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技工院校作用,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

学术   教育   2024-08-15 19:26   北京  
文章字数:11664字 阅读时长:30分钟

⬇️ 滚动了解更多 ⬇️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的大事,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体量庞大、增量巨大,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多年来,青岛市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做好学制教育的同时,以大学生技师班的形式,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开展技能培训,走出了一条助力大学毕业生提升技能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实践之路。

一、开设背景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工相对减少,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一所由政府创办并直属管理的技工院校,学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政府排忧解难,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到企业对一线技能型大学生有较大的需求。大学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但技能操作是短板,为助力大学生顺利就业,学院在2009年春季开设了全国首个大学生技师班,面向全国专科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招生。当年就招收了电气自动化、物流管理两个专业48名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目前,学院大学生技师班已开办15届,招生超过400人,本科毕业生约占到三分之一,其中不乏“985”“211”高校以及国外院校毕业生。

二、主要做法

高校毕业生学习基础好,但没有充分认识技术工人高薪紧俏的现实,实际上是对通过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没有充分信心。学院因材施教,依托就业优势,创新课程体系,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就业观念改变,探索出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

(一)加强宣传,在转变就业观念上下功夫

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大学生对学技能兴趣不大,更难以放下身段到技工院校进行技能提升,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要“体面”的低工资,也不愿意在“蓝领技术”领域有所发展。为此,学院组织人员走进高校和人才交流会,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有针对性开展招生宣传,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宣传就业合作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宣传教学方法,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

(二)量体裁衣,精准滴灌培育技能人才

1.精设专业,围绕就业定专业。学院紧跟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变化,对大学生技师班的专业进行重点筛选,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提升招生和教学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先后开设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3D打印、工业机器人、现代物流、焊接加工技术等专业,并与国企、名企达成定向培养意向,实现了入校即入企、招生即招工,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2.精细化管理,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技师班的学生理论素养较为扎实,学习能力较为突出。根据这一学情特点,学院实施小班化管理,每班建制25~30人,制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用工季节需要以及学生意愿等因素,采取了“1+1”和“1.5+0.5”两套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第一学年或前三学期完成工学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第二学年或第四学期进入企业带薪实习,校企双导师授课,帮助学生更快适应企业环境。

3.配备双导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校企协同育人,筛选区域优质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大学生技师班教育教学,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评培养质量。学院导师均为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技术能手、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主要围绕专业技能的学习特点以及发展方向等进行教学指导。企业导师来自合作企业的专家、行业技术能手等,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双导师制持续推动课堂教学内容、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企业标准等进一步融通,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三)工学一体,探索复合型技能人才教学模式

1.构建“1+N”融合课程体系。学院深入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特锐德等企业,了解用人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大学生技师班学制短,能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有限,但学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对实操课比较感兴趣等特点,综合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融通不同工种、工艺、岗位标准要求,跨专业、跨行业重塑和优化了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了“1+N”融合课程体系,即1门核心课程+N门方向课程。比如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中“自动化设备电气线路安装与调试”,融合了“电动机线路安装与维修”“电机与变压器”“常用机床线路安装与维修”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计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打破传统课堂“理实分离”现象,将企业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创设接近真实工作的情境,实现案例式和工作过程的学习。教学中,教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将课程设计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成立项目小组,教师带领学生设计课题,熟悉技术工艺,一起完成课题作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全部课程考核后,获得相应专业的预备技师毕业证和相应工种的技师层次技能等级证书。比如大学生技师班招生人数最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运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嫁接“课堂教学职业化”的管理机制,打造“课岗赛证一体化”的评价方法,共享“自主学习数字化”的课下资源,培育“课程思政化”的职业素养,促进了大学生向专业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发展。

3.配足1︰1学习工作站。大学生技师班学生的学习在一体化学习工作站进行,学院通过校企共建引入企业设备,按照企业车间布局1︰1复刻学习工作站,再现企业真实生产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生产环境氛围,实现教学与实际生产现场“零距离”。比如现代物流专业智慧仓储一体化学习工作站采用企业级设备,通过AGV仓储机器人,wms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和wcs仓储控制系统,可实现智慧仓储作业中的补货作业、货到人拣货等作业环节,配合仓储VR系统,可实现企业真实业务场景与作业过程的深度融合,无缝对接企业对现代物流专业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

(四)三位一体,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学院坚持“优企、优岗、优薪、优发展”原则,通过“三位一体”的服务举措,保障大学生技师班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面对面”倾听毕业生意见。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名优企业,在校园招聘会和招聘人才市场进行宣传,梳理毕业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求职意向,形成“面对面谈—意见收集—跟踪落实”工作闭环,帮助毕业生筛选优质企业,定制最优岗位。2.“心贴心”疏解毕业生就业困惑。主动向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分析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现场介绍创业感悟和成功经验,激发毕业生创业意识。邀请资深职业指导师对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提供职业能力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导航、就业训练营等多类型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
3.“实打实”推送优质岗位。发掘储备优质企业,建立并完善了《青岛市技师学院校企合作企业遴选办法》等制度;整合校企合作资源库,现有合作企业401家,其中,产业链头部企业、国企、名企、大企达到了100余家,为毕业生就业时的“优企”“优岗”做好储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线下组织开展专场招聘会,线上集中开展双选会,为学生选择心仪的岗位提供了精准对接;加强订单班开发,成立产业学院,先后与奇瑞集团、蓝海集团等优质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为大学生技师班真正实现“入校即入企,入企好待遇”打通了道路,提供了保障。

三、主要成效

高校毕业生就读技工院校进行技能深造,符合畅通成才通道、构建技能人才终身培养体系的需求,契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也是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的内在要求。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大学生技师班成为破解供求错位难题的一个突破口,对于引领技能成才舆论导向,树立技工教育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供需双赢

大学生技师班的毕业生经过两年的技能强化学习,可获得相应专业的预备技师毕业证,并能够考取相应工种的技师层次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兼具理论和技能优势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历+技能”的完美融合。与普通的高校毕业生相比,大学生技师班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更扎实、操作技能更熟练、职业素养更优秀,发展潜力更大,更受企业欢迎。学院大学生技师班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央企、国企和产业链头部企业,薪酬普遍高于同期应届生平均水平,并很快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企业招聘到“学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供需双赢。

(二)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助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

经过十几年的运作,大学生技师班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与学院其他学生相比,两年制学制、小班化管理和量体裁衣式教学模式使高技能人才培养更便捷、更精准,起到了高端引领,局部撬动整体的作用,促进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一是促进了校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保持了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二是促进了教学改革,突出工学一体化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实现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的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三是更加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未来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延伸学习,考取多技能证书,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促进就业观念的积极变化

学院开设大学生技师班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开办至今,《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20余家国家和地方新闻媒体给予了持续宣传,并成为网络关注的热点。2024年6月14日,《三联生活周刊》报道了学院大学生技师班后,“新浪热点”发起的“985毕业生反向升学读技校”词条冲上热搜榜第5位,包括《半月谈》《凤凰周刊》等粉丝量2000万左右的23家蓝V微博认证官媒账号转载发布了此热搜词条,热搜在榜2小时53分钟,阅读量4108.2万,互动量2.2万人次,半数以上的网友对到技校学习持正面积极态度。该热搜所引发的正面舆情,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校正其求稳、求大、求高的择业心态,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技工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弘扬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更多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劳动者。学院在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职业观与就业观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协同发力,学院也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教育服务全民的宽度,积极为实现“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贡献“青技力量”。

(执笔人:张旭英、王文瑶、梁珍)

⬇️ 滚动了解更多 ⬇️


近年来,由于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形成了叠加效应,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个层面都在想方设法推动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盐城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寻求多方合作,针对性开展面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与高校合作,放大实训资源效能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技工院校更加重视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技能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多年来,学院不断加大实训设备设施的投入,教学设备资产原值已超过3亿元,其先进性和现代化水平处于全国同行领先水平。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优质实训资源的优势,为大学生参加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提供有效服务。

(一)向高校开放实训中心资源

学院作为盐城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高标准建立了9个公共实训中心,建成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第三方技能评价机构,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等级鉴定服务,在校内可对10个专业(工种)高级技师、26个专业(工种)技师、28个专业(工种)高级工、30个专业(工种)中级工开展技能评价。2023年,学院主校区迁至海洋路高职园区后,面向园区内3所高职院校开放实训基地资源,满足了园区内外大学生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见习的基本需要,有效弥补了园区公共实训教学资源缺口,对提升园区内外大学生技能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承担高校的实训教学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许多普通本科院校不具备开展企业生产一线所需技术技能训练的软硬件,有些专业无法直接提供技术技能的实践教学,影响了大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此,学院主动对接地方本科院校,充分发挥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弥补高校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2016年以来,学院的汽车工程学院充分利用专业学科的教育资源、实验实训设施、实习基地等优势,协助盐城师范学院实施金工实习课程教学。金工实习是一门工科类院校相关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必修课程,以钳工实习为主。在为期两周的实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生产过程,学习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实践知识,获得金属冷热加工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将来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奠定实践基础。学生要在实训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并撰写实习报告。通过与技工院校的合作,弥补了高校在实习设施设备和指导教师方面的不足,与高校日常理论教学形成了有机衔接和优势互补,增强了学习效果,提升了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2015年以来,学院与合作高校形成了相关专业教学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衔接,先后有5196名大学生接受了技能培训和操作实践。

二、与共青团组织合作,开展大学生技能培训

2007年4月,学院与共青团中央所属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中国青年创业学院、共青团盐城市委合作,成立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国青年创业学院江苏分院。几年来,依托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工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组织实施五大工程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技能不足、动手能力弱。为此,学院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面向社会组织高校毕业生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更好更快就业。

一是实施“学历+技能”工程,充分发挥学院的资源优势,联合相关高职院校在应届大专、本科毕业生中培养技师人才,成建制地培养培训了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是实施“学历+创业”教育工程,充分发挥中国青年创业学院创业指导体系优势,在华东地区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培养大批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

三是实施“技能+境外劳务”储备工程,依托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和国家相关劳务输出部门的平台和渠道,面向国际劳务市场培养输送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四是实施“境外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适应技能人才国际化培训需求,承担东南亚等地外籍青年技能培训任务。五是实施“西部互动扶贫”教育工程,组织输送东北老工业基地青年大学生培养技师人才,选拔东部地区优秀技能人才支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组织培养西部农村青年技能人才输送到东部发达地区就业。

在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公共平台有效发挥了联系社会、帮助大学生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技能培训200多人,98%以上通过技能评价取得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拓宽了就业门路;与高校一起开展SYB创业培训,累计培训1000人次以上,增强了大学生适应市场的创业本领;先后有15名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经学院技能专项集训后,在他们的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二)开办大学生技能培训班

针对在校大学生和已经毕业大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两种不同方式的培训。

一是面向毕业大学生开设技能培训学制班。通过为期5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模块和创业模块的培训,使大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创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成为智能、技能、创业三位一体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迅速实现更高层次就业的目标。2007年,大学生技能培训班首期招收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2个专业,主要招收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当时仅盐城工学院就有20多个本科生参加技能培训班,报名人数超出预期。这些大学生培训合格后,均由中国青年创业学院及江苏分院负责推荐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较大规模企业集团从事生产经营、技术革新、科技研发以及相关管理岗位工作。

二是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技能培训暑期班。由于在校大学生日常学习任务较重,无法集中开展技能培训,学院就利用暑期开设短训班。这样办班可以有效扩大受训大学生范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大学生报名人数较少时可以与专业相同的其他人员合并教学。学院根据技能评价的时限要求,对满足学习时限,具备技能评价条件的大学生及时组织技能水平评价,不仅保证受训大学生能提升专业操作技能,同时能够获取相应的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以在就业市场获得企业的认可。

(三)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宣传

学院依托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国青年创业学院江苏分院平台,广泛开展大学生技能培训的宣传,鼓励和动员大学生学习技能。

一是学院负责人深入盐城本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宣讲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市场竞争力、技工院校技能培训的比较优势等,鼓励本地大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学习一技之长。

二是组织宣传小分队分赴徐州、扬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等地相关工科类院校开展宣传,讲解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现场解答有意向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疑问。

三是针对特定对象做好宣传,并制定个性化技能提升方案。如,一名省外的外语专业本科生,由于一时没有合适的就业渠道,慕名联系学院,要求来校就读技师班。学院让他插班学习,并安排教师为其“开小灶”培训,使他完成必要的学分后,通过考核鉴定获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学历加技能形成的就业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正在着手调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加大对大学生技能培训工作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大学生更好更快实现就业。

三、与用人单位合作,做好技能提升培训

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与许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近年来,学院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开展新招用人员岗前培训和在岗职工的技能提高培训,为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提高企业职工技能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广泛开展用人单位的培训合作

学院充分利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等优势,与各地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帮助相关企业定期开展新进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在职职工技能拓展提升培训。一是与青海省6个地区的省级教育职能部门合作,集中开展职业院校师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二是在国家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下,面向20多个省份开展技工院校在职师资专业技能提升研修活动;三是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及其下属11家造币企业全方位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四是与南京十四所、太原钢铁公司等建立长期技能人才培训合作关系。

(二)不断深化与造币企业的培训合作

从2005年起,学院就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承担这家央企一线员工的岗前培训,使新进大学生能够在短期内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提高岗位的适应能力。公司规定,新进员工须经学院培训并考核鉴定合格才能正式上岗。学院先后20次承担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及其所属上海印钞有限公司、南京造币厂、昆山钞票纸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200多名新进员工的培训和考核任务,企业、受训员工和学院三方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2013年,上海印钞有限公司除了委托学院对新招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还把当年新招录的工程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6名机电专业的优秀大学生送来学院进行技能提升培训。经过为期2个月的学习和实践培训,6名学员均通过了校企双方共同组织的考核,取得维修电工与维修钳工职业资格鉴定合格证书。

在此基础上,学院还承担了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在职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先后有1000多人次通过技能提升培训及其考核,取得相关专业的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成为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骨干。截至目前,校企双方的新进员工培训、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职业技能大赛方面的合作长达21年,此间从未中断。

(三)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培训

多年来,学院充分利用暑期教学空档期,开展全国全省技工院校师资技能提升培训,先后组织培训12期500多人次。接收青海、山东、新疆、安徽等地职能部门委托,开展职业院校师资研修培训460人。其中,在青海省教育厅的统一组织下,青海省内19所职业学校176名教师集中来到盐城,接受为期40天的职业技能培训,涉及工种包括数控车工、加工中心、电焊工、化学检验工、汽车维修工、机械加工、无线电调试、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等,经考核鉴定合格后取得了相应的中、高级技术等级证书,推动了青海全省职业学校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

此外,学院还接收新疆伊犁技师培训学院、新疆阿图什市技工学校、西藏技师学院新任教师包括专业技能在内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培训,有力促进了受援学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今后,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与高校、规模企业的合作力度,开展订单式培养,探索建立大学生技师班,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经过1~2年的学制教育,针对性地系统提升大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满足相关企业人才岗位标准,定向输送到相关企业。同时,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直接指导帮助下,深入摸排未就业大学生信息,跟进加大宣传力度,在相关激励政策的支持下为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及时提供技能培训救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就业。

(执笔人:李立新)



⬇️ 滚动了解更多 ⬇️



甘肃省煤炭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发挥自身行业优势,把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育人标准贯穿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开办大学生班,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

一、开办大学生班,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可通过到技工院校学习企业急需实用技术,从知识型理论型人才转型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从竞争激烈的传统大学生就业市场跳转到广阔的企业技术人才就业市场,就业的宽度广度大大增加。

(一)开办大学生学习班,强化技能培养

2023年,学校同甘肃靖煤能源公司签署订单培养合作协议,招收大学毕业待业青年400余人,统一注册为非全日制高级技工学籍,采用“1+1”培养模式,即:1年在校系统强化培训专业技能,取得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岗持续深造。这项举措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快速完成知识结构转型、工作技能提升。同时,强化实训技能培训,集中开展高强度集训,缩短在校时间,促进快速转型上岗就业。

(二)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根植“三种精神”

从知识型人才定位转变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定位,需要对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重塑。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塑造,充分发挥学校“长征精神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延安精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九谷杂粮农耕文化教育基地”“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基地”“职业素养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五个实践教育基地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在树牢理想信念的同时,强化劳动精神培养。同时,学校还邀请全国劳模、人大代表、工匠大师走进校园,开展事迹宣讲、专题讲座,通过榜样引领,让学生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有了切身体会和思想认知,根植“三种精神”的思想认同,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

(三)创新大学生学习模式,强化专项技能

学校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训课程改革,推行“精一会二懂三”育人机制,要求学生到毕业掌握一门主修专业技术,学会两项操作技能,懂得三种实用技术,培养一专多能、应用性广的综合技术人才,拓展了毕业生就业范围。

二、实施五育并举,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搭建大学生培养平台,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

(一)“两操两读”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早操整齐有序、课间操动作标准统一,晨读晚读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把传统文化经典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青年人的寄语以及法治案例讲解纳入学生早操前和两读过程中,展现学生“精、气、神”,养成守时、守纪良好习惯,为企业岗位就业奠定基本素养养成。

(二)“劳动实践”磨炼学生意志品质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任务、有检验的劳动教育实践,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每年评选出一批“最美劳动者”给予表彰奖励,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根植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三)“五育小组”扩展学生艺体特长

利用每天课外活动和周六上午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主要围绕德育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运动类等开设40余个兴趣小组,进行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的特长培养。同时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企业重要文体活动,发挥自己特长,展示技能水平,获得企业认可,增加就业机会。

三、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大学生就业岗位

学校主动对接企业,调研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招生目标精准锁定零就业家庭、复转军人、待就业大学生,专业(培训项目)设置对标企业人才需求,教学改革贴近企业实际岗位,校企共建教学专业,构建人岗相适、供需相宜、校企相长的培养机制。

(一)技能对标岗位

学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实施一专多项技能技术培养模式。在学会本专业理论实操的基础上,学校对文秘写作、人事档案管理、图片视频制作、新闻宣传报道、机械电气操作维护等企业急需岗位技能进行专项强化训练,为大学生后续到企业就业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人才共育

学校实施“订单班”“冠名班”培养机制。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学业评价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突出企业对人才实际需求,把为企业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为大学生提供与企业岗位高度匹配的精准技术培训,提升职业技能适用性。

(三)深度服务企业

学校为企业在岗职工提供技术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就业稳定性。同时,根据企业需求,积极推介参加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渐搭建起大学生就业的桥梁。

(四)汇聚就业合力

学校主动对接政府、行业、企业,汇聚政企行校四方资源,共同助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校领导带队,主动访岗拓岗,跑企业、下一线,主动争取政府扶持,对接优质企业,拓展校企合作伙伴企业规模和数量,为转型大学生提供稳定优质的就业岗位资源。目前,学校与23家省内外国有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签订了“靖煤班”“三毛班”等多个订单班,不断扩大优质就业岗位数量规模,保障毕业生国企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7%,吸引待就业大学生走进技工院校学习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四、强化产教融合,巩固大学生就业渠道

学校将产业发展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把企业技术革新作为学校教研活动重要内容,促进教学与企业技能需求的融合

学校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成果,并应用到教学改革中,促进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更新,保证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生产同步发展。

(二)把企业岗位技能发展作为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促进课程与岗位技能需求的衔接

学校与企业高技术人才合作,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把企业岗位生产融入教学课程中,探索模块化技能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内涵与企业岗位实际的高度融合,使毕业生掌握技能与企业岗位无缝衔接,提高毕业生岗位适用性,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把产业布局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目标,促进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高度融合

针对本地企业以能源、电力化工、机械制造产业为主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以做强“煤”字号专业,做精新型专业,做优前沿专业的专业发展布局,着力建设煤炭相关专业、电力化工专业、机械机电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四大专业群。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工学一体化重点建设专业,实现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夯实就业能力基础,促进充分就业。

总之,学校以为企业服务为导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对标合作企业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服务新路子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下一步,学校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立足区域,促进更多有志于走技术技能成才道路的就业大学生能力提升和转型在保障就业中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执笔人:李林)

 推荐阅读:

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的实践与创新

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


中国培训杂志
发布有关职业培训方面的政策方针、理念、方法,有关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