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恶小而为之:职场中的粗鲁无礼行为

文摘   2024-07-28 23:21   广东  


''勿以恶小而为之''

Rudeness

职场中的粗鲁无礼行为





提起粗鲁无礼,相信很多人脑中都会出现一段不甚愉快的回忆。职场中的粗鲁无礼行为更是让人恼火却又无处发泄。心理学中将粗鲁无礼行为定义为一个人表现出对他人缺乏尊重的不敏感的行为。研究表明,超过50%的员工每周都会在工作中遇到粗鲁无礼行为(Porah & Pearson, 2013),例如客户的恶言恶语、上司的辱骂批评等。这些行为看似是素质问题,实则不容小觑。



< 粗鲁无礼行为影响团队绩效 >



事实上,来自上司、同事、陌生人的粗鲁无礼行为(甚至只是想象中的)都会对行为对象和旁观者的任务表现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粗鲁无礼行为是一种社会威胁,会激发个体的防御反应,使他们更加自我中心,减少对他人需求的关注。这种变化并不需要个体的有意识决策,而是自动发生的。当团队成员经历粗鲁无礼行为时,他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加自私,减少合作。




>>>>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所持有的动机。简单来说,SVO可以分为两种:亲社会取向自我取向。亲社会取向的个体倾向于合作,关注集体利益;而自我取向的个体则更关注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牺牲集体资源。当一个员工在职场中遭遇粗鲁无礼行为时,他更有可能从亲社会取向转变为自我取向。



而团队的有效运作依赖于成员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信息共享和工作量共享是两个关键的协调过程。信息共享使团队成员能够基于更多的信息做出集体决策,工作量共享则确保任务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完成。然而,当团队成员的SVO转变为自我取向时,他们更倾向于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需求,导致信息和工作量共享减少,最终影响团队绩效。


研究证据

Gale等人(2024)最新的一项研究通过五项实验室和现场实验验证了上述理论。他们通过预先录制的电话对话和在团队任务中互动“假装”对被试进行粗鲁的言语攻击,观察被试在接下来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少的合作和更差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

1

经历粗鲁无礼行为的团队表现明显不如未经历粗鲁行为的团队。

2

粗鲁无礼行为通过影响团队的协调过程,降低了团队的整体绩效。

3

经历粗鲁无礼行为的团队成员表现得更自私,更少进行团队的信息和工作量共享,团队表现更差。





< 启示 >

NEWS TODAY

这项研究的发现对职场管理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勿以恶小而为之。管理者应意识到粗鲁无礼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对团队的整体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职场中的粗鲁无礼行为。其次,团队建设活动应注重提升成员的亲社会取向,促进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组织中建立起一个尊重和支持的工作环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END-

<参考文献>

Gale, J., Erez, A., Bamberger, P., Foulk, T., Cooper, B., Riskin, A., Schilpzand, P., & Vashdi, D. (2024). Rudeness and team performance: Adverse effects via member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ordinative team process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x.doi.org/10.1037/apl0001213 

Porath, C., & Pearson, C. (2013). The price of inciv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ttps://hbr.org/2013/01/the-price-of-incivility

作者丨君念苏

编辑丨容   瑾

排版丨君念苏



人事与组织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人事与组织心理实验室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