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走水】崂山的古道

文摘   旅游   2024-06-29 17:03   山东  

最早的崂山古道有三条,一条自峡口东至王哥庄,经晓望至雕龙嘴,南走,沿海滨经窑货堤到太清宫;一条自华阴东抵乌衣巷、大崂村、入北九水,观鱼鳞瀑;一条自登窑东至烟云涧北上,经砖塔岭、风口、铁瓦殿、达到巨峰。

 

随着崂山腹地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建设,山内的路也逐渐成熟,形成了不断延伸的古道小径。这些个古道遍布在村落庵观之间,增加了山内山外的交流,也逐步形成了行走崂山的古道网。


从流清河经南天门到上清宫是一条古道,我们称其为“邱祖道”。

 

八百年前(公元1209年),61岁的邱处机在胶州的某个地方做完法事,经崂山道士的邀请,带领徒弟们乘船在流清河湾下船,经天门涧登上南天门,在南天门留下世称仙人题咏“南天门”三字。邱真人自此经先天庵到上清宫并在此讲道修行,留下了一座名为“邱祖坟”的衣冠冢。

 

从南天门到上清宫的这段古道,还有另一个人的故事,这就是近代作家苏雪林。1935年夏,苏雪林与丈夫一起到青岛度假,游览崂山后写过一篇《崂山二日游》,文中这样描述这条路“走着的是荦粗盘曲无路的路,下临万仞深谷,一失足,做了鬼也要永久沉沦,无法超升”。竟似小说里所说“阴风飒飒,惨雾茫茫,日月无光,天昏地暗”的境界”。

 

这有些像《西游记》的妖洞。不过据老鱼看来,老苏可能当年心情欠佳,又或者是更年期,所以看到这些崎岖的山,有此心境也就不足为怪了。

 

提到苏雪林,就引起了崂山北线的一条古道,这是一条穿越崂山南北的古道,路线是从王哥庄的姜家庄,沿着马头涧经口子到河东村,从河东村向南翻过柳树台后进入崂山南线到市区。当年日本人自仰口登陆后就是沿着这条路攻入市区,我们称其为“口子道”。

 

苏雪林游北九水的时候因轿夫偷懒,只走到内四水就转口子北进王哥庄后游白云洞。虽然九水没有尽兴,但苏才女在此写下了著名的《千石谱》。谱云:“沿路十几里的风景,可谓萃劳山的精华。危峰面面,有似苍玉万笏,又如云屏千叠,秀丽雄奇,壮人心目。我现在才发现劳山的特点在石,可谓‘以石胜’。”

 

从王哥庄的姜家庄到柳树台后沿着台柳路到到汉河,经汉河到沙子口,这是崂山的又一条百年古道:台柳路。

台柳路历史不长,但很有名,是青岛乃至山东省最早通行汽车的公路。路由台东开始,经市北区东吴家村、保儿、河西、李村、北龙口、汉河,到达柳树台。1904年,德国租借胶州湾后不久,在崂山南九水的柳树台建起了麦克伦堡疗养院。为了进出崂山方便,1905年,殖民当局修筑了百年台柳路。

 

随着台柳路的开通,到崂山旅游真正成为青岛的一个特色,如1931年9月13日的青岛《中华报》上刊载了青岛一家位于景区内的饭店所作的广告称:“到崂山去避暑,比牯牛山岭凉爽,比莫干山伟大,比北戴河美丽,比青岛市节省,崂山大饭店最相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崂山旅游的情况。

 

台柳路曾是进出青岛的大动脉,可惜随着其他道路的开通,台柳路被分割、改造,目前除了汉河到柳树台这一段,其他已看不出百年老路的一丝痕迹了。

 

台柳路还是幸运的,当年同时期修筑的路还有台登路,自东镇至登窑;苏乌路,自苏家下河至乌衣巷。随着城市的开发,这些路都被替换升级了,原先的历史遗迹已无存。

 

说古道就不能不说“劈石口道”。这是大崂到王哥庄的一段公路,其顶点是劈石口。


这条公路跟一个人有关:沈鸿烈。沈鸿烈为了开发崂山登山,对崂山周边的公路进行了规划和整修。因当时进入崂山腹地主要通过王哥庄经仰口,进入北九水只能通过华阴道。为了打通从王哥庄到北九水的通道,他组织修建了大王(大崂观至王哥庄)公路,将山口拓宽,道路修整,成为当时游崂的重要通道之一。

 

劈石口道沿着山势盘旋上升,到顶点后,其西为慧山,东为锥儿崮,中通一径。登其上,东为北九水的连绵群山,西望五龙河、石门、华楼一线。周边村落烟峦,逶迤蜿蜒,恍如仙境。穿过劈石口,然后蜿蜒下行,两侧松竹茂密,洋槐、樱桃,百花纷飞,令人尘气全消,难得是路面平整,两侧距离不远不时冒出酒肆茶楼供人休憩,实在是徒步登高的好去处。

 

论古道规模,还是以连接观庵之间的形式出现的较多,有名有姓的大致如下:

 

“明霞路”,从下清宫到明霞洞的路;“登云路”从雕龙嘴经猪头峰到白云洞的路;从泉心河到棋盘石的路;从双石屋到蔚竹庵走丑蒲涧的小路;

“逍遥路”从白云洞西门出去,过河有小径可到明道观和棋盘石,棋盘石东去可到华严寺,沿海转过去又可回到白云洞等;

“仙人路”,在鹤山遇真庵西,峭崖高十余丈,宽如之,其半有径仅可受足;

“烟森路”,自烟云涧北上,至森林公司。路既平夷易修,且无损山色;

“太明路”,自太和观至明道观。这些古道都保存较完整并且好走。

 

有些古道已近乎荒芜,如“华严路”为去华严洞的古道,此洞在明清期间应与山下有诸多交流,从而形成了较成熟的古道,可惜日后渐无人迹,道路也几乎无从分辨,但如果走进去,仍可清晰感觉到路的存在。

 

有的古道虽然已经荒芜,但仍比较好走,最明显的是梯子石,此路名为“梯云路”。梯子石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条道路的总称,即所谓“石子梯”,这些道路大多用长条石磊磊而成,依山走涧顺山势蜿蜒于深谷幽壑之中。

目前保存最好的是东起青山口、西到大平岚的梯子石了。这条梯子石古已有之,其来由据说太清宫的佃户大多住在东西麦窑附近,村民到太清宫交租、进山砍柴,几百年修路不止,才有了梯子石的雏形,但因其极险极恶,以至于“上之无可登,下则怪石齿齿,倒垂大海中,一侧足即随波叵去”,人多不敢行,后民国市长沈鸿烈将旧道展宽,山坡概以条石作成阶段;昔之蛇行蚁附者,今得阔步其间矣。

 

随着崂山交通的开发,目前所有的梯子石已经荒废于深山衰草中了,只有喜欢野游的山友还不断行走在这些衰败的石阶路上,感受着其中历史的浸润和岁月的沧桑。

除了历史形成的古道,德国人占领青岛的时候,曾经在深山开辟了十六条登山线路,依次编号,每隔一定的距离,用数字镌刻在石上,“字大逾寸,作长方印,涂以朱油,以便识别。于要道通衢,更施五彩。崎岖曲折之处,再叠石作志”。这些路与今天山友常走的路基本是一致的。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曲寥寥几字的秋思描绘了远行路上动人的夕照和旅人孤独的心境。一条古道不仅是一段旅途的承载,更是一段人文的延伸。

 

道上有芳草萋萋、有崎岖衰败,更有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行走崂山,不能不行走崂山古道,行走崂山古道,不妨驻足倾听,古道上或许仍有前人的低唱清吟,或者轿夫们歇息时谈笑声.....

 

【后记】随着崂山封山期的延长,进出崂山变得艰难,但面对山友的爬山热情,堵不如疏,如何疏?这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个人认为将山里原先的古道稍加整理开发成崂山徒步环线,古道的每个节点设置管理人员(需要设置的人员数量远远小于封山所需),对进入古道的人员进行电子登记及轨迹管理,避免进入其他未开放区。进入古道徒步的人员也同时担负巡视的义务,如此既满足了山友们爬山的需要,也可将崂山徒步旅游提升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其中的细节仍需要认真考虑与完善,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开始,没有开始则永远没有结束,原执政者考虑之。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添加关注

行者老鱼
记录自己的爱好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