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走水】白云为家

文摘   文学   2024-07-07 09:16   山东  

“白云为家”是关于崂山白云洞的故事。


白云洞是我最喜欢的崂山洞穴之一。最初喜欢的是这个名字,“白云”带有一些道气,容易让人想到云雾缭绕,玩石抚松的仙境。后来初涉崂山,才知道白云二字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虚无缥缈的过眼云烟,还有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内涵。

 

崂山有两个白云洞,一个在仰口,临近海滨;一个在巨峰,位于崂山腹地的山巅。

 

仰口的白云洞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地方,如果铺开来写,足可以写一本书。此处洞有白云、观有二仙;周围有竹、塔、千年白果、百年玉兰;论景色有九曲莲花、云洞蟠松;论传说有青龙白虎、神仙遗冢;论奇异有逍遥路、会仙台、卧风窟;论奇秀有明潭瀑、小九水。


其空间上有山有水有云有松有兰;说历史有白云为家、迎宾馆、兵工厂、借粮台,白云洞有传奇有人文有故事有历史,有出世有入世,有死有生!


一座仰口白云洞就是整个崂山的缩影,如果你无力跋涉八百里崂山,来到白云深处,深深的沉下心灵,当能体会幽山云洞所包含之丰富内涵并为之深深倾倒。

 

这里特别要提一提白云洞在抗战期间所遇到的劫难。青岛原市长李先良在回忆录《鲁青抗战纪实》中说:“白云洞在抗战初期,我游击部队常在此处制造枪械,后来为敌人察觉,于二十八年四月扫荡崂山的时候,包围搜索,翻出铁床及其它制械工具器物,敌人即把殿宇一齐放火焚毁,并惨杀道士六人(五人被杀,一人跳海而死),伙夫二人……”。

 

从这可以得知抗日战争期间,抗日部队曾经在白云洞建枪械所,与日寇周旋斗争后被破坏的过程。李先良还曾经手书“迎宾馆”三字,今已不存,只留下“白云为家”四字。


每次走到“白云之家”的石刻,总是久久的伫立,这里的家不是不问世事,饮风吸露的家,而是众志成城,奋起抗争的家。我想这也反映了当年抗日英雄的乐观主义精神吧。

 

巨峰的白云洞最先是从一篇游记而闻,游记为即墨人蓝田所书。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嘉靖二年进士,为即墨明清五大家族蓝氏的代表人物,平生喜游崂山。


其在《巨峰白云洞记》记载曰:“即墨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引以漱濯,甲于巨峰。......其登也,缘崖攀萝,崎岖数十里,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

 

巨峰白云洞位于崂山巨峰之巅,海拔1000多米,此洞洞口向南,面对大海,视野开阔,水源充足,因其位置高旷,常年雾气缭绕弥漫,故称白云。

 

洞由两部分组成,前面的石洞,高敞如厦,可容数百人,为主洞。据说过去这里的山民,常将牧牛赶入洞中避雨,故又呼为“避牛石屋”。个人认为此说不可信,崂山山民不可能跑到巨峰之巅放牛吧,避牛之意应为说明洞之宽阔。

 

在主洞不远处,有“流水崮”,下有一洞,山泉从中流出,洞中石壁中传出响亮叮咚的流水声,但是看不到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古代修道之人称为“圣水”。据考察此处之水为流清河发源之处,洞附近的建筑为“圣水庵”。 黄宗昌记载曰:“白云洞,去铁瓦殿东可二里,泉自壁上落,响声如涨,伏流不知所往,来有声,去无形,异哉。人以其异,而称之君子。置拂论,慎所趋也。”

 

洞旁石壁上有“白云洞、圣水庵”等摩崖石刻,初步判断是明代蓝田所题写,在现今崂山文化资料中没有记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白云洞西二里有铁瓦殿,铁瓦殿原覆铁瓦,瓦长三尺,呈龙形,上铸施主姓名。据说所用的铁瓦全部是从南方募化而来。遗憾的是,清康熙二年一把大火把整个庙宇全部烧毁,只剩下了现在所见的废址残基。我们只能从这些矗立和倒塌的巨大石柱遥想当年这座高山古刹的宏伟壮丽,追忆创建者们的毅力、智能和匠心了。

 

当年,郁达夫游览崂山之后讲:“要讲伟大,要讲耐人寻味,自然是外崂沿海一带,从白云洞、华严寺到太清宫的路。”

 

从仰口白云洞观海,更多的是山海合二为一给予我们的人文景观的感想,海天茫茫,壮观而易于迎风遐思悠悠。历史丰盛的馈赠,内化于岁月,外化于自然。从巨峰白云洞观山,人境隔异,直可以傍日月而依星辰,更多的是天人合一所给予我们的身心之震撼,或许,这就是郁达夫所讲的伟大吧?

 

崂山是道教的发祥地,讲究的就是阴阳。从阴阳来说,巨峰白云洞更男性化,仰口白云洞更女性化。一个北相而南心,一个南貌而北魂。前者宜凭栏远眺,看得见崂山的前生;后山宜信步闲游,看得见崂山的今世,前者更更崇尚自然,后者更遵从历史。

 

要了解一座山既要欣赏其风貌,更要了解及历史。所以行走崂山,不能不行走白云洞。巨峰白云洞与仰口白云洞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遗迹都称为“白云洞”,这大概是崂山自身地理与人文的一次情不自禁的融合,也可能是“白云为家”的另一层意义吧。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关注公众号

 


行者老鱼
记录自己的爱好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