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走水】崂山几多龙穿崮

文摘   旅游   2024-08-03 17:57   山东  

崮是坚硬的石头,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石头不能叫做崮,所以说出一个“崮”字,就带着坚硬。坚硬的石头被穿透形成一个洞,至阳内里就包含了至阴,石头就有了阴阳,有了阴阳,就有了形胜。

崂山是花岗岩山体,具备形成崮的基岩,基岩被穿透形成了此类阴阳,龙穿崮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崂山有不同的龙穿崮,根据位置可分为山、谷、涧、海四种。

山中龙穿崮崮位于巨峰东南三里多远的南坡上,因山势陡峭而少有人迹。周边无峰石,兀立地面,高十几米,底部不算粗壮,顶部也不尖细,中有空洞如门户,人站洞内不可及顶,如处圆中。自洞西北望去,峰峦叠嶂,竦拔若城,巨峰石刻的双“福”字透洞而出,人由此洞正可窥之,极具祥瑞之气。


此崮虽然造型奇特,可惜前人游山的时候少有注意到它。在《崂山艺文志》收录的描述和赞赏崂山风光的一千一百多篇诗赋,无一篇写到它,在其收集的六十余篇明清崂山游记中,也仅有清朝林钟柱的《重游崂山记》写道:“过龙穿崮,碧石千丈,独立平地,中空一穴,圆明如镜”。

崮又名“穿心石”,近代蓝水曾写有一首诗,曰:“遥望当腰大窟窿,穿心石在巨峰东。是谁为凿混沌窃,永示此中本是空。”无独有偶,巨峰正北,有一擎天之柱,名“柱后高”,是柱后高峰北峭壁下有崂山海拔最高的洞,名“穿心洞”,从穿心崮到穿心洞,路程相隔不远,想来可能是一龙所穿。


谷中龙穿崮在北九水的石门亭上行处,山友名为“小龙穿崮”。从山外上行到内四水,冷翠峡的入口右边岩石高耸突兀的地方建有一座亭子,边上石壁有镌刻的大字“石门亭”,可惜石壁被落叶所覆,已少有人可观得此名。其名缘于亭上方的一座天然石门。石门横跨山涧,样子像桂林的象鼻山,可惜鼻子没触到水,规模也小了很多。

 

此涧为风口,立此门下,但闻风声阵阵,自门中如水川流而过,故蓝水名此门为“风石屋”,极具意趣,如果谷水暴涨,鼻子下有水,当更具冲击力。

 

风石屋由内四水上行二十分钟可达,经此可经水石屋上行巨峰、或由降云涧到柳树台。小龙穿崮在近水的山谷,虽没有大龙飞天的气势,但也有潜龙吸水的意趣。


海中龙穿崮在海中,这就是倒塌前的石老人。石老人原先也是一座石崮,有着厚实的躯体和坚硬的骨骼,忽有一日,大雨倾盆,电闪雷鸣,其心破空,留下一个窍开的洞。千百年来,像一位孤独的老人,栉风沐雨,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也接受着岁月的侵蚀。


也是大雨倾盆,也是电闪雷鸣,就如他初生时候同样的情景,石老人去了,这就如世上的万物一般,有始便有终,有生便有死,世人不愿承认这无常的道理,认为石和海是天长地久的,所以才有了海枯石烂的世盟。其实,山中龙穿崮的昨天也曾经上演了海枯,石老人的今天又重新演绎了石烂,我们无幸目睹海枯的发生,我们又有幸见到石烂之缘起,万事万物都都因缘而生,缘去而灭,常在的只有无常。

涧中龙穿崮原在流清河西烟云涧中,形态似一只蹲着的狗,皱曲有致,中透窟窿(人可钻过去),是一块典型的海蚀石,有着太湖石“皱、漏、瘦、透”之美。俗称狗窟窿石。清黄肇颚《崂山续志》中称“(青龙庵)西为狗窟窿石,石玲珑剔透如蹲狗。”狗窟窿石其实是变小了的龙穿崮,缩微版的石老人,其形态并无二致,本质相同,不过规模更小而已。

此石在八十年代被运到中山公园汇泉村遗址,远离生它的海岸,可以说孤独一生。


山、谷、海、涧四座龙穿崮就像四个孪生的弟兄,也许它们诞生的时候本无不同,随着岁月的流逝,冰川、海水、风火雷电使它们逐渐变得位置不同,形态相异,再过若干年后,海水淹没了山,龙穿崮也会变成石老人;海水退走了涧,狗窟窿石也会变成龙穿崮。正所谓:休问沧海桑田,看朱颜白发,转次全故!叹!叹!叹!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关注公众号


行者老鱼
记录自己的爱好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