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队伍素质

文摘   教育   2024-04-13 16:42   北京  
文章字数:15754字 阅读时长:40分钟

⬇️ 滚动了解更多 ⬇️


   

江苏省农民工总量近2500万人。监测调查显示,这个群体人员文化、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就业质量偏差。对此,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作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重要一环,会同有关部门高位部署,全力推进。

一、多项举措支持

2023年12月以来,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就提前谋划2024年的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会同省财政厅发文公布了江苏省2024年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及补贴基准、职业(工种)指导目录、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指导目录等。2024年以来,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春风行动”行动和“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针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和防止返贫劳动力等农民工群体,加强关心关爱,开展专项就业服务、出行服务,大力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他们提升职业技能。各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动对接人力资源市场、企业和农民工需求,及时更新发布培训项目目录、职业(工种)目录、培训机构目录,通过网站公布、媒体宣传等方式让劳动者广泛知晓、按需选择。例如:淮安市组织开展“提技赋能”助力转移就业、“淮雁领航”支持返乡创业、“雁归留凤”来淮留淮就业等专项活动,针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群体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苏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启动实施“技在苏州·培你就业”新春系列活动,依托常熟市现代产业实训中心等特色载体,立足苏州、放眼全国,大力吸引外地务工人员来苏开展实训,为苏州企业开展定制化培养,精准输送人才。

二、多种形式宣传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托政府门户网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媒体网络、电话咨询等多渠道公布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及培训工种目录,方便农民工根据个人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各地将培训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招聘求职现场,让外地农民工第一时间了解培训信息,利用各市(县、区)、各镇街道“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来江苏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做好求职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例如: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招聘会现场设置职业技能培训展示区,设立免费培训登记处,放置培训项目清单及培训相关政策宣传资料,在南京零工市场开展公益性、体验性、专题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求职者尽快实现就业。苏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总工会等多家单位开展“春风行动”主题日宣传活动,为广大求职者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维权保障、法律援助、医疗健康等咨询服务,同步开展“云端送岗”直播带岗活动,6家重点企业携454个优质岗位参加直播带岗活动。无锡市锡山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微信公众号推广宣传“培训直通车”项目,将“培训直通车”开进街道、开进社区、开进农村,在现场向求职者和农民工群体推送技能培训相关信息,发放技能培训宣传资料,零距离提供培训政策宣讲、培训指导等服务。

三、多个渠道摸底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重点依托街道(镇)公共就业服务中心、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平台,摸排农民工求职意愿和就业技能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保障。例如:无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春风行动”和“春暖农民工”等活动,聚焦就业市场需求和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开展重点群体培训意愿需求调查摸底,累计摸排春节期间有培训意愿的人员,并及时为他们提供了针对性培训项目。扬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点对点”走访企业,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专员走访扬子江集团、旅投集团、扬城一味等20余家旅游服务企业,组织召开座谈会,针对企业提出的养老护理员、中西式面点师等技能人才培训要求,建立企业需求清单,并搭建桥梁与培训机构对接,实现技能培训供需有效衔接。徐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企业急需工种进行广泛调研,在组织农民工培训、青年群体培训时,更多投放紧缺急需工种培训项目,让参训者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四、多方共同发力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动协调农业农村、文广旅游等其他政府部门和街道、社区、企业等组织,多方共同开着展培训。例如:常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协同农业农村局、文广旅游局等部门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制订了培训流程和行业标准,编制配套的培训教材,建立了以基地实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所培育的武进养老护理员和金坛长荡湖蟹师傅让常州在高品质服务和文化旅游两个类型劳务品牌上实现零的突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云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延伸服务链条,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挖掘合适就业岗位,开展政策、岗位、培训、服务“四送”活动,将服务企业用工、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等职能下沉到社区,更好地服务辖区企业和居民。泰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展政策进镇街宣传月活动,组织业务骨干深入走访镇街,组织百家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参加业务培训,将培训政策及时宣传到位、培训到位,通过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把政策红利有效传递到企业职工。无锡市梁溪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开展“5280”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专员服务,聚焦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需求,及时提供精准用工服务和政策支持,持续推进招聘发布、包车返锡、直播带岗、技能培训等活动58场次。无锡市锡山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羊尖团委、锡北团委共同推动农民工技能培训,通过海报、宣传单、视频播放等形式,现场接受咨询,登记有培训意向人员。

五、多个层次培训

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等有关经费,支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灵活采用“互联网 + 职业技能培训”、线下实训、线上线下多种培训形式,满足更多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多样化、个性化培训需求。例如:南京市结合乡村振兴及民生服务等领域需求,开发适宜的培训项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开展金陵盐水鸭、陪诊服务等项目的政府补贴培训。无锡市锡山区、新吴区强化零工市场即时快招服务,为零散务工农民工提供便捷化、扁平化、实用化的短期技能培训,提升零工就业能力。江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重点针对新型制造业企业等新招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群体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徐州市丰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技能培训到“家门口”活动,尤其针对经济薄弱的乡镇,采取自带设备、车接车送培训讲师的方式在参训者家门口开展针对性培训,真正实现了送培训进乡镇、进社区。徐州市沛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针对建筑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集中培训受限等特点,在各镇、街道设立培训点,解决工学矛盾。扬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抢抓农民工春节返乡回流的关键节点,组织20余家企业在街道社区“村晚”现场设立培训政策宣传区,向返乡农民工等群众宣传就业创业等政策,帮助返乡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镇江市服务“三农”培训,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负责人及下乡返乡人员开展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农业政策解读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宿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展“云端培训”,把培训“挂到”直播间,泗阳县、宿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培训机构将培训内容进行抖音直播,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可以实现线上免费学习;通过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向农民工群体推送春节期间培训信息60余条,帮助农民工群体快速对接培训需求。

六、多个维度跟踪服务

一方面,将培训服务链条向前延伸。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中西部劳务输出省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紧密联系,提前了解来江苏务工人员技能情况。例如:无锡宜兴市积极组织中环应用材料、远东控股集团公司、无锡江南电缆等11家企业前往安徽进行劳务对接,先后参加怀远县和颍上县“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并与当地就业部门就设立“农民工工作服务站”,在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另一方面,在培训结束后,加强后续跟踪服务。例如:盐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了完善的学员档案和跟踪服务机制,定期了解学员的工作情况和技能应用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后续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建议。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注重培训后的就业跟踪服务,为参训者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全力将企业用工与培训市场相结合,积极组织登记求职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和防止返贫劳动力等农民工群体参加各项招聘活动,实现培训就业率90%以上。


作者:张耀武、史轶群
单位: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
⬇️ 滚动了解更多 ⬇️

山东省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将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抓手,坚持“就业培训一体化”工作思路,助推农民工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十四五”以来,山东省面向农民工群体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42.9万人次,其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124万人次,在岗农民工18.9万人次。

一、以更实成效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

(一)凝聚培训工作合力

发挥山东省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形成省级统筹、部门参与、市县实施的工作格局。主动与农业农村、住房建设、商务、民政等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坚持问题、需求、目标、效果导向,聚焦培训目标任务,统筹政策措施衔接,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二)完善培训政策体系

先后出台山东省“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落实职业技能培训有关政策和资金保障工作、做好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岗前培训工作、关于规范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和补贴标准等政策文件,均明确将农民工作为培训的重点群体对象,积极组织实施山东省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免费岗前培训,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现代服务业和乡村振兴需求,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三)强化培训资金保障

统筹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结余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支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多举措统筹提高培训补贴资金保障能力。如日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市工会组织开展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工公益培训,统筹使用工会培训经费,取得很好的成效。

二、以更快速度推进农民工培训就业融合

(一)创新优化培训模式

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要求,顺应县域农民工流动变化趋势,探索推行项目制培训、“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社区微业”微技能培训、零工市场灵活培训等多元培训模式,鼓励企业与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促进培训就业一体化。

(二)加强就业协调联动

充分利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招聘活动契机,收集摸排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信息或企业用工技能需求信息,与培训机构一起送培训进乡村、进社区,并在培训后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介绍服务,增强就业培训联动。例如,“春风行动”期间,泰安市开展“春节送技能”活动,菏泽市开展“春风行动促技能,培训赋能促就业”等活动,通过定岗、订单、定向培训方式,实现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实行技能培训与劳务品牌培育打造相结合,有效促进技能就业。

(三)突出特色专项培训

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用工企业需要,开发建筑、家政、手作等适合农民工培训就业的实用项目,组织开展“齐鲁建筑工匠”“山东手造”“鲁菜师傅”创业能力提升等特色职业技能培训,聚焦“一老一小”、新业态新模式平台等领域,开展养老服务、快递业从业人员等满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需求的专项培训行动,帮助农民工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三、以更高标准完善农民工培训资源建设

(一)激发培训主体活力

注重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自行或委托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开展在岗农民工培训。2023年全省开展补贴性在岗农民工培训5.9万人次,占企业职工培训的36.6%。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深入乡村、社区设置培训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培训,在学习时段上灵活安排,满足学员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2023年全省开展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34.5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次数的40%。

(二)整合公共培训资源

鼓励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培训资源,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依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社区微业、公益性零工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等公益性服务平台,为有就业创业需求的农民工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全链条服务。例如,潍坊市以零工客栈为载体,征求登记在册零工的培训需求,并将需求较高的工种纳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目录。

(三)提升培训师资能力

出台山东省《公共就业培训服务规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领域课题研究,打造规范培训、标准培训示范。通过举办家政师资省级培训班、齐鲁创业讲师教学能力大赛、“马兰花”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创业师资培训等活动,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培养,以赛促教,提高培训质量。

四、以更大突破增强农民工培训动能发展

(一)加强培训需求征集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专员作用,利用春节假期、现场招聘、政策宣讲、座谈交流等时机,采用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小程序填报等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力求精准摸排农民工等群体培训意愿,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培训工种和内容,引导、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二)实施项目清单管理

通过发布省级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建立培训与就业契合、与产业融合、与评价联动的机制,同时结合农民工就业市场供求变化和产业迭代升级进行动态调整,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产业生产必须等领域集中。利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社会公布本地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培训机构目录,方便农民工和培训机构选取适合的项目,提高政府补贴性培训参与率。

(三)促进畅通职业发展

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工职业技能评价的专项能力考核项目,鼓励农民工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积极进行职业技能人才评价,根据个人需求取得相应证书,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根据农民工特点设计培训与招录、考核、使用及待遇相挂钩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行“新八级工”制度,畅通农民工职业发展通道。

五、以更实举措优化农民工培训服务生态

(一)提升经办服务效率

依托山东省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省级集中系统,进一步优化培训补贴申领程序,重塑经办流程,减少证明材料,利用全省“智慧人社”一体化建设以及国家培训信息归集的有利时机,不断优化系统经办模块,加大信息共享和风险防控预警力度,方便劳动者个人申领补贴。

(二)强化就业追踪服务

印发《山东省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暂行)》,明确将参训人员培训后的就业创业跟踪服务相关措施纳入绩效评估指标,主要看是否进行电话回访、是否建立就业去向台账、是否进行岗位推荐、职业介绍、创业指导服务等。

(三)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各市开展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三进三送”活动,组织实施“创培在身边”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途径,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如淄博市依托“就在淄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零工驿站,定期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推送培训信息,宣传培训政策。

下一步,山东省将聚焦就业导向、产业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深化职业技能培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培训模式,统筹社会各方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模式的灵活性。加大农民工群体技能培训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满足劳动密集产业培训需求,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积极培育新就业增长点,努力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融入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于淑丽
单位: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 滚动了解更多 ⬇️


近年来,贵州各地积极探索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新模式,打造技能培训品牌,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做出贡献。以下简介黔南州、遵义市、六盘水市的重要经验做法,供参考。

一、黔南州:推行“二三四”工作法开辟异地职业技能培训新路径

近年来,黔南州紧紧围绕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充分利用劳务协作地优质培训资源,打破区域限制,围绕“二类培训、三个统筹、四项机制”探索异地职业技能培训新路径。

(一)开展“二类培训”,提升培训“实效”

一方面,开展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制订《黔南州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试点工作方案》,规范跨省异地职业技能培训流程,探索建立“驻外劳务协作站+培训机构”的跨省务工人员“送技上门”培训新模式,着力提升培训实效,助推外出务工劳动力稳岗就业。另一方面,开展协同技能培训。探索建立“走出去+引进来”的涉旅实用性人才培育新方式,与广州市协作打造“粤菜师傅”“酒店管理”“金牌导游”“锄头导游”四大技能人才培训项目,不断提升黔南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和综合能力。截至目前,已在浙江省慈溪市举办轴承工匠(电工)培训班2期,参与培训81人;组织127名黔南籍旅游从业人员赴广州参加培训,邀请国内顶尖旅行社对黔南州本地30名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二)加强“三个统筹”,确保培训“质效”

一是加强组织统筹。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接协调,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共同推动广州、黔南技能培训协作更加紧密、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驻外劳务协作站的组织、执行和服务作用,全力保障技能培训取得质效。

二是加强资金统筹。设立异地技能培训专项经费,积极争取广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帮扶资金100万元,统筹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东西部协作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充分发挥资金效能,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保障资金使用安全,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三是加强师资统筹。探索与输出集中地优质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学校、重点企业建立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签订异地培训合作协议,充分利用输出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团队,开展有针对性地实操培训,培育优质技能人才。

(三)建立“四项机制”,保障培训“成效”

一是信息提醒机制。加强对黔南籍务工人员就业监测,摸清务工人员培训需求,灵活制订培训计划,通过“靶向定位”方式,对有培训意愿的学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信息推介提醒。

二是跟班旁听机制。组织驻外劳务协作站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学员上课、评教研讨等环节,实时记录培训课程质量,形成培训情况反馈表,增加培训的含金量。

三是三重评价机制。在输出集中地培训班中推行学员培训实效评分管理方法,对学员评教、结业取证、训后薪资变化建立全方位评价体系,探索建立训后薪资跟踪机制,提高培训成效。

四是培训监管机制。充分利用电话随机抽查、现场监督检查、视频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培训监管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培训环境。

二、遵义市:“五个发力”做实“酒都酱人”技能培训品牌

遵义市深入推进“技能遵义”行动,立足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立了以仁怀市为核心,覆盖习水县、汇川区等地白酒产业发展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五个发力”做实“酒都酱人”技能培训品牌,大力培养酒产业技能人才。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白酒产业职业技能培训1万余人次,其中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300余人次。

(一)在地方政策支持上发力

结合遵义市酱酒产业发展需要,市政府拟定了《遵义市推进“技能遵义”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仁怀市、习水县、汇川区聚焦白酒产业技能人才需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支持打造“酒都酱人”技能品牌。仁怀市委办公室、仁怀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仁怀市2023—2025年酱香型白酒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工作方案》,成立了以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的酱香型白酒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匹配571万元财政专项资金,计划到2025年培育白酒产业技能人才5万人次。

(二)在培训能力建设上发力

抓实培训机构遴选,2023年遵义市各县(市、区)通过招标遴选出76家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补贴性培训工作,其中涉白酒类工种培训机构有7家,为白酒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遵义市抓实技能大师工作室、职业技能评价机构、酱香型白酒实训基地等各类载体建设,已认定涉酒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家。茅台学院被认定为酱香型白酒实训基地,获批省级白酒酿造、白酒品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评价机构,仁怀市中等职业学校、仁怀市世袭酱香酒工艺传承培训学校获批遵义市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评价机构。

(三)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上发力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仁怀市为核心,积极举办白酒产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仁怀市2022年组织开展了白酒品评、白酒勾调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并组织选手参加了贵州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2名参赛选手分别在品酒项目中获得全省金牌、银牌,被授予“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2023年6月,仁怀市举办了第一届酱香型白酒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共设置上甑摘酒、制曲(踩曲、装仓)、白酒品评、白酒勾调、包装等5个赛项,吸引了139家企业、516名选手踊跃参赛,最后评选出一等奖7名、二等奖22名、三等奖43名、优胜奖72名,进一步推动了酱酒产业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四)在推动校企合作上发力

遵义市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本地技工院校(含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2年遵义市职业技术学校与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增设白酒酿造专业,开设珍酒冠名班,招收2022级白酒酿造专业中职生95名,招收2023级白酒酿造专业中职生152名。茅台学院积极参与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开展企业职工培训1000余人;仁怀市中等职校和爽净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开展酒产业技能人才培训800余人。

(五)在培训品牌宣传推广上发力

遵义市按照“打造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发展目标,结合酱香型白酒产业实际,创作完成了“技能贵州·酒都酱人”技能品牌形象代言人宣传片,并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指导、《中国劳动保障报》主办的全国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展播活动中进行展播,获列全国劳务品牌精品展名单,这也是贵州唯一获得参展的品牌。遵义曹大明和郑传玖分别荣获全国最具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和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称号。2023年3月,“酒都酱人”入选贵州省首批优秀劳务品牌;10月,“酒都酱人”作为全省唯一劳务品牌代表亮相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活动展区。

三、六盘水市:打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凉都工匠”品牌

六盘水市以“技能六盘水”为抓手,项目化推进“凉都电工”“凉都矿工”“凉都护理工”“凉都三宝工”等系列“凉都工匠”品牌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服务“四新”“四化”,推进技能强企、技能强农、技能强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技能要素支撑。

(一)服务新型工业化,推动“技能强企”

六盘水市以“人人持证”为目标,围绕工业强市部署,立足全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能矿、铝加工等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以能源行业、煤矿企业、铝产业10余万现有员工为基础,大力开展电工、焊工、安全员、煤矿掘进工等培训,培育产业大军,服务实体经济。以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训机构、大型企业为主体,统筹全市各类培训资金、资源,联合贵州省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共建六盘水市“凉都矿工”职业技能专项培训基地,精心设置5个有关培训工种,为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提供了场地、设备、师资等保障。2023年,全市组织对煤矿从业人员实施全覆盖培训5.13万人,实现煤矿企业全员持证上岗。

(二)服务农业现代化,推动“技能强农”

六盘水市以“应培尽培”为目标,针对特色农业发展,围绕“凉都三宝”(刺梨、猕猴桃、茶叶)产业,从种植、管护、采摘、加工、销售及新产品研发全过程,开展“凉都采茶工”“凉都刺梨工”“种养能人”“经营人才”等培训,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项目,大力推进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培训,加快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开发。在培训中,六盘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让劳动者一边免费学习技能,享受生活费补贴,一边接受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为其提供SIYB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咨询和扶持。2023年,全市采取短平快、中长期项目制、创业培训等多种方式灵活开展农村劳动力补贴性培训1.43万人次,促进就业1.3万人次,培训后初次就业率达91.61%,创业培训师资库总数达1458人。

(三)服务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推动“技能强业”

六盘水市以“按需定培”为目标,面向各类城乡劳动者,持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统筹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贵州水矿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等资源,建成“凉都家政”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推动康养、育婴、月嫂、烹饪等培训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二是结合水城黑山羊、水城烙锅、盘州牛肉等地域特色食材加工开展培训,持续打造“凉都羊汤工”“凉都家政工”“凉都护理工”等培训品牌,为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助力劳动者实现“一技在手、就业不愁”。2023年,“凉都羊汤工”获评贵州省省级优秀劳务品牌,培训标准体系被列入省级专项能力培训目录,获贵州省“黔菜师傅”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7.4 1万人次,促进稳岗就业7.1万人次,培训后初次就业率达95.82%。
作者:刘东
单位:黔南州就业局培训科


⬇️ 滚动了解更多 ⬇️

      安庆市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培养技能人才的导向,着力提高大别山革命老区劳动力要素质量。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持续增强农民工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以提供就业服务稳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增强能力为目标,将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培育企业技能人才作为工作重点,使革命老区的劳动者更能适应现代化产业的要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近3年来,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共计8.35万人,新增技能人才7.1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41万人。

一、培训方式“缓急”相宜

(一)注重循序培养

安庆市革命老区农民劳动者较多,职业技能相对落后,更需要有针对性且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提高求职和稳岗水平。安庆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农民工群体的技能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针对就业周期各个阶段精准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护航”行动,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提高理论实操水平。即对未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菜单式”技能培训目录,根据其意愿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徽菜师傅培训,帮助其在企业实现就业;对新录用的劳动者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帮助其熟悉、适应新的工作,从而更好地就业;对于有一定工作年限的老员工,则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其提升职业能力水平和素质,促进稳定就业。在服务企业用工的过程中,注重对接企业需求,建立87家“白名单”重点企业清单,摸排技能岗位空缺和需要,建立“需求对接+量身定制+送技进企”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为提升企业培训积极性,克服工学矛盾影响,安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促进方法创新,将生产服从培训安排改为培训围绕生产需要,将集中授课改为“车间小课堂”,灵活实现培训和生产的双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过程监督和质量把控。

(二)推进快速成长

安庆市建立以赛促培、以赛促训的机制,常态化举办面向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能竞赛,对竞赛优胜选手,按规定办理晋升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打通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通道。近年来,安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先后举办了4届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和1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竞赛,比赛项目涵盖农机修理、电工、美发、家政服务、餐厅服务等产业领域。同时,安庆市还加大竞赛政策宣传和激励力度,发动企业在岗农民工和脱贫人口踊跃参加。经过技能比武、练兵,20余名优胜选手获得“安庆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近200名选手晋升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并带动了2000余名农民劳动力参与集训、培养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总体技能水平,带来良好的规模效益。

二、培训时间“长短”相间

(一)长期培养

安庆市注重服务革命老区企业技能人才实际需求,开展“订单班”,以定向培育输送人才。在这方面,主要举措如下:一是实施“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将该项具备含金量的培训政策向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倾斜,对在岗的农民工群体精准开展定向培训,通过为期1~2年的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培养企业亟须的产业技能人才。近年来,为17家重点企业定向培育了758名新型学徒。二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招收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全日制就读技工院校,并依托市内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有关企业合作开展企业“冠名班”培养,实现毕业即就业、招生即招工,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建教学资源,全方位服务企业需求,灵活调整培育方案,定向培养产业工人。

(二)短期充电

为提高农民工群体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安庆市面向各大企业在职职工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班,实现职工的技能突破,满足企业更高层次的技术攻关、生产研发需要。研修班注重挖掘农民工群体从事较多的职业(工种),适当放宽报名条件,加大政策激励力度,为更多产业工人提供服务。通过提供1周左右集中充电学习的机会,短期内提高农民工群体自身技能水平。近年来,开展了车工、焊工、钳工、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等14个研修班。

三、培训载体“大小”相联

(一)搭建大基地

安庆市遴选认定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同步关注农民工群体从业的产业布局,每县(区)建设一个集中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承担本地区和全市的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服装纺织等支柱产业、新兴行业的规模性人才培训、人才评价等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也注重与本地国家级脱贫地区劳务品牌、市级劳务品牌等相衔接,做到“一品牌一基地”。例如“望江织女”——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膜都巧匠”——太湖县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镇面点”——怀宁县宏达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有效助力了农民了劳动力的培养、输送。目前全市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为本地产业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符合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打造小工作室

安庆市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着眼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积极申报建设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将政策、资金、项目向企业倾斜,鼓励革命老区企业依托本单位优秀高技能人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艺攻关、带徒传技、师徒传承,通过一带一、一带多,为企业农民工劳动者搭建就近学习、小范围提升的内部平台,促进技能成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知名度。目前,全市59家企业建成9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数量占全市所有工作室总数量的91.35%),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3家。3年来,各级各类工作室累计带徒2147人。同时,安庆市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指导培训企业或承训机构在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时,聘请市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到实操课堂授课,着重针对生产工艺、生产技术进行指导,解决企业生产环节中的实际难题,实现名师带徒、攻坚克难,服务企业发展,同时提升整体培训质量。


作者:唐晓朦
单位:安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 滚动了解更多 ⬇️


漯河市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57万余人,其中转移就业农民工55.6万人。近年来,漯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立足本地实际,着力打造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探索“农村劳务经纪人+技能提升培训+人力资源行业+用工企业”的新时代农民工技能增收、技能致富“漯河模式”。今年以来,3000余名农民工进入龙头企业就业务工,更有数千名农民工从省外转岗到漯河市域或县域内实现就业创业,开启了“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时刻。

一、深入调研,查找问题

近年来,该市通过“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和“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件不断优化,培训体制不断完善,培训能力不断加强,培训层次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新业态新模式的技能提升需要,当前正在实施的技能培训形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发动和信息公开,优化就业服务与技能培训衔接融通,提升培训促就业质效成为更好服务新时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必然途径。为进一步摸清全市新时代农民工工作现状及问题诉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10余次深入乡村一线,先后到漯河市30多家用工较大企业以及部分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开展了实地调研走访,与村两委干部、农民工、一线工作者等深入座谈50余次,征集农民工转移就业、返乡创业、技能提升等方面问题建议,掌握了较为翔实的新时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创业需求等第一手资料。

针对调研征集的问题建议,经认真梳理研究,当前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一是不能有效传达培训就业信息。新时代农民工分布较散,且很多在外地工作,宣传力量有限,难以让免费技能培训信息做到全覆盖,导致仍有部分农民工不了解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无法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中老年劳动力,就业途径通过自发性、互带性占比过高,各类求职招聘信息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之间出现堵塞。调研组在与农村劳动力座谈时,发现只有13%的人员表示曾浏览使用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而县、乡两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每天都在平台免费发布招工信息。岗位的密集发布和农民群众使用率低这一矛盾背后,凸显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力量不足,措施不精准,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

二是技能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新时代农民工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精神享受要求高,而工作耐受力低。这一特征让他们不再满足于依靠薪资解决生存问题,更多地渴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获取工作成长机会等。传统技能培训局限于传授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知识,缺乏针对性、个性化和务实性的培训内容,很难实现新时代农民工在就业心理上与现实“合拍”。比如,新时代农民工更多瞄准的是收入中等、相对轻松的岗位,餐饮服务员、建筑工人等岗位无人问津,供求比例严重失调。

三是培训促进就业功能体现不足。当前,有些培训机构为培训而培训,只图完成任务、抓收入,而不愿充实培训内容,导致农民工培训后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由于农民工培训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培训后就业落不到实处,降低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我们在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走访调研中发现,由于受公司规模、人员力量等因素影响,其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或出现力不从心、资源浪费等不匹配情况,影响了新时代农民工高质量转移就业。

二、对症下药,力求实效

根据调研结果,新时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尚未打通服务的“最后一米”,技能提升培训、企业用人招工、公共就业服务三方之间缺少合适的纽带。据此,该市结合本地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探索通过实施农村劳务经纪人制度,促进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打造“农村劳务经纪人+技能提升培训+人力资源行业+用工企业”的新时代农民工技能增富“漯河模式”,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帮扶,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新时代农民工技能增收、技能致富。

(一)建立农村劳务经纪人工作机制

漯河市在河南省率先出台了《漯河市农村劳务经纪人管理认定办法(试行)》,从信息发布、对接服务、政策宣讲、业务开展等方面明确了农村劳务经纪人主要职责,推动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该做法被《新华网》《中国劳动保障报》《河南日报》等权威平台报道推广。

(二)举办农村劳务经纪人培训班

漯河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村劳务经纪人培训班,邀请知名律师、行业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围绕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劳务经纪人综合素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展开授课。培训考核结束后,为通过结业考试的39名农村劳务经纪人,颁授证书。2024年以来,全市已完成培训持证农村劳务经纪人300余名,全年将实现劳务经纪人队伍规模达800人以上,覆盖全市70%以上行政村。

(三)坚持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联动”

漯河市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坚持把“产业、就业、创业”三篇文章一起做,依托千亿级食品主导产业,打造了以“漯河食品”为龙头的人力资源品牌培育体系。搭建“龙头企业+农村劳务经纪人+转移就业”直达式就业服务平台,指导双汇、卫龙等龙头企业与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直接开展市场化合作。

三、适应形势,创新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示范化,培育壮大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精准对接企业和农村劳动者培训需求,开展靶向培训。鼓励社会培训机构以群众培训需求为导向,变“配送式”为“点单式”,以精细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农村劳务经纪人这一切口,持续健全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全过程服务,丰富服务事项清单,规范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辛苦指数”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指数”“幸福指数”。

(一)坚持市场化方向,营造良性“小气候”

由政府部门牵头,认定、引导一批骨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经培训持证的农村劳务经纪人开展市场化合作。经双方协商同意,骨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农村劳务经纪人签订合作协议后,通过市场化经营,经纪人可发挥“人头熟、有威信”等个人优势,通过在本村及周边农村收集培训就业需求信息、发布企业招工岗位信息等精准服务,营造利就业、惠创业的“小气候”。

(二)坚持产业化发展,激发各方主体能动性

为调动劳务经纪人的工作积极性,支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给予农村劳务经纪人一定薪酬待遇。搭建农村劳务经纪人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拓宽了服务半径和业务范围,更有助于其为用人单位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农村劳动力在主动参与求职应聘的基础上,也可享受到“足不出户”的上门就业服务,且接收到的岗位信息绝大部分为县域内企业招聘岗位。

(三)坚持示范化创建,打造培就一体先行区

漯河市坚持劳动经纪人工作机制与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有机结合,坚持技能培训服务高质量就业创业,出台了《漯河市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根据培训后就业率不同,分级制订补贴标准,实现补贴资金与就业率精准挂钩。同时,强力推进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建设,通过农村劳务经纪人,全市建成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便民网点130家,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下一步,漯河市将做好农村劳务经纪人服务平台建设,动态建立全市“农村劳动经纪人人才库”,规范劳务经济活动,选树优秀劳务经纪人,打造一支高素质“就业红娘”专业队伍,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推动技能提升、转移就业工作,为群众筑起“致富路”。

作者:朱伟 潘登
单位:漯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推荐阅读:

《中国培训》2024年第四期要目来啦!

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


中国培训杂志
发布有关职业培训方面的政策方针、理念、方法,有关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