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游崂山,经崂山头渡海到了蓬莱,渡海的位置在八仙墩,他们在此小憩休息。在此之前,他们又游玩了崂山何处呢?不妨倒而推之。
八仙在崂山集合的地方为蟠桃峰。蟠桃峰在垭口西上的地方,峰上有一个巨大的石崮,当地人名为狍子崮。狍是一种中小型鹿类,一般活跃在疏林带、河谷及缓坡上。以花岗岩为主要地貌的崂山本无“狍子”的存在,而八仙中何仙姑的坐骑是鹿,应该是八仙在此聚会的时候,何仙姑的鹿在峰下游玩,故以其名崮。
崮上有瑶池,志曰:太清宫西北隅,有峰状若覆螺,名狍子崮,上有台亩许,前列太清,后环玄武,右左覆松数千株,苍翠可掬。而里许之峰皆不及其高。俯视则四围幽险,俱临不测,尤其顶平,有大小池如列星,大者径九尺,小者尺半,俱水深不测,名瑶池。观其周遭皆了无尘埃,游者绝迹。
瑶池是蟠桃峰上八仙聚会的主会场,至今行山人可以观察崮上的瑶池,池子大小不一,但数量为八,八仙都不争,每仙一个,和平共处。
据蓝水的《崂山志》,狍子崮侧东山壁间原挂一铁锚,旁石缝中有不朽板,这是八仙所属万年船之锚。因蟠桃峰会后,吕洞宾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故暂泊万年船在昆仑峰下,万年船游人至今可见,船之铁锚有意者可到八仙墩附近海中寻找,存海中无疑。
聚会之前,八仙从崂山不同的地方到瑶池。吕洞宾、何仙姑两位自华楼起步。华楼山在崂山西北,山名自华楼峰。华楼峰又名聚仙台,位华楼山东峰,一磐石突起若楼、四壁削然陡立,垂直若十丈,顶部平坦如台,远望如叠石高楼直插云天,在崂山中称“华楼叠石”。
吕洞宾曾经在华楼峰顶修行,有崇祯间登顶的刘姓道士为证:说崇祯间华楼宫有一刘姓道士嗜酒,某日酒醉向聚仙台膜拜曰:“上面如果有神仙,就可怜可怜我,带我上去看看吧!”如此三番五次,忽有一日,道人微酣后攀援如猿,凡三息以达于巅。见其顶约十余亩,中立大石若几,上嵌青玉碗;并有白玉吕仙翁像,长七八寸,有松盘生石上。境界清寒,道人酒醒但不敢下。后渐恐惧,这个道人也很聪明,想了一个办法说:“神仙不保佑我,咱就同归于尽”,然后怀揣吕仙翁像及玉盏,跌跌撞撞又亏得道友借木与索而帮其下,可惜后来所得皆为县令索去,后无所踪。
何仙姑曾经在华表上梳妆,故此峰又名梳洗楼。后来可能何仙姑不堪吕洞宾的打扰,独自到了七水附近修行,梳洗的地方改成了七水的小丹邱。
“丹邱”,即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唐·韩翃《同题仙游观》有诗:“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邱”。
小丹邱,位在北九水外七水附近的河东村村口的河涧中,像一处盆景突兀出现的河岸边,其上岩石齿齿,突出如发髻,若累芝菌;其色丹碧,鲜艳耀目,又叫仙人髻。峰顶石上,南向刻有“小丹邱”三字,乃集郑板桥字而成。
何仙姑居住的地方在凌云山上的仙古洞。周至元《崂山志》记载:“仙古洞,在凌云山巅,额镌仙古洞三字,明周鲁书。洞石参差,乃天成,非人工者。其旁旧有三清殿,久废”。
仙古洞呈卵形,内壁光滑,两边及最里有人工的痕迹,应该是放床榻的地方。明清时常有游人宿此洞并有诗咏,周鲁就有七绝《题仙古洞》云:“云烟霭霭映青山,山藏古洞洞藏仙。仙人缥缈乘云去,遗留古洞后世传。”因何仙姑渡海前曾息于洞内,故名仙姑洞,后讹为仙古洞。
何仙姑搬到仙古洞后,吕洞宾追随而来,在双石屋附近修行居住,至今在双石屋仍有吕洞宾的庙宇存在,名“九水吕祖庙”。
张果老在白龙洞附近修行,白龙洞在太平宫附近。太平宫,在晓望村南三里,为宋处敕建道场,初号:“太平兴国院”,又简称“上苑”。古时太平宫入宫古道是由二龙山起,再到塘子观、白龙洞,过仙人桥而入,故仙人桥相当于太平宫的入宫桥,仙人桥下的深涧相当于太平宫前的护宫河。
仙人桥在太平宫北,有大石横亘涧中,面平成桥。水自石隙中流,涧之两岸皆长松奇草。人自桥上过,山光海色,松响水声,真有仙人过境之感,故名“仙人桥”。
桥是数块横亘涧中的天然巨石所组成。现在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桥面上有石凿的石孔,黄志认为此即为张果老驴蹄印迹,想来当年古人曾经在桥上搭建桥廊以防风雨,若桥廊不倒,则意境更足。
铁拐李在崂山也有不少活动,鹤山有铁拐李脚印,脚大印深。另巨峰自然碑最为有名,周至元有诗:“岿岿丰碑矗,树来不计年。凿应施鬼斧,题尚待飞仙。苔篆蝌文古,云浸螭额鲜。秦皇空一世,不敢勒铭篇。”
自然碑在巨峰前麓,明代文人曹臣《劳山周游记》中记有: “三、四里许,为自然碑,直削千尺,本修额短,俨若天质之妙,因笑秦皇汉武,何不于此勒功德而遂失之也!”
传说此碑乃铁拐李所立,古时崂山老虎肆虐害人,铁拐李驱虎东北,先后立木桩,铁拐为誓:立物不烂不得回崂山,但俱为老虎潜来啃咬,撒尿破坏。最后以法力打造巨大石碑,并咒言老虎:石碑不烂,不得回崂。此后,崂山再无虎患。
另外还流传“铁拐李摔葫芦”的故事,崂山“金液泉”、“酒槽”等地名,传说因铁拐李葫芦里的酒流溢而得名。
每次在大雪封山的时候行走崂山,总能想到韩湘子,因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有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名中的侄孙湘即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韩湘子因其父(韩愈侄)早亡,曾跟随韩愈读书,但其志不在此,常受韩愈斥责,后不知所踪,竟然成为八仙之一。
后韩愈因写《谏佛骨表》一文被贬,韩湘子在秦岭相送,才有了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有了已为仙人的韩湘来送,韩愈大可放心,故言:“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是韩愈面对茫茫雪岭对韩湘子说的话,因这句诗的引导多次重走崂山的雪路。
云、岭、雪、关、马、官、仙、俗、尘、出、入,家与国,情与怀,祖与孙、人与仙,官与民,出与入,升与贬、生与死,所有前生今世往生,此岸彼岸、所有的的外境与内境,都内化在十四字中,无以言表。
在崂山的相似之境,最喜欢的是大雪过后从蔚竹庵到天马峰的路。
走这条路最好从北九水进山,不走台阶路,转过北九水的双石屋,有一条左向的路向上而去,顺着这条路上行不久,路中的条石变成了深青色,随意的一层层向上向远处延伸,这是蔚竹庵的古道,是真正的登山路。自路迤逦上行,不必担心滑到,雪慢慢没过了脚面,当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纯白,就到了蔚竹庵上面的泥洼口。
每当大雪封山,进入泥洼口的密林,犹如进入林海雪原。这里的树既高且密,树丛遮盖了雪,缠住了风,雪色风声呼啸,眼中的色、耳朵的声、鼻中的香、舌上的味、身上的触、意中的法全部是白色,心开始接管了一切,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从泥洼口到滑溜口,从滑溜口到五岔、到天马峰、再到五指山,都是这样的雪路,路上有云、有岭、有雪、有关、有马、有行路人、有出世仙,韩愈的家国情怀和韩湘子的遗世独立在此路中交融为一体。
韩湘父早亡,孤苦伶仃,不愿从仕,竟成为八仙之一,受民间万世祭祀,人生之无常,可见一斑。正如蓝采和踏歌曰: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八仙一去不复返,仙墩千载空悠悠。在八仙墩的绝壁下,朋友和我互相照了一张照片,在他的手机中,我是景色,在我的手机中,朋友是景色,复返往来,走进走出,我们都是色。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