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黑洞:员工在模糊风险下的抉择与沉默?

文摘   2024-06-23 19:00   北京  

2007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这一革命性的产品震惊了整个科技界。遗憾的是,当时作为市场领头羊的诺基亚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应对这一威胁。结果,诺基亚错失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良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苹果抢走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并被微软收购。2013年9月,诺基亚CEO在最后一次新闻发布的发言让众人唏嘘:“我们其实也没犯什么错,但不知道怎就输了。”

诺基亚事件让我们警醒: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面对模糊威胁时,及时识别并采取行动非常重要。然而,诺基亚当时在全球有着众多的员工,如果有员工向管理层提出他们的担忧和建议,会不会诺基亚的故事又会不一样呢?近日,Hyunsun Park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就“员工在识别到组织威胁时是否会勇敢发声吗”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


什么是“模糊威胁”?

“模糊威胁”指的是那些不确定、复杂、难以预测的事件。就拿公司裁员来说,如果公司只说要裁员,但没有具体说明哪些部门、何时裁员,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模糊威胁”。而这种类型的“威胁”,往往会让人们感到无所适从。

为什么选择沉默?

成本收益视角指出,员工在决定是否发声时,会评估发声的成本和潜在收益。过往研究基于此视角,认为当威胁明确且发声的收益明显高于成本时,员工更可能选择发声。然而,这一视角假设的前提是,员工能够清楚地识别威胁并评估其影响。

而最新的研究显示,面对“模糊威胁”时,人们倾向于选择沉默,这和心理学中的“注意力资源理论”紧密相关。该理论指出,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根据这一视角,员工在工作中的注意力有限,因此当注意力被其他任务占据时,员工可能不是不敢于发声,而是确实没有注意到威胁。此外,相较于“模糊威胁”,人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其他更具体、亟需完成的任务所吸引。因此,威胁越是模糊,越难被员工注意到。

对领导的信任反而起了反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当员工觉得领导非常可信和有能力时,反而更容易沉默应对“模糊威胁”。听起来是不是很矛盾?一般我们会认为,有一个值得信任的领导能让员工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实际上,员工因为信任领导,觉得领导能搞定一切,而放松自己的警惕,认为不需要担心这些“模糊威胁”。


实验揭秘:员工真的不发声吗?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实验。首先让一些受试者模拟工作中遇到“模糊威胁”的情境,然后操控他们对领导的信任度,观察这些受试者是否会主动提出问题和建议。具体而言,研究团队在模拟情境中向参与者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公司,其面临某些不确定的市场变化。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别,有些组别被告知他们的领导非常有能力且值得信任,而其他组别则没有得到这样的信息。

结果显示,那些对领导非常信任的受试者确实不太愿意发声。相反,对领导信任度较低的受试者更可能提出问题和建议。这表明,高度信任领导会让员工产生一种“无须担心”的错觉,从而忽视潜在的威胁。



职场启示:不要害怕发声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企业的成功需要员工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反馈,这也是对员工主动性的呼唤。正如诺基亚的教训所示,员工的沉默可能导致企业错失应对威胁的机会。作为员工,无论你多么信任你的上级领导,都应该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毕竟,领导再靠谱,也不能替你注意到所有的问题。

参考文献:

Park, H., Tangirala, S., Ekkirala, S., & Sanaria, A. (2024). Unnoticed problems and overlooked opportunities: How and when employees fail to speak up under ambiguous threa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37/apl0001210


作者:贯   玥

编辑:君念苏

排版:容   瑾


人事与组织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人事与组织心理实验室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