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动机:探索游戏元素如何塑造用户行为

文摘   2024-05-26 19:00   北京  

想象你在完成日常任务时,就像在游戏中打怪升级一样,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能获得积分、晋升等级,甚至在排行榜上与朋友一较高下,这会怎样影响你的表现呢?所谓的“游戏化”,就是把游戏中的乐趣和奖励机制引入到非游戏场景中,以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效率。但问题是,这样做真的有效吗?

尽管有研究表明,游戏元素对用户行为有激励作用,但也有人指出此类元素可能削弱用户的内在兴趣,最终导致他们停止使用应用或服务。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奖励、反馈和其他外部事件可能对内在动机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恰当地实施游戏化元素,使之既不损害内在动机又能提升用户行为,是一个重要议题。一项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就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



理论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由Ryan和Deci于2000年提出,是游戏化和游戏动机研究领域内最成熟且广泛接受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区分了两种形式的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指的是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是因为分离于活动本身的外在结果,比如压力或金钱、口头反馈等形式的“外在奖励”。

内在动机则是指个体参与活动是因为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或令人愉悦。

SDT进一步指出,个体差异和情境因素都可能影响游戏化效果。研究特别关注了因果导向(Causality Orientation)。这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它影响个体对行为原因的归因方式,进而可能决定了游戏化元素对其动机效果的影响。因果导向分为自治导向(Autonomy-oriented)控制导向(Control-oriented),前者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内在兴趣驱动的,后者则认为行为是受外部压力或规则驱动的。


实验设计

研究通过一个图片标注游戏,检验游戏化元素是否能让人更有动力、感觉更胜任以及在任务中表现得更好。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四个不同的实验条件中:控制组、积分组、等级组和排行榜组。每个条件都旨在评估特定游戏化元素(积分、等级、排行榜)对内在动机、能力满足感及表现的影响,同时考虑了参与者的因果导向(自治导向——喜欢自己做主;控制导向——更在意外界的评价和奖励)。

实验过程

Step 1 

游戏化元素介绍: 除控制组以外的参与者在正式实验开始前被引导注意游戏化元素。例如,积分和等级组的参与者被告知积分和等级能帮助他们评估自己对研究的贡献;排行榜组的参与者可以与其他参与者进行比较。


Step 2 

任务执行: 图片以随机顺序呈现,参与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感知在规定的短时间内为每幅图片添加描述性的标签(就像是在社交媒体上给照片加描述一样)。标注的过程涉及认知加工和主观判断,参与者需自行决定如何用文字概括或表达他们从图片中感知到的情绪或意义。通过这个任务,研究者能够评估不同游戏化元素(如积分、等级和排行榜)对参与者表现(如生成标签的数量和质量)、内在动机以及满足感(包括自治和能力需求)的影响。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积分、等级和排行榜这些游戏化元素在图像标注任务中显著增加了参与者生成标签的数量,但它们对内在动机或能力需求满足度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这项特定研究中,这些游戏化元素主要作为外在激励工具,有效提升了任务的完成量,而没有如假设那样增强内在动力或使参与者感受到更多的能力满足。  

原因分析

试想你是游戏参与者,游戏里你可以给自己喜欢的照片贴上标签,比如“海边日落”、“可爱的小狗”等。游戏里有些东西让你感觉自己在进步,比如你得到的分数(积分)、你达到的新等级,还有你和其他玩家排名的对比(排行榜)。但是,这些游戏中的小奖励并没有让你觉得自己变得更厉害或者做事情更有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这些奖励虽然告诉你贴了多少个标签(积分),或者你现在的水平和要达成的目标(等级和排行榜),但它们没告诉你什么样的标签才是好的,也就是说,你不知道自己贴的标签是不是真的很棒,因为你没有一个明确的好坏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表现。

其次,这个游戏的任务本身不太难,就是随意贴标签,你想贴多少就贴多少,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在没有那些游戏奖励的普通情况(对照组)下,大家也都已经贴了很多标签了。这就像是,就算没有额外的鼓励,大家本来就很乐意做这件事,所以那些游戏奖励就显得不那么能激励人觉得自己进步了或者做得更好了。

总的来说,游戏里的这些奖励虽然能让你知道自己做了多少,但因为缺少具体的评判标准和任务本身的简单性,它们没能让你真正感到自己在技能上有所提升或者对游戏更加投入。


未来展望

虽然将游戏元素融入任务可以显著提高任务的执行效率,但它在提高个体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方面并不总是有效的。研究者们发现游戏化会改变个体的内部动机和情绪体验。因此,在运用游戏化方法来激发潜在能力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这些元素如何具体影响心理状态,以及在哪些特定情境下能真正触发内在的驱动力和满足感,变得尤为关键。游戏化可以使人们产生更好的行为反应,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考虑到游戏本身所具有的风险。


对日常生活的启示

这项研究对我们如何利用游戏化来提升工作效率或参与度有重要启示。比如,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员工奖励计划,比如“本月最佳销售员”的排行榜,或者给予完成特定任务的积分,来激励员工多做贡献。家长也可以尝试用类似的策略鼓励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比如设立家务积分榜,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获得奖励。


未来探索的方向

当然,游戏化并不总是万能钥匙。研究也指出,为了真正激发内在动力和持久的兴趣,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哪些游戏元素在何种情境下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感。此外,提升任务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及给予即时而丰富的反馈,也是提升内在动机的关键。

总的来说,游戏化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它能以简单直接的方式激发我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哪怕这种激励是短暂且外在的。未来,随着我们对游戏化机制理解的加深,或许可以设计出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强内在满足感的策略,让工作和学习变得更加愉快而高效。



参考文献:

Mekler, E. D., Brühlmann, F., Tuch, A. N., & Opwis, K. (2017).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gamification element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1, 525–534.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5.08.048

作 者:Ying

编 辑:君念苏

排 版:容   瑾



人事与组织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人事与组织心理实验室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