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走水】崂山三教

文摘   2024-11-03 15:01   山东  

东海有山,内融三教。三为万物,教为儒释道,三教或离或合,或交或错,或一或异,在深山幽壑中简若流水,杂如高陵。修行者走进这里,儒生读到仁义,释者悟到空净、道家体味有无。

儒者称此山为“崂”,“崂”者劳于山。樵者劳于工樵,行者劳于攀涉、学者劳于习读。看看秦始皇驱山不得的传说,看看黄宗昌、周至元、蓝水毕生心血而成的《崂山志》、看看胡峄阳“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谚语、看看世世代代生活其中的青黄人家就知道,这烟火氲氤的山所有的“劳”,劳而有山,故名为“崂”。

儒家的先哲和学子们没有放过这钟灵毓秀的“崂”。早在东晋,先哲郑玄在三标山下创建了崂山的第一座书院,教书育人,演礼院上。从此各时期官宦世家或儒家大师或隐居、或修身、或讲学、或探幽览胜,在深山处处建立了多处学院,即墨城东有蓝氏家族的东厓书院、华楼山阳有明代刑部侍郎蓝章之华阳书院、青峪南有举人江恭先之青峪书院、天和观前有即墨知县叶栖凤之崂山书院、法海寺旁有黄嘉善之上下书院,至于石屋书院、三书堂书院等则分布在古街深巷,都成为崂山儒家文化的血脉和传承之道。

故“崂”之意在义矣!

道者则称此山为“鳌”。鳌,全真道人邱处机说的最清楚:“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阳醮罢,抵于王城永真观,南望烟霭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迁延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栖霞长春子书。”

不负道家真意,山呈“鳌”形,海绕三环,首东南,身西北,有神鳌纳水状。故道者追随山势,在其首,修道心,故东南有太清、上清;在其身,修道体,故腹有明道、白云、太平宫。

修者为畅道意,勒石为刻。白龙洞额,大字“鳌山”,明嘉靖戚景通书(戚继光之父);上清宫西、七真殿外,圆丘孤石名“鳌山石”,上刻“鳌山上清宫”云云。

至于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真第二丛林,张三丰仙塔迷踪,邱处机衣冠留冢,徐复阳鹤山摸钱、刘若拙驱虎造庵,刘志坚永丘之坟,皆因畅道风云耳。

故“鳌”之意在通矣!

佛者称此山为“那罗延”。那罗延,梵文音译,意为天上力士、金刚。佛经《清凉疏》云梵语那罗延即为坚牢,即牢山也。

此山真那罗延也!看此山之色,当为灰,可能山的心也是灰的,心如死灰,故万年如如不动。灰色的心,灰色的身,磐石般屹立,一万年的风吹、一万年的日晒、一万年的侵蚀,无改山之心身,岂非正是佛之金刚。

华严寺上有那罗延窟,窟上有山名那罗延山,黄宗昌记载其:“其高如云,顶有巨石,层叠若城门然,崂山皆浑朴,而此独有玲珑通秀之形见于巅”。石门山中有那罗延崮,黄宗昌曰“顶平如砥,壁立万仞,光如磨砻,裁肪截玉可相喻。”云云。

更有海印寺憨山慈光、螳螂拳善和华严、《佛国记》法显显法,大悲阁普丰大悲、上人西莲台自华,高石屋广住自高......


那罗延其意“固”矣!

  

儒者名其为“崂” ,言其义,义之和则利;道者称其为“鳌”,悟其通,通则亨;佛者梵音那罗延,云其固,固则贞。我不知其本为何?强为之名曰元,又有三教各曰“亨利贞”,故此山用元亨利贞。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关注微信公众


行者老鱼
记录自己的爱好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