骑马而行,因此在登山前成为一条主要路径。
也正是因为这一条路,才成就了小崂山之名,因为有些乘骑之人,到了小崂山就无法乘骑了,不愿意跋涉之苦的只好停下来摇头晃脑一番,留下几行字,说明自己也到了崂山,不过不好说进入了真正的崂山,只好说是小崂山了,所以才有“山不甚高,而得其统”的说法。
东山路,缘于此路起始点为华楼迤东诸山
山路自不其山开始,山之南有康成书院,康成书院附近有玉蕊楼,楼东侧有邋遢石。
自邋遢石循涧东南行,为三标山。三标山北麓为峡口,自峡口东行数里有上庄别墅。上庄别墅在今天秦家土寨之北的东上庄。周至元记曰:“上庄,在峡口东北,明即墨黄昱伯曾辟别墅于此,筑有快山堂,竹凉亭、来鹤庄,鹤池诸胜,今皆废。”
上庄北有鹤山,山有仙鹤洞、巅有滚龙洞。上庄循海东南行,数里为峰山,峰山西南五里为太平宫,宫东一峰为狮子峰,峰北下为仙人桥、白龙洞。太平宫上位犹龙洞、觅天洞、上苑。
上苑南行十里许为那罗延山,山前有华严寺,寺上行有那罗延窟,窟对面有华严洞。那罗延窟西有大池,曰天波池。那罗延山东为雕龙嘴,自雕龙嘴南行为窑货堤,南十里为黄山,再南为青山。
青山西有石为二宫分路处,西北行为上清宫,由宫而上二三里为明霞洞、玄真洞。自青山南而西折,为下清宫,三面环山,大海当前。自青山而南,逾山翻岭,达试金石滩,再南则为晒钱石,晒钱石南有酒缸槽。山尽处为崂山头。
崂山头南绝壁处为八仙墩,峰极东绝壁处有仙窑,山至此始尽,是为东山路。
以上古道大致为不其山-康成书院-玉蕊楼-三标山-峡口-上庄-鹤山-峰山-太平宫-上苑-那罗延山-华严寺-雕龙嘴-窑货堤-黄山-青山-下清宫-试金石滩-晒钱石-八仙墩-崂山头。
这条路的特点结合前二者之优,中间村落、书院、宫观接毗连次,自崂山最北端直接穿越到最南端,缺点是大多路径沿海而行,没有翻越巨峰,尚不能品崂山之真味,这也是缘于崂山巨峰艰险所致。
从明末到清末,崂山道路更为通达,在以上基础上多了很多穿山而过的线路。如林钟柱在其《重游崂山记》中记述的线路刚开始为西北路,神堂口-华阴-南天门-华阳书院。
作者没有从华阳书院到九水的路行,而是直接南行汉河。下面的路就变了,“华楼-汉河-登窑-烟游涧”,接上了西南路,而后(海行)太清宫-八仙墩-上宫,下面的路则是一条新路,为上宫-华严庵-白云洞-棋盘石-蔚竹庵-小巨峰-巨峰白云洞-龙穿崮-巨峰-华严庵-太平宫。
不知道林钟柱的线路是怎么安排的,也许是导游有问题,总之他先后走了巨峰前山和后山两条路,等于绕巨峰一周,还登了极顶。道路的通达使其尽尝崂山之奇,最后得出了“巨峰、九水,据崂山当中,不假雕琢,其奇实冠乎全山”的结论,作出“山不极巨峰,则心不畅;水不穷九水,则神不怡。游巨峰、九水毕,而后二崂之山水始可以踌躇满志亦”的评语。
此时崂山古道已可以基本通达全山,曾经作为崂山中心区域的华楼、上苑,清末已退居此席,让位于巨峰和九水了。到了现代,上苑还好,华楼则进入其“山生”之“生老病死”的第四个阶段,逐渐走向更封闭的没落,个中之缘由,我想无非是“利益”二字。
从辉煌到没落,也许是一个轮回的结束,也可能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遍布崂山的道路是这样,华楼亦是如此。
欢迎转发,合作请联系:439829@qq.com
更多长按二维码关注老鱼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