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展示
文摘
教育
2023-11-21 13:19
北京
文章字数:16299字 阅读时长:49分钟
广州城建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经广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省重点技工学校。现有在校生约6000人,设有建筑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经济管理系、机电信息系,构建了以建筑产业为主的专业链,基本形成了适应行业发展的建筑施工类、建筑机电类、建筑装饰类、建筑服务类等具有鲜明建筑业特色的技工院校专业群。自办学以来,学校屡创佳绩,先后获评“广州市技工教育高质量工作优秀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记大功’单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记功’单位”等称号。2019年,学校学子荣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冠军;2020年,学校学子荣获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冠军;2021年,学校学子荣获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和油漆与装饰项目银牌;2022年,学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院校;2023年,学校被评选为“广东省示范性技工学校创建单位”和“首批广州市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2023年5月,学校学子荣获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金牌、油漆与装饰项目银牌,学校教师荣获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室内装饰设计(国赛精选)项目铜牌;2023年9月,学校学子荣获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季军。学校不断提高内涵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本文从党团工会、教学教研、学生发展、参赛办赛、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分享办学过程中探索与实践的体会。学校党委设有8个党支部,现有党员(含预备党员)84人。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履行主体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创建“高质量高水平技工学校”,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学校党委始终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通过学资料、听先进事迹报告、上党课、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和教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提高思想觉悟,提升师德水平,推动工作发展。二是持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突出党组织在思想政治的领导地位。三是党建引领,红色文化点亮校园。学校党委积极动员全校师生参与“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红色文化在校园里植根发芽、遍地开花,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主线开展“9+N”的系列活动,大大提高师生的参与面和覆盖面,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学校团委下设4个团总支,168个团支部,现有共青团员1213名。在青年团员的培养中,每年开展青年大学习15000人次,党史学习1 8 0 0 0人次;组织典礼类、文体类、综合类校级活动10多个,累计参与次数达10000人次以上。学校设有独立的工会委员会,工会委员分工明确,工作落实到位。工会在保障原有福利基础上,逐年增加新福利,提升员工幸福感和归属感。一是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管理程序》《科研管理程序》,使管理过程更加合理、高效,并顺利通过了质量管理符合性审核和外部评审。二是进一步加强了校、系两级教学巡查工作力度,结合听课评课和教师绩效考核,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质量。三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修订了《课程负责人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责任,为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奠定了基础。四是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估制度,建立了以校外专家和校内兼职督导为主的督导队伍,不断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导督学;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调查与评价,科学分析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途径和依据。五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专业建设发展思路,通过深入调研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通过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充分重视并吸收校外专家的意见,深入剖析专业现状,提出专业动态调整方案。学校积极推动精品项目建设,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精准发力,以市级项目为突破口。2022年,学校建筑施工专业被认定为广州市技工院校重点专业,黄晓冰老师被认定为市级专业带头人;2023年,学校工程造价、室内设计专业被确认为广州市技工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对象,《建筑施工技术》《网店美工设计与制作》课程通过广州市精品课程结项评审。二是创优争先,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2022年8月,学校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院校,电子商务和建筑施工专业被确认为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专业。三是厚积薄发,省级项目从零到一。经过连续两年锲而不舍地努力,2022年12月,学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是学校在课程建设上首次获得的省级荣誉。四是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制定并发布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为学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明确方向和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学校第一批精品课程立项申报工作。五是结合市级、校级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及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制定并发布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指南,积极开展重点和特色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校本资源库。为满足教学需要,逐年增加校内实训基地数量和工位数。近年来已完成幼教仿真实训室、舞蹈实训室、BIM实训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形象设计实训室、服务机器人实训室、新能源汽车维修实训室、建筑测量实训室的新建工作。目前学校共有各类专业实训室65间。学校开设国家课程(语文、思政、历史和劳动教育),同时开设数学、英语、体育、数字技术应用等文化基础学科课程,开设完备且课时数充足。同时,结合“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思政课程建设,成立思政教研室,积极开展思政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活动,重视集体备课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校思政课程教学水平。一是加大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构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校外督导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加大对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比重,课程的终结性考核以学生的岗位知识和能力为主,对重点、特色专业的一体化课程考核引入企业专家评价,实行校企双标考核机制。二是针对技工学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弱点,加大了专业课程的统考比重。三是学校实施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受到了师生的认可,各学年专业课考核优良率较高。学校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家校共育”三方面闭环管理,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出有负面情绪或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跟进和服务。二是开展多种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学习自我调整的方法。三是强化家校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工作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倡导家庭做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实后盾。四是学校持续投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投入经费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场地,组织教师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五是建立突发心理健康事件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产生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安全问题。1.安全管理
一是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每年与各部门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二是组织校内安全知识(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全校师生学习安全相关知识的热情。三是通过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讲座等形式相继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四是举行防疫演练、消防安全演练等,让师生熟练掌握相关安全技能,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分工职责。五是责任部门定期对本部门的管辖区域开展季度安全检查工作,发现安全隐患问题后及时落实整改。一是学籍管理工作做到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做到动态管理。学校严格把好招生录取和注册关,学生在校期间做好学籍信息变更及学籍异动的实时管理,每个月按时上报学籍月报表,做到“籍在人在,人走籍销;信息变更,及时处理”,保证班、校和上级部门数据的统一,为教育教学管理,做好服务保障。二是实行“一晨两晚”制度,对初中起点学生开展晨练、晚自习和晚查寝工作,规范初中起点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三是组织各团总支、学生会认真学习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程序》文件,要求校级、系级活动对标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规范落实,各项团学活动有策划、有组织、有落实、有保障、有活动复盘总结,做到事前有预案、事中有方案、事后有总结。一是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一会两节三典礼”(“一会”即学校运动会,“两节”即校园文化艺术节与校园技能节,“三典礼”即开学典礼、表彰典礼与毕业典礼)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心轴,每一项活动都呈现了鲜明的主题。二是学校为促进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每年开展体育文化节系列活动,年累计参与人数达15000人次。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青年学子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设有社团30余个,有文艺类、体育类、综合类、培育类、社会公益类和专业社团。社团的存在,活跃了校园文化,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条件。四是每月按照计划落实德育内容,开展尊师爱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教育等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学校每年均举行“校园技能节”活动,活动的竞赛项目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开展,与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广东省和广州市技能竞赛接轨,学校严格按《技术文件》要求组织比赛,以达到为来年市级、省级、国家级和世界技能大赛练兵、选拔人才的目的。“校园技能节”活动突显“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参加开、闭幕式或担任竞赛评委,邀请企业员工同台竞技,订单班还设有企业特别奖。以学生的年级为自然阶梯,学校每年通过举办校园技能节和参加广州市的工匠擂台赛、行业技能大赛和市省世赛选拔赛等,为各个项目选拔出一批选手,形成选手梯队。在选手训练的过程中,各项目指导教师会使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掘学生潜力,并通过不同层级的备赛集训和正式比赛,提高梯队的整体水平,选拔出更加优秀的选手。学校成立了技能竞赛办公室,通过总结以往大赛的经验,及时调整管理模式,从科学、系统、规范三个方面组织和管理教师培养。一是指导新入职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定向培训、访问交流等,加强自身业务能力。二是鼓励老教师积极参加技能竞赛、教研教改、社会服务,形成教育教学成果。三是专业系部制定教师成长三年规划,把创业成功人士、专业类和技术类资深专家、优秀工程师和优秀毕业生请进来带领师生学习。四是通过传帮带,培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优秀教练,形成专业教师队伍,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学校投资4000万元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集办公、教学、实训、体验、食宿为一体的现代建筑技术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承办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广州市选拔赛”“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广东省选拔赛”“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中国选拔赛”“广州市第三届建筑工匠擂台赛”“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的混凝土建筑项目比赛等。多次成功的办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在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实施保障工作任务和承担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实施保障任务中分别收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感谢信。一是校企合作专业全覆盖。学校目前已与320多家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合作专业覆盖率达100%;每个专业均有5家以上稳定的深度合作企业。二是开展订单班培养模式。近三年开展订单班62个,订单班学生总人数2800人,学校根据不同的行业企业特点,搭建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精心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共商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就业练技能,对准岗位考证书,由企业负责完成岗位技能证书的培训和考证,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三是提高产教融合质量。学校与21条“链长制”企业中的广州市建筑集团旗下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旗下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同时,学校与广东省产教融合型入库培育企业中的10家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分别开展不同形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如订单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就业、技能竞赛等。一是学校助力乡村振兴,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电商直播营销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搭建农产品线上服务平台,有力提升了当地的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打开了当地农副产品销售的新思路、新局面。二是学校充分发挥和强化现代建筑公共实训中心的功能,面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公共实训和技术服务,重点开展智能建造、乡村工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电商、数字技能大力创新企业培训服务,提升技能人才培训资源供给能力及服务企业的水平。以上是基于办学过程中探索与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作为民办技工学校,一直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的偏见仍然存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仍有薄弱环节,校企深度合作困难较多,高质量发展基础尚不牢固,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广州城建技工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新时代对技工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技工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服务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因此,技工院校需要结合这一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技工院校的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教学观念传统、师资力量缺乏、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技工院校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创新相关机制,更好的应对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根据自身的发展特色,构建高质量教学标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对高技能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向社会输送更多人才,满足新时代对技工院校提出的要求。教学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资源不足、办学资金不足两个方面。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高质量高层次的教师人才不愿意进入技工院校就职。这就使得一些学校的教师资源难以更新换代,缺乏优秀人才和年轻人才加入,导致现有的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从而限制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办学资金不足,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关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教学资源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在办学资金方面的投入,东部发达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大大拉开了两者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一些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导致基础建设并不到位,难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不高,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针对技工院校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标准规定,但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而省级地方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建设也不够健全,这些都会影响学校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缺乏完整的标准要求,就无法为技工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和规范。同时,许多的院校也并未充分认识到自身特点,资源整合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院校在专业师资、学生实训场地等方面未形成系统的内部质量标准体系。技工院校若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建设高水平的教育培训模式,发挥现有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等的优势,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但目前来说,一些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以技能教学为主,并未充分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使学生一直被动学习,由于基础设施等的缺乏,很多学生并未真正的上手练习,导致实践操作水平较差。这些都会影响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并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新时期,技工院校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资源短缺的具体原因。首先,可以以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创新相关机制探索一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制度,整合现有资源,吸引院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其次,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可以推进内部人事管理机制的改革优化部门职能,为一些优秀教师提供更多良好的待遇,吸引教师资源的加入,广泛吸收人才,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再次,优化资金使用。可借鉴一些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建设中,试点投入部分资金观察试运行情况,避免资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可以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邀请企业的一些专业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不仅丰富了师资力量,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在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新工艺新标准的应用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导致很多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却无法很好地适应岗位,而企业也缺乏足够人才支持。因此,需要技工院校构建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可以规范内部人才培养,为院校发展指明方向,实现高质量平衡发展。在建设这一标准体系时,要从三方面进行把握。一是主体不同,对办学质量的评价必有差异,在建设质量标准体系时,要考虑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关注点。吸引教师学生等相关者参与其中,提高标准体系的共识性。二是要以专业建设质量为核心,包括教学、决策、教学、资源、监督、控制等各方面,明确办学质量的结构标准,师资条件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等基础内容,构建一个全面的标准体系。三是要考虑实效性和动态性。时效性指的是要更加关注当下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优化培育方案,明确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保障教学的实效性。而动态性指的是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提升和完善标准体系。技工院校要整合现阶段的各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挖掘自身的特色,来打造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在新时代,要注重坚持高水平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推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技工院校高质量内涵发展。首先,技工院校可以面向重点行业或地区重点行业,挖掘本土地方特色,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可以与当地一些优秀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地区人才培养供给,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链。根据行业技术发展需求,构建与其同步的课程体系,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等产业技术前沿元素融入日常课程中。其次,学校可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打造高水平的实训基地,采取项目驱动的模式,带动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一些实际项目的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目标和学校实际,从学校长期发展出发,把握时代脉搏,紧跟行业技术标准,加强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支持。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技工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创新内部各项机制,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基础建设。还需要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标准要求,构建内部质量标准体系,形成规范和约束。同时,要服务于重点行业或地区产业,构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的实训基地。通过多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以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时代发展要求,为社会各行业输送专业人才,促进技工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1]李宇新,宋永昌,王建.关于新时代技工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建议[J].职业,2022(14).[2]王妍白.苏锡常一体化背景下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3(1).[3]吕勇.做实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全力推动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以云南工业技师学院就业工作为例[J].职业,2 0 2 2(9).[4]王在勤.新时代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为例[J].魅力中国,2020(45).
湖北民间工艺技师学院(简称“湖北民艺”)立志建设全国一流的工学一体化技工学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民间传统工艺,以荆楚非遗工匠小镇为载体,建成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服务平台搭建于一体的荆楚非遗手工技艺特色现代产业学院。一、问题提出
(一)国家政策指方向
2021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中指出:“依托校企深度合作的技师学院,联合产业龙头企业、行业头部企业建设产业学院。”2023年6月,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发改社会〔2023〕699号)中指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二)文化建设有安排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2022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强化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2013年6月,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印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要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湖北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挖掘楚文化资源。”湖北省荆州市第六次党代会决定建设“荆楚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支持建设荆楚非遗工匠小镇。(四)创新发展有基础
荆州是楚文化发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项目有11个、湖北名录的项目有45个、荆州名录的项目有108个,但是荆州的非遗传承存在平台不足、局限于手口相传的问题。2015年6月,荆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布《培养荆楚非遗人才,传承荆楚非遗文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湖北民艺成为培养荆楚非遗人才、传承荆楚非遗文化的牵头实施单位。同时,学校产城融合的荆楚非遗工匠小镇也已经全面启动建设,为产业学院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非遗特色现代产业学院创设过程中,湖北民艺基于问题导向,项目化推进,培育传习、传承、传创“三传型”荆楚非遗人才。针对荆楚非遗传承面临的平台不足的问题,投资打造活态工坊,建设非遗工匠小镇,主题工程将包括体验馆、传承院、文创园。体验馆用于挖掘荆楚非遗文化精神,解决沉浸式传习不足的问题。建设中国漆工艺馆、荆楚非遗博物馆、工艺美术馆等主题馆,大漆文化、大师精品、荆楚非遗项目等静态展陈室。传承院突出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解决传承工位不充分的问题。建设楚式漆艺髹饰技艺、铅锡刻镂、楚地斫琴、磨鹰风筝等20个活态工坊,引进大师工艺等非遗实训中心。文创园实施“产、学、赛、创”一体,推动荆楚非遗创新性发展,解决传创场景不完备问题。引进4家文创企业,与30余家公司签约,开设文创、融媒体、竞赛、技能认证等四类双创空间。建成后的非遗工匠小镇,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荆州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共同制定“三传型”非遗人才培养方案。湖北民艺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引入非遗职业岗位标准,校镇企共同开发基于岗位能力的楚漆、楚简、斫琴等非遗抢救在内的专业和拓展课程,建立“课程超市”,满足专业教学及社会培训需要。构建“通识+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开发传习类通识课程:非遗概论、荆楚文化、艺术美学;传承类专业课程:楚式漆艺、楚绣汉绣技艺、造型设计、荆河戏曲、文物修饰;传创类拓展课程:文化策划、创意设计、技能竞赛、品牌营销。创建“真项目、真岗位、真环境、真角色”的“四真情境”,把价值塑造融入社会实践。湖北民艺每年举办非遗讲座、参观、体验等活动300场次;开展研修、研习和研学培训,年均13000多人次;举办全国、省、市级民间工艺技能大赛12场次;学创结合,把创新创业融入产教平台,骨干学生参与教师研创团队,以“荆作·楚生活”为主题,举办文创产品研发赛,争取学生在国家、省、市比赛获奖。研制教学名师、传承大师、文创技师“三师融合”团队标准。湖北民艺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校、镇、企合作,开展“双向融通,三师融合”行动,打造教学名师、传承大师及文创技师融合的教学创新、大赛指导、创新创业和产品研发等团队。实施“非遗人才”培育工程。湖北民艺制定分类培养办法和考核标准,培养“行业有权威、全省有影响”的“三传型”非遗传承人6人,省级以上技术能手15人。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建实名制产业学院。湖北民艺与湖北十八匠文化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荆楚非遗传承院、天猫新康众、武汉中软国际、直播基地(荆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纪南镇人民政府、纪南文旅区管委会等七家单位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共建5家实体化运营的产业学院。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造产教融合的示范区。湖北民艺通过产业学院的实践,以及对传统师徒手口相传、经验模仿非遗传承模式的改革,探索、总结、提炼出传习、传承、传创的“三传理念”,构建传习、传承、传创能力素养的纵向进阶与横向渗透的培养体系,切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湖北民艺通过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创办文物保护等非遗专业,学校入选国家“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和专业”。申报职业工种2个,获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3项、市级3项。研制国家职业标准1个、非遗工艺和竞赛标准18个、非遗数字化展厅1个。研制非遗类专业人培方案、专业及课程标准47门(个)。出版非遗类教材著作6部。湖北民艺每年举办1期“荆楚问漆”国际论坛,中、日、韩等国家学者参加;承办若干期湖北省侨联“亲情中华荆楚行”夏令营。发挥“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漆艺分会”作用,举办“全国工艺品制作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5项。参与国家、省级文创展陈每年5场次。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协会共建产学研创基地4个。强化学校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主体协同,建立产业学院。立足非遗工匠小镇,共同招生、开展校企双元育人。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治理模式。探索产业学院人权、事权、财权的运行机制,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优化产业学院资源配置模式,形成能“自我造血”的运行实体。将产业学院打造成产教融合的示范区。执笔人:戴智堂、权丽炜
一、实施背景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遂宁应用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面临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课程内容与技能提高不相适应等一系列问题。学校与企业共设课程、共享资源、合作生产、共评人才等方式的合作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途径,可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对促进学校办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变革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但学校和企业是不同性质的实体,各自追求的目标、管理模式都会有差异,导致校企合作遭遇瓶颈。把学校制度与企业生产制度有机衔接,探索建立教育、就业制度与企业生产、用人制度有机结合,学校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互融合的“校企双制”的实践机制和策略,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几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民办技工院办企驻校、引企入校、办校入企在体制机制优势,把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克服了校企合作在制度上、组织上、利益上的壁垒障碍,基本形成校中企、企中校、校企共育、工学一体办学制度和“一专一企”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合理规范的管理机制,精选企业、项目入校
学校充分发挥民办技工院校体制机制的优势,学校把“办企驻校”“引企入校”“办校入企”作为办学的一项基本制度,对办企驻校、引企入校、办校入企进行了科学规划、顶层设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校企合作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企业、项目选择以及规模设计、资金使用、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生产、教学、经营、安全等管理小组,具体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教学培训等工作,实行校企一体化管理、独立核算的运行模式。学校从与专业的契合度、与课程建设和实习教学的协同性、与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一致性三个维度选择开办(引入)企业和生产经营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协调统一。将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嵌入学校教育全过程,需要兼顾企业的特点,明确责权利,依法依规,构建互惠共赢、合理规范的管理模式。一是健全安全生产、设备管理、绩效管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二是企业责任和义务必须明确,并确保落实;三是收益分配和使用必须规范合法、利益共享。(二)办(引)企入校、办校入企,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1.办企入校“整体进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互融合2016年以来,根据以改造利用闲置场所为主、升级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为辅,学校先后创办畅阳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机械成套设备制造厂、广告设计制作车间、商务呼叫中心、美容美发形象设计中心、服装设计制作车间、教育培训中心、全息宴会餐厅8家企业“整体入校”,对接汽车维修、数控加工、电子商务等10个专业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入校企业的厂房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包含办公室、物料室),生产设备总价值为1250万元,厂房和设备投入全部由学校负责。8家“驻校”企业作为学校全资企业,秉承学校办学宗旨,不以赢利为唯一目标,将培养高技能人才视为基本目标,实行校企一体化管理、独运核算的管理模式。引进相应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模块项目化课程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将学生送到校内企业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派教师管理,企业派师傅指导;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或工作的全过程,深切体验企业全真氛围。“驻校”企业增强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既出产品、创造经济效益,又出人才,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互融合。2.引企入校“订单培养”,教育与生产、就业有机统一学校引上海大众、成都吉利、星达海森汽修厂、遂宁万豪大酒店等21家企业“入教”,采取定向培养双向选择原则,建立了“订单培养”合作关系,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就业制度有机统一。企业每年为“订单班”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并提供部分实训设备、耗材,为企业培养“个性化”人才打下基础。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增加“订单班”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有机统一。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不断转化学习场景,边生产边学习,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手段现场化、实训工厂企业化、实习情景真实化的课改模式,实现了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统一以及专业培养与岗位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3.引企入校“开发新专业”,实现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学校引入遂宁鼎信大酒店入校合作办烹饪专业,引成都新发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入校创办“狼族”汽车钣金维修专业,引涵养科技有限公司创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同探讨产业发展的状况,完成专业规划;依据企业需要和要求,确定专业建设,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企业全面参与到课程设计、教学、考核、岗位实习、推荐就业等所有环节,逐步形成专业配套的校本教材、系列的实训项目、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学校与企业合作办专业,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针对性强,融入企业快速,能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要求。学校与鼎信大酒店、鼎阳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新发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建设旅游、中式烹饪、机械加工、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人才服务,减少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的成本,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学校提供技术能手参与技能教学、竞赛指导;学生在全真的实践实训环境中锻炼,不仅实现“做中学”,更能让学生“做中思”,真正了解专业岗位的本质。学校瞄准遂宁“5+1”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精选企业,在企业常设技能人才培训管理机构,构建“企中校”的办学模式。先后与篮彩电子、阿宁食品、格瑞科技等6家企业合作,探索学校学习制度和企业生产制度、学校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实践机制,积极开展招工招生一体化、入企即驻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驻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实操课题与工作任务于一体、教学场地与工作场地于一体、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的“四位一体”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学徒制领导小组,协调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解决工学矛盾;设立以专业和合作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教学组,具体管理和推进新型学徒制工作。共同制定“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考核办法”,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师徒协议,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文件。每一个学徒制班(原则50人)由2名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10名企业高技能操作专家为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团队,实现联合传授知识,共同指导技能。采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弹性方式开展培训,工作日在企业岗位训练,周末及业余时间通过学校“送教入企”或登录“遂宁职业培训网”,进行在线学习、自主测试、交流互动、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徒学习成绩、技能实操水平及岗位绩效进行评价,成绩合格,发给毕业证书;技能等级认定合格,发给技能等级证书。(三)校企共建评价体系,实现岗位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学校骨干专业借助企业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共同对学生(员工)进行考评,建立了“校企双制”考核评价体系,克服了目前技能人才评价存在重考核轻评价、评价主体单一、通用性与实用性的问题难以解决、训考评用没有形成有效联动等诸多问题。考核评价采取基本技能考核、工作业绩考核、职业技能评价“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方式,其中基本技能评价分单项(模块)考核和岗位专项能力(课程)考核。一门课程的基本技能考核成绩和相应工作业绩评价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总成绩合格(折算比例根据课程特点确定),则该门课程考核合格;每一门课程考核都合格,是核发学生毕业证的依据。职业技能评价成绩合格是核发技能等级证书的依据。基本技能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企业岗位生产技能要求,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培训考试,包括单项(模块)考核和岗位专项能力(课程)考核。其中,单项考核是指对课程划分成的若干技能模块(项目)的考核,是过程性考核,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三大方面,其中专业能力为重点,见表1;岗位专项能力(课程)考核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培养模式开发课程,采用过程化考核和综合评价的方式,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三大方面,其中专业能力为重点,见表2。课程的全部单项考核成绩和岗位专项能力按一定比例折算达到基本技能考核成绩。工作业绩评价由企业负责。以企业岗位工作为标准,利用企业平台对员工、在岗实践学生进行岗位工作能力考核评价,重在对学生工作业绩评定,评价项目的权重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见表3。职业技能评价由学校技能等级认定中心完成。学校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技能为核心”为指导思想,在市职业鉴定中心的监督下,对校内学生开展技能人才等级评价,成绩合格发给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学校办学基本形成了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办学制度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校办企业年创造产值达1000余万元,成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平台和校企合作的窗口。“驻校”企业一次性接受在校学生实习370余人次、年均累计接受校内学生实习7000余人次;为学校节省实习、实训原材料费100余万元;年均承担校内外高技能人才培训1200余人次;参与编写工学一体的学习工作页1 5门、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12个。学校与驻校企业成都新发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出“一种钣金修复装置”生产(实训)设备,并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企校合作年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年均达1000余人。学校获得“‘十三五’四川省技工教育人才培养先进集体”。教学成果“中职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研究”获省级二等奖,“校中企、企中校、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办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基于校企双制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及操作策略研究”获遂宁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精选企业、项目入校,破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融入教学的全过程的难题选择与专业的契合度高、生产技术特点和教学点的契合度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一致的企业或项目进校园,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工作流程、质量标准、训练方法嵌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零”距离对接以工作任务为目标,重点专业建立工学一体学习工作站,将高技能人才的学习过程和企业工作过程密切联系起来,实现“零距离对接”。(三)“四位一体”的新型学徒制实践机制,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实操课题与工作任务于一体、教学场地与工作场地于一体、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新型学徒制培训模式,解决了学员工与学的矛盾,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邬宪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汤涛,张义珍.校企双制工学一体[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4]刘冬冬,崔钰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基于CNKI2007—2017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8,6(5).[5]罗明誉.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6).[6]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7]杨春红.校企合作的意义与前景展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5).[8]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工作指南[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
推荐阅读:
《中国培训》2023年第十一期要目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