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原先其实不在现在的位置。
中国地理总纲《山海经》在“西山经”之“西次四经”描述如下“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楮,无石,其草多茆、蕃。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其文意思如下:“西方第四列山系之首座山,叫做阴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构树,但没有石头,这里的草以莼菜、蕃草居多。阴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洛水。往北五十里,是座劳山,这里有茂盛的紫草。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流入洛水。”
其中的阴山今日仍有其名,其山东西走向,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段进入河北省西北部,大家耳熟能详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很好的描述了其风貌。
“洛水”即为今日陕西境内的洛水。洛水在中国古代很有名,有“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称为洛书”。颇有深意。
劳山根据其描写,应在阴山北边,
弱水在各种古籍中经常被提到。山海经记载有“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有句:“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西游记》第二二回:“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红楼梦》第二五回:“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以上的弱水多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表示需要经过艰难的跋涉才能到达的地方,再到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这便是我们口边所说的弱水三千的意思。
到了这个意思,古龙和金庸的小说里提过不下几十次,每次英俊潇洒的男英雄被一大群春心萌动的美少女骚扰追求时,他都会对女主人公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你放心吧,然后男英雄便花开一春又一春,其实这都是跟红楼梦学得套话。
《山海经》也有关于山东半岛的描写,应该在“东山经”的“东次四经”共描写了八座山,其原文为“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所描述的八山自北至南又东北分别为“北号山、旄山、东始山、女烝山、钦山、子桐山、剡山、太山”其中不知道那座山为今日之崂山。详细读了原文,但晦涩难懂,实难考察。
从以上描述及目前阴山及洛水的地理位置,经里所述的劳山在陕西境内的洛水一带,其与今天的崂山位置显然不符。忽然想起了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此为宋后一部保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其卷二十载:“即墨县阴山上有石池,冬夏清澈。池东石上有马蹄迹。又有五石人,广数围,高一丈。古老相传云,秦始皇幸琅琊,望蓬莱,盖立马于此。又遣石人驱牢山(劳山)不动,遂立于此。”
关于《太平寰宇记》所记之阴山,遍访即墨诸山、崂山诸峰,不见今有山名“阴山”,旧志有华楼山与劳山相连,山巅有石似楼,《齐乘》疑即阴山。笔者经过考察认为目前座落在城阳的王乔崮即为阴山,原因有三:一者王乔崮西有天池,冬夏清澈;二者崮下有马蹄迹,又有车辙印迹,我想这是始皇帝驱山遗留的古迹。
关于阴山或许地名变迁沿革亦未可知。尚需有识之士考证挖掘以完其全璧,使山记相符。而感兴趣的应为“秦始皇幸琅琊,望蓬莱,盖立马于此。又遣石人驱牢山(劳山)不动,遂立于此”。
我想秦始皇以咸阳为都,阴山横亘其北,北者为阴,故名“阴山”,始皇为访海上仙山,驱《山海经》所述之劳山填海,劳山行至今天之所在,善其境地,竟驱而不动,无奈为“牢、劳、崂”,始皇只好在山上立立马,望望蓬莱了,而驱崂山的人也化为了石人。
今天阴山上的石人不知道在何处,但崂山地区的石人确不少,有记载的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物异》篇有记:“石人。莱子国海上有石人,长一丈五尺,大十围。昔秦始皇遣此石人驱劳山不得,遂立于此。”;崂山海中有“石老人”、小蓬莱有石老人、大崂村附近也有“石老人”。看来崂山的石人很多啊!
至于“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中的弱水,我想就是源自崂山向西而去的白沙河吧。
秦灭六国,始皇帝或为拓展疆域,或为求不死之药,着神人驱山而走。亘古洪荒、山水震动,这是何等的气魄!
然始皇以何驱山,传始皇有“驱山铎”,形状如钟,称铎,可以驱山,为其宝物。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七引《玉堂闲话》:“宜春界钟山,有峡数十里,其水即宜春江也。回环澄澈,深不可测。曾有渔人垂钓,得一金锁,引之数百尺,而获一钟,又如铎形。渔人举之,有声如霹雳,天昼晦,山川震动,钟山一面崩摧五百余丈,渔人皆沉舟落水。其山摧处如削,至今存焉。或有识者云,此即秦始皇驱山之铎也。”
看来始皇帝是用铎来驱山的,怪不得崂山到了今天的地方!其山诸峰多陡峭难攀,莫非为铎所致?我想这是一定的。
《山海经》等古代地理志书对崂山的描写为今天的崂山增添了很多神话和传奇的色彩,不管这些描述是否今天的崂山,也不管这些记载可否有风物可应,这样想着去行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