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机械行业、中石化、中铁建、广汽集团、杭州技师学院的经验做法

文摘   教育   2024-05-14 17:53   北京  
文章字数:17764字 阅读时长:45分钟

⬇️ 滚动了解更多 ⬇️



2024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计划从2024年到2026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动员和依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有关行业重点领域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军工建设和民生事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行业,是制造业的主体,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落实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是机械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深刻领悟高技能领军人才对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高技能领军人才是政治立场坚定、践行工匠精神、解决生产难题、推动创新创造、培养青年人才的骨干技能人才,是推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促进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技能领军人才是传承创造精湛技艺的领头雁

高技能领军人才具有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他们以“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神在行业中脱颖而出,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从超级起重机承重部件螺纹到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轴箱,从运载火箭发动机涡轮泵到C919起落架关键部件……中国制造走在世界领先行列的背后,是不断追求的高精度精细加工。高技能领军人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在钳工手工锉削零件中经历千锤百炼,在数字制造浩如烟海的代码中总结精密参数,才实现了中国制造的先进水平,擦亮了大国重器的金字招牌。加快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既是现实所需,也是行业长远发展之大计。

(二)高技能领军人才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高技能领军人才是推动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关键性人才,也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科技创新既需要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也需要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既需要科学家的匠心独运,也需要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精湛技艺。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形势,加快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已成为机械行业赢得竞争、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

(三)高技能领军人才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带动者

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我国正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竞赛冠军等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明星”效应,通过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途径,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示范带动、技艺传承作用,优化“师带徒”制度,对行业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领军人才的带动传承下,行业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活力持续释放,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梳理总结机械行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机械行业始终高度重视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以高质量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着力开展竞赛成果转化,推进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培养了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

(一)服务国家战略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机械行业立足服务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组织实施了多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的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了包括国家级一类、二类职业技能竞赛和机械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内的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近20年来,累计举办了20届次国家级一类赛、21届次国家级二类赛,涉及机械行业14个子行业、128个赛项,机械行业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设计如表1所示。

(二)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直接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

机械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得到各地、行业企业和院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每届赛事近30个省份组队参赛,各级选拔赛参赛选手累计超过50万人,决赛参赛选手超过2万人。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已累计为机械行业相关技术领域直接或间接培养300万余名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对推动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深刻影响,对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训、职业教育改革及社会就业导向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20年来,通过国家级一类、二类职业技能竞赛,共培养了820名全国技术能手(含取得申报资格),6 9名选手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含取得优先申报资格)。通过竞赛培养和选拔的企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智能装备开发、智能产线搭建、数字化车间改造、新技术场景应用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院校教师则将竞赛涉及的技术标准、技能要求、训练理念、职业素养和企业岗位要求等融入教学实践和专业建设中,成为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还有很多学生选手通过参加竞赛获得全方位训练和提升,锻炼了快速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和新工艺的能力,成长为助力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后备力量。

(三)积极开展竞赛成果转化反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

近年来,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机械行业以新竞赛为载体,立足服务急需紧缺的未来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总结竞赛经验,积极开展竞赛资源成果转化工作。一是围绕新赛项,开展新职业开发,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以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职业为例,牵头组织了新职业国家职业标准、国家培训包、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教程和题库的开发。二是围绕人才培养,申报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技工院校新专业,列入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助力新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职前培养。三是围绕竞赛内容,开发了新专业工学一体化数字资源,研发了竞赛技术平台,助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促进新技术在高技能人才中的普及推广。

三、积极探索机械行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的创新路径

高技能领军人才需要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历练非凡本领,其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机械行业将立足服务行业发展需求,发挥指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做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工作。

(一)筑牢建设基础,做好高技能领军人才分析和规划

面向汽车、机床、仪器仪表、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子行业,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供给需求的预测。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支撑机械工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面向“制造强国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培养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将技能高超、表现突出的青年技能人才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优异选手作为领军人才培养培育重点。

(二)铺设发展之路,优化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训和评价

一方面,加大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训力度。开展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提升行动,聚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重大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农机装备等“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面向行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建立行业特色研修培训体系。另一方面,推动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围绕机械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立足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实际,持续提出新职业开发和新工种设置建议,推进机械行业职业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行业企业按要求健全“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

(三)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使用和管理

搭建产业人才对接平台,鼓励企业特别是机械工业龙头企业和国有企业通过岗位聘用、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使用高技能领军人才。引导行业企业根据功能定位、工作任务等,优化细化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岗位配置,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鼓励用人单位实行“高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的创新作用。建立领军人才培育信息库,搭建高技能领军人才协作创新平台,支持行业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围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产业发展热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培养及队伍建设工作。

(四)架设成长阶梯,实现高技能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加速培养和选拔高技能领军人才。构建以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服务型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等四项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以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及中国机械联系统行业协(学)会举办的国家级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机械行业特色专项竞赛为补充的机械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推动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机械工业相关领域项目纳入世界技能大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开展竞赛获奖选手申报全国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和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工作,鼓励行业企业对竞赛获奖选手建立与岗位使用及薪酬待遇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

(五)营造行业氛围,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动作用

完善激励政策,营造“技高者奖”的行业氛围。探索选树机械行业技术能手,优先推荐参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表彰奖项。在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中设置工人创新类项目,鼓励高技能人才投身技术创新。充分利用行业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推广行业高技能领军人才成长经历和典型经验,不断强化“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导向,树立人才强业、产业报国的行业风气。

拥有人才、依靠人才,方能决胜未来、成就未来。随着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供给体系日益完善以及机械行业推动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措施的实施,机械行业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将进入“快车道”,相信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推动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作者:朱爱华、刘加勇
单位: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
⬇️ 滚动了解更多 ⬇️


近年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完善体系、畅通通道、提高待遇、锤炼本领、搭建平台,培养造就了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以下简称“领军人才”),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发展,为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提供高技能人才有力支撑。

一、完善体系,建立机制,让领军人才工作有保障

石油石化行业装置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生产作业连续性强,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特点,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多年来,中国石化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夯基础保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以领军人才为牵引,强化顶层设计,高技能队伍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一)坚持规划先行

集团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及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将技能人才摆在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同等重要的地位,持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技能人才“强基工程”、建强一线骨干人才方阵,形成了公司推进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积极落实《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在集团公司新培育500名领军人才,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名。

(二)突出制度保障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集团公司在2022年人才工作会上印发《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表彰激励等16个方面具体措施,并配套制定《高层级技能职位选聘与管理办法》《优秀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法》《技能人才创新成果评审奖励办法》《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业务竞赛工作管理规定》等13项制度文件,构建起具有石化特色的技能人才发展体系,有效支撑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三)推动资源共享

集团公司建立领军人才数据库,着力在重要生产装置开停工、现场疑难问题会诊、技能创新大讲堂等工作中交流使用和发挥作用,有效扩大高技能人才资源和绝招绝技共享效益。编制领军人才花名册,准确掌握人员信息,更好地联系和服务领军人才。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包括8名中华技能大奖、108名全国技术能手、8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名全国劳动模范、19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省部级技术能手等组成的领军人才队伍2500余人。

二、畅通通道,激发活力,让领军人才成长有空间

为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中国石化2011年开始实施并经13年运行,已构建形成“纵向畅通、横向贯通”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职位体系,引导、激励领军人员岗位成才效果明显。

(一)畅通纵向晋升的“高速路”

集团公司根据各类人才岗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差异性,构建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类人才成长通道职位体系,其中技能操作序列,由高到低共设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直属单位首席技师、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8个职位层级,技能等级作为职位聘任的必要条件。高层级职位在主营业务核心工种设置,技能人才随着能力水平业绩的提升,可纵向晋升发展。同时,加强领军人才目标任务管理和年度、周期考核,做到职责到位、待遇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目前聘任主任技师以上职位1728人。

(二)建设横向发展的“立交桥”

集团公司破除技能人才与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跨序列发展壁垒,明确三类人才横向职级对应关系,对基层级的职位经历互认,高层级职位互通,对管理水平高或技术能力过硬的领军人才,可竞聘至管理或专业技术职位。明确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或认定政策,高级技师等级可确定为中级职称,实现了技能人才职级、职称的“横向双通”。

(三)搭建跨级成长的“直通车”

集团公司落实国家“新八级工”制度,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优化认定机构布局,修订《中国石化工种目录》,启用新版国家职业标准和认定题库,常态化评审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将工匠精神、知识理论、技术技艺、业绩贡献等作为领军人才的评价要素,打破技能等级、职位层级、任职年限等要求,将领军人才破格晋升到集团公司技能大师。近3年来,有55名选手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金奖,被直接授予高级技师。截至2023年底,25万余名技能人员中,有首席技师91人、特级技师267人,技师以上技能人员占总数的11.2%。

三、锤炼本领,提升能力,让领军人才干事有绝招

以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持续完善知识结构为目标,深入开展高质量培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

(一)抓好培训体系建设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积极调动组织人事、群团、业务部门、培训机构等各方力量,总部抓领军人才的示范培训、直属企业抓重点培训、基层单位抓日常培训,形成技能人才培训“大格局”。创新技能人才培训方式,坚持仿真模拟、互联网+、现场教学相结合,建设9个示范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四建公司、中原油田建设工匠学院,全方位打造技能人才培训“新阵地”。建立中国石化网络学院,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

(二)抓好领军人才培养

集团公司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作专项,坚持高端引领,对标行业顶尖人才和大国工匠标准,举办“石化名匠”培训班,对聘任的集团公司技能大师,以3年为一个周期,制定专项培养计划,进行定向跟踪培养和滚动接续培养。组织技能研修、同业交流、名师带徒、赴境外培训等活动,提高领军人才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技能大师通过培训结缘、共享技术技能,江苏油田田明带领的连续油管团队驰援茂名石化,针对装置反应器结焦难题,用油田技术成功破解,创效上亿元,成为领军人才跨专业跨板块合作的典范。

(三)抓好重点队伍建设

集团公司抓高端,每年举办竞赛金奖选手培训班,将获奖选手作为领军人才苗子跟踪培养,支持其成长成才。抓中坚,实施班组长培育项目,编制班组长培训大纲,开展以团队管理、技术技艺、工匠精神等为重点的轮训,每3年轮训一遍。抓基础,以中初级工为主,开展员工星级评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先后组织编写300多个工种的认定题库,推行智能化考试,每年7万余人次参加认定。

四、搭建平台,展现实力,让领军人才发展有舞台

从入职毕业生开始,渐进实施职业技能晋级计划、高技能人才拓展计划、领军人才精进计划,搭建成长平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支持他们发挥作用。

(一)广泛开展技能竞赛

集团公司完善以国家级竞赛为引领、集团公司级竞赛为龙头、直属单位级竞赛为主体的竞赛体系。将竞赛与生产经营实际紧密结合,突出主业,推动竞赛由“精英赛”向“全员赛”转型,不断提高竞赛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并推广集中开放、赛展结合的模式。累计举办155个专业(工种)的集团公司级竞赛活动,承办18项国家级竞赛。现有的91名集团公司技能大师中,有61人因竞赛实现快速成长。沧州炼化王卿获得金奖后,由劳务派遣制员工转为合同制员工,并逐步成长为集团公司技能大师。

(二)建设创新工作室

集团公司以领军人才为带头人建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或技师协会,组织创新工作室评定,召开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推进会,组织创新成果展览,开展技能创新、成果推广、技艺交流和培训带徒,展现创新实力。目前公司建有14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6个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石化名匠)创新工作室,240个省市级创新工作室,辐射带动1.8万人加盟,激发带动全员创新创效热情,30项优秀职工创新成果亮相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成果展。

(三)组织创新成果推广

集团公司每两年开展一次技能人才创新成果评审,并对100项成果给予重奖和推广应用,纳入集团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范围,推荐申报参评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等。2023年,集团公司举行技能人才创新成果发布仪式,10项一等奖完成人讲述创新故事,展示闪耀匠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代旭升退休后,组织67个创新工作室参加,收录430项创新成果的《跟着大师学创新》正式出版。

五、提高待遇,增强动力,让领军人才工作有干劲

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集团公司通过实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元化激励措施,不断增强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一)提高领军人才政治待遇

集团公司建立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将领军人才纳入直属企业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范围,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在各级“两代表一委员”的推选中,加大领军人才的推选力度,起运公司姜志光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四建公司张振连等5名领军人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燕山石化刘劲松担任公司兼职工会副主席,对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进一步增强。

(二)提高领军人才经济待遇

坚持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将薪酬待遇与职位层级挂钩,对主任技师及以上中高层级技能职位设置高技能津贴。集团公司技能大师津贴标准为每月4000元,总体薪酬水平与直属单位副总师相当,领军人才薪酬水平处于较高的市场分位。部分企业实行技能创新成果转化奖励机制,上海石化还将领军人才纳入股票期权激励范围。

(三)提高领军人才技术地位

集团公司让领军人才担任人才评价评委、技能培训名师、业务竞赛教练、操作规程主编,吸收领军人才担任创新课题组成员,支持参加国内外大型工业展会、对外援助等合作项目。江汉油田吴继农工作室参与编写的《车工国家题库技能实训指导手册》成为全国普通技校专用教材。焊接技能大师汪宏辉在非洲,通过“焊花绽放乌干达”项目,2023年为当地培训50名优秀焊工。

(四)加大领军人才表彰奖励

集团公司设立石化名匠和中国石化技术能手奖项,每两年表彰一次,同步表彰集团公司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并给予配套支持政策。对当选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石化名匠、中国石化技术能手,除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10万元、2万元外,还给予激励性年金等中长期奖励。开展向领军人才学习活动,宣传先进事迹,以领军人才命名操作法、技术工具、创新成果等。

(五)完善领军人才留才机制

集团公司与领军人才签订聘期任务书,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约定服务期、订立竞业限制协议。对实际工作中亟须、已办理退休手续的领军人才进行返聘。分析技能大师罗莉退休后,在重庆川维化工公司返聘两年,提升了单位的分析检验技术水平,返聘薪酬参照在职时的一定比例发放。仪表技能大师侯振林退休3年来,响应集团公司总部召唤,参加多个项目的开工建设,在海南炼化解决了四项技术难题并获评优秀开工专家。

作者:丁新兴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滚动了解更多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是我国铁路建设的骨干企业,为我国铁路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坚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注重培养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先后4名一线工人获得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3名员工荣获中华技能大奖、45名员工荣获全国技术能手、32名员工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及200余名中国铁建技术能手。全系统现有首席技师1名、特级技师15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三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并有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形成了以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为重点,梯次带动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

多年来,中国铁建党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重视加强技能人才工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术工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深刻认识到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需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整体推进。党委多次专题研究,明确思路,将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的四支人才队伍之一,与企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纳入企业人才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做到同培养、同选拔、同考核、同使用。并确定以关键岗位、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优秀创新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大对高技能领军人才和铁建工匠人才的培养,推进企业技能人才队伍规划目标的实现,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规模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提升与改善。

二、建立系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2007年中国铁建就建立起“中国铁建技术能手”制度,每年对具有高级技师资格且有突出业绩的十名优秀技能人员授予“中国铁建技术能手”荣誉进行表彰,同时对参加行业或省部级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一并表彰。对于技能人才成长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2018年以来,又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部署要求,建立由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职业技能人才体系。对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创新能力、高超技能水平、丰富实践经验、突出工作业绩,在中国铁建系统、行业中得到广泛认可的高技能人才,授予“首席技师”。2022年又对首席技师制度进行了完善。同时建立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定期考核机制。对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获得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实施评聘分离,赋予阶段性目标、权利和义务,考核通过可以续聘并晋升等级。从2020年开始,探索实施工程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这些培养选拔制度的建立,为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三、将技能竞赛作为培养选拔的重要途径

建立了以工程公司技能比武为基础、集团公司技能竞赛为主体、中央企业集团级技能大赛为示范引领、具有中国铁建特色的技能竞赛体系,推动全系统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为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近五年来,集团和各工程公司,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抓住核心、关键岗位职业和无人机驾驶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新职业,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举办了6次国家级二类职业技能竞赛,所属集团公司每年举办20余项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技能技术人员学技术、练本领、广交流,也锻炼和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竞赛,选拔表彰了一大批有领军人才发展潜力的优秀选手。同时,中国铁建注重创新竞赛形式、提高竞赛质量、推广竞赛成果,增强技能竞赛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坚持竞赛活动与提升技能人才整体素质相结合,与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相结合,与企业创新创效相结合,产生了广泛积极的效果。

四、发挥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技能领军人才作用

中国铁建要求强化导师带徒传艺制度,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自己要继续努力提高技能水平,也要传承技艺。将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传承技艺的徒弟固化,第一阶段目标高技能人才自身占90%、徒弟占10%,第二阶段目标高技能人才自身占50%、徒弟占50%,突出传承,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集团公司及以上等级职业技能竞赛的技术工作全部交由中国铁建首席技师、特级技师或集团公司首席技师承办,既检验高技能人才的水平,又能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科技攻关方面的作用。近年来,由高技能领军人才带领的团队,取得了国家级发明专利30余项、国家级实用型专利近300项以及大批省部级优秀工法等,解决了企业生产遇到的难题,为企业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詹天佑奖、鲁班奖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落实高技能人才待遇

技能人才需要归属感、成就感,就是给予优秀技能人才的一定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集团公司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技能人才薪酬方面的规定,收入向一线技能人才倾斜,加大薪酬分配中的技能元素。兑现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对高技能领军人才给予较高的待遇,被评为中国铁建特级技师待遇比照三级单位正职非领导职务管理,首席技师待遇比照二级单位二级咨询管理,部分人员还给予了实质性职务。同时对获得中国铁建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的高技能人才在系统内广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支持二级公司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或创新工作室,引导他们传承技艺,让更多的技能员工参与和受益。此项制度既畅通了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提高了人才待遇和地位,也提高了职工练技能、比高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更留住了高技能人才。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下一步,中国铁建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加强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育工作,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和服务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待遇水平。同时在企业内部厚植工匠文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宣扬优秀技能人才先进事迹、价值贡献,锻造具有中国铁建特色的工匠精神,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风尚,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励更多职工走技能成才的发展道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建设最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苗振林
单位: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 滚动了解更多 ⬇️
2023年2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开展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郑志明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这既是广西汽车集团技能强企的硕果之一,也是无数个心中怀有梦想、脚下充满力量在发展中不断实现个人价值更上一层楼的产业工人的缩影。

一直以来,广西汽车集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聚焦汽车“新四化”对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现实需要,以“造人、造车、造企业”的企业宗旨为导向,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等方面下足功夫,2020年7月,被列入广西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2022年12月,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定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突出贡献单位”。作为“机械行业先进制造领域产教融合骨干企业”,广西汽车集团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大国工匠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技能专家5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广西工匠4人,广西技术能手22人(其中,5人是全国技术能手)。公司中高技能人才1500多人,占比超40%。

一、抓牢一条主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线,积极发挥党委“领路人”的作用

近年来,广西汽车集团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治引领。成立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人才工作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每年召开党委会研究人才工作,并把人才工作落实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为开展新时代产业工人工作提供政治保障。二是思想引领。坚持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新时代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推进政治理论宣讲进工厂、进车间,进班组,开展党的二十大、党的十九大历届精神宣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大国工匠”主题宣讲等学习交流活动,引导职工树牢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理念,立足岗位,当好主角、推动工作。三是先锋引领。坚持实施“先锋引领”工程,树典型、立标杆,开展“五菱工匠”评选及“五菱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把新时代产业工人培养纳入党建品牌建设体系,如以郑志明的榜样力量为引领的特色党建品牌“志明先锋”深入实施“匠心铸魂”“匠行育人”“匠技提升”“匠艺强企”四大“工匠先锋”工程,每年推动装备设备改造营收近5000万元,有效发挥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先锋带一支队伍”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推进两个融合:坚持科教振兴和科技振兴相融合,打造五菱工匠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广西汽车集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力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依托深耕多年的产品开发和汽车制造经验、较好的高技能人才优势,广西汽车集团坚持科教振兴和科技振兴相融合,打造五菱工匠人才培养体系,传承五菱工匠优秀基因。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构建“金字塔”技能人才梯队。充分利用集团拥有3名国家级、3名自治区级技能大师的优势,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和专家带团队、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培养了一批素质优良、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其中包括“90”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多位广西技术能手。近三年,汽车集团技能选手共获国家级奖项8人次,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改造方面年均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二是孵化培育,促进技能迭代升级。统筹集聚优质技能培训资源,品牌化打造“钳工”“铣工”“涂装”等传统优势工种培训精品,紧跟产业发展加快“工业机器人运维”“新能源电控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新职业工种建设。汽车集团自动化率迅速提高至70%以上,零部件产品乘用化率突破70%。三是产教融合,形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创新实践学徒制培养机制和探索产业学院建设新机制,共同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产教融合和终身学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支撑。

三、实施三项机制: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激发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创效

广西汽车集团突破传统引才用才体制机制束缚,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实行技能专家评聘制度,提高产业工人的“获得感”。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技能专家评聘制度。设立首席技能专家岗位,实行技能专家评聘制度,贯通“双师型”人才发展通道。建立健全技能等级晋升激励机制,通过荣誉、奖金、岗位津贴等方式激励技能人才成长。二是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的“荣誉感”。完善各类人才纵向发展又灵活互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做好技能人才分级评价工作,健全以能力素质、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企业“特聘专家”“五菱工匠”等人才评聘和评选工作,有效提高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三是大力推进人才关怀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的“归属感”。持续20多年发挥“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作用,打造家文化关怀模式,联合党工团力量,通过公司领导联系专家、“家访”、“五菱技师协会”等多种方式,与一线工人面对面、心贴心地沟通,切实做到知员工情、解员工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凝心聚力促发展。五菱技师协会成立5年来,带动广大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攻坚克难、创新创造,积极投身到企业转型升级主战场。自治区级技能大师陈显鑫承担公司新能源整车、智能驾驶等新产品试制工作,有近两百项试制方案应用到产品研发。广西技术能手游新亮、李琪等一大批设备高技能人才突破了PLC、伺服控制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等一系列难题,积极建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

四、夯实“聚引育用”四大举措,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围绕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难题,广西汽车集团通过平台聚才、柔性引才、政产学研育才、科学用才四大举措,着力建强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特别鼓励支持高素质技能人才参与科技创新、技术攻坚,建成由科技拔尖人才领衔、高技能人才参与的技术攻关团队,让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创新发展中贡献技能才干。

“钳工大王”郑志明在自动化装备每年负责项目数十项,为企业直接创造数千万经济效益,所承担的微型汽车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研发项目,填补了国内自动化后桥壳焊接生产线空白;“铣工大王”丘柳滨攻克大量的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完成了60余项技术革新,解决了150余项技术难题,获得3项国家专利,累计为公司创造了2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车身美容师”王业嵩在小批量、多品种的专用汽车涂装生产领域开展700余项产能提升等攻关工作,商用车、改装车、非道路车等上百款车型有效通过产线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万元;整车试制领域领军人物陈显鑫主持试制的样车多达20多个型号近1900多台。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项,区级、市级科技成果6项、发表论文4篇。挑大梁、担主角,广西汽车集团尊重创新,积极“架桥搭梯”让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在赛马机制和挂帅揭榜重大科技项目等锤炼中施展技能、精益求精,助力公司不断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新突破。

下一步,广西汽车集团将进一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作者:郑志明
单位: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滚动了解更多 ⬇️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报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上述重要讲话,把大国工匠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充分肯定,也为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技能强国”与“产业强国”深度融合,新时代技工教育进入了“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新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既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更需要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是技能人才队伍中的宝贵财富,他们以其卓越的技术能力、广泛的影响力和积极的示范作用,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杭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示范校、浙江省中职名校,浙江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单位。学院创办于1952年,2001年成为浙江省首批技师学院,现校园占地面积535亩,建筑面积16.65万平方米,在校生5590人。以汽车、飞机、轨道、机电和商务五大类专业群为特色,开设40余个专业。70多年来,学院在历史沧桑巨变中砥砺前行,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奋进担当,始终致力于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累计培养世界技能大赛冠军2名,全国技术能手24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10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名,浙江省技术能手13名,浙江省“万人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省级专业(学科)带头人等67人次,省特级技师2名,杭州市D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3人,以高技能领军人才为引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工学一体为基础,支撑高技能领军人才

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围绕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师资队伍“五个一体化”,全方位构建支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生态。

(一)建课程标准,为技能人才培养树标杆

学院参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及院校评价标准的研发和试点试评工作,牵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等3个专业、参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6个专业的国家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以标准规范强化工学一体化教学基础。

(二)做精品教学资源,为技能人才培养做支撑

学院建立了“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和推荐路径,建成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中心,开发完成《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检修》等10门精品课程,搭建伊莱特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学习平台,共建精品在线资源模块1000多个,为实训教学、社会培训等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讲校本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搭桥梁

学院以国家级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所在地产业发展、办学特色、学生基础及实训设备,进行教学化处理,积极推进汽车维修等9个专业课程标准校本转化,并对相应的学习任务目标、内容、学习情境等进行二次设计,对课程思政要素进行结构化提炼,搭建了从普适性国际标准向特色化校本标准转化应用的立交桥。

(四)建师资培养基地,为技能人才培养做保障

学院获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机械、商贸三大类工学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配合各专业课程标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参照企业实际工作场景,新建和完善航空服务、轨道交通、磁性材料检测等23个一体化工作站,为一体化课程根据校本标准顺利开设做好保障。

(五)育一体化教师,为技能人才培养提质量

学院制定出台了校本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和认定方案,打造以国家一体化骨干师资为标杆,一、二、三级工学一体化师资为主力,全体专业教师为基础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共产生了国家级一体化骨干教师2名、一级教师4名、二、三级教师2 2名,校本认定教师1 6 6名,极大地提高了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通过深层次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高标准、高质量培养技能人才,为高技能领军人才未来发展做好基础支撑。

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

学院通过“四模式五定六共同”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基于“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产教融合实现创新性突破,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成效显著。

(一)打造“政行企校”多元协同的产业学院

创建产业学院新模式,由政府、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学校四方共建共管。学校提供人才需求调研、开设新专业、学生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创新与项目开发;企业参与新专业调研、培养方案编制,提供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实习就业岗位;行业协会提供行业人才需求、协调行业内代表企业、提供行业标准与规范;政府部门负责协调督促、综合保障。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产业学院对接产业园区、课程体系改革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产业学院,使高技能领军人才紧跟行业产业发展方向,掌握最新技术技能。

(二)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企业学院

聚焦技能人才培养,以“模拟工单课堂、企业工单实战、创新创业孵化”为依托,通过“产业生产与教学过程、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相融合,不断强化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相关应用技能标准,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课一致”的核心课程,打造专业教学实训平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培育技师研修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依托教学实训平台、开发核心课程、培育创新能力,形成“平台+需求+创新”课程体系,深度构建企业学院,实现“实训、实战、实体”三阶递进技能人才培养,培养符合新时代企业要求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三)创建集“产学研训”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全面对接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的情景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打造智慧化管理体系,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社会化运营的功能,推广应用现代工作岗位培训的教学方法,以真实企业环境和施工任务,零差异建设完全真实的教学场地,充分调动学生的职业代入感和学习体验性,促进教学过程紧贴工作过程,实现学校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岗位匹配、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任务衔接、学校评价与企业标准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的工作情景意识,助力解决实际生产难题。

近年来,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紧紧锚定数字经济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对接当地特色产业,建成磁性材料、医疗器械、数字商务等5个产业学院,以及奥迪、特威、亚龙等33个企业学院,与海康威视、三六零、中通快运、中航空港、智见集团、杭州市公交集团等企业签订订单班培养,与宝马、捷豹路虎、一汽奥迪、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北京现代、巴斯夫等企业达成品牌定向培养。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功能,既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用工荒、技能人才上岗上手慢等问题,也通过多种多样的真实工作实践场景,锻炼高技能领军人才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学院每年订单培养学生达600余人,培养高级工及以上层次技能人才占比达93%,毕业生就业率、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9%以上,多名毕业生荣获“杭州市技术能手”“浙江青年工匠”等荣誉,持续助力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

三、以技能竞赛为引领,打造高技能领军人才

学院是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多个赛项的中国集训基地和浙江世赛研究中心,通过构建并持续深化统一的竞赛管理组织和竞赛选拔体系,依托基地平台培养选拔优秀竞赛选手,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竞赛引领,以赛促教。

(一)精心精细培育选手

学院形成了以世赛为引领,以全国技能大赛和省、市、行业各级各类大赛为主体,以学院技能运动会为基础的技能竞赛运行体系,充分做好竞赛组织和备赛工作。通过成立世赛班,建立与竞赛项目有关的社团、兴趣小组等,培育数量众多的兴趣选手,同时设置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层级分明的选拔机制,形成金字塔形的竞争体系,多层面全方位考核选拔培养优秀选手,量身定制训练方案,从体能训练、心理辅导、专项技能等方面着手提升选手的专业水准,确保训练成效。

(二)科学高效组织训练

学院充分发挥多元合作平台优势,为教练、选手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机会。多次选派选手下企业实训,参加区域性行业比赛,邀请企业专家到基地进行指导。同时,学院逐步提升技能竞赛训练计划及评价体系制定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竞赛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对竞赛基础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剖析训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有效组织管理技能竞赛项目,为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三)全力打造金牌团队

组建技能竞赛核心工作团队,由学院教师作为教练组、技术组成员,与行业企业及其他单位的优秀专家、教练精诚合作,按照世赛标准高标准开展训练。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全员动员,集中优势资源保障竞赛备赛良好运行条件。

(四)全面推动成果转化

学院对接大赛标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拓展大赛成果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形成涵盖了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三个层级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体系。将复杂的竞赛题目进行教学化处理,形成典型的专业教学任务,并制作形成可视化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把大赛的训练模式转化为普适性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法,培养更多高技能领军人才。

通过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学院培养了以杨金龙、蒋应成世赛“双子星”为代表的众多高技能领军人才。2023年,学院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奖师生共计172人次,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或金牌28人次,13人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以赛促教打造高技能领军人才成效明显。

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坚持“四精”管理理念,聚焦“五大校园”建设,紧紧围绕“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交通职业院校的目标,奋楫扬帆,勇立潮头,聚力新时代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新征程中,提供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

作者:邵伟军、俞锐康
单位:杭州技师学院



 推荐阅读:

推动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


中国培训杂志
发布有关职业培训方面的政策方针、理念、方法,有关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