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准备购买某件商品,打开购物网站,搜索商品名称,结果弹出了成千上万的相似商品。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你感到纠结,不知道如何选择。经过数小时的挑选,你最终却选择放弃购买,关闭了购物网站。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带着高涨的情绪开始,却在“心累”中结束,看似拥有了无数选择,实际上却感到“无从选择”的情况,是因为我们遭遇了“决策疲劳”。
什么是决策疲劳?
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是一种因反复进行决策而导致的决策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受损的现象。这种现象与自我控制强度模型(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密切相关,该模型认为人类在调节行为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类似于肌肉在过度使用后会疲劳,决策过程会消耗内部资源,从而导致“自我耗竭”(Ego Depletion)的状态,而决策疲劳是自我耗竭的一种症状或表现形式。
何时会发生决策疲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种常见情境会导致决策疲劳:
1
选择过多导致疲劳
我们通常认为“选择越多越好”,但事实证明,过多的选择往往会引发决策疲劳,从而增加我们做出不理性选择的风险。
一方面,过多的选择会让我们感到疲劳,影响判断力,导致我们更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决定。举个例子,你想买一件新衣服,走进商场后,发现各式各样的款式和品牌让你眼花缭乱。面对这么多选择,你可能会花费比预期更多的时间挑选,甚至买了超出预算或实际需求的衣服。
另一方面,当选择过多时,反而会让人产生厌倦感和不满情绪。例如,同样是买衣服,当你在商场里面对过多的款式和品牌时,可能因为难以抉择,最终什么也没买,空手而归。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商家提了个醒:一些商家通过提供大量的商品选择来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过多,反而可能让消费者感到难以选择,最终抑制他们的购买欲望。
2
重复决策导致疲劳
在某些职业中,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做出大量的重复性决策,这种持续的决策任务会导致决策疲劳。
例如,在教育领域,一些教师每天要为多个班级的学生设计课程、批改作业,并为学生的学业表现做出评估。随着每天重复这些任务,教师可能会感到疲惫,尤其是在一天结束时。研究表明,教师在一天的早些时候更容易为学生提供详细反馈和个性化指导,而到了工作日的后期,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标准化的评分方式,甚至可能减少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这种现象说明,随着决策疲劳的累积,教师的批改质量会逐渐下降,最终可能选择更为简单和快捷的处理方式。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日常决策,如审批预算、评估员工表现、制定团队计划等。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管理者可能会在早期决策时更加仔细和谨慎,而在工作日的后期,由于疲劳,决策的质量可能会下降,甚至选择更为保守的方案,以减少自身的工作负担。
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决策结果,通常是由于在非疲劳状态下,人们会使用复杂的认知推理方法来优化决策,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在决策疲劳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经验法则或启发式决策模式,即通过依赖简单的经验和快捷方式来做出决定。
如何应对决策疲劳?
选择过多导致疲劳
1
通过将需要决策的任务分类,根据其重要性和紧急程度来制定处理计划,可以有效应对决策疲劳,确保每项任务的处理都井然有序。
对于每天需要处理大量决策任务的企业管理者来说,首先对任务进行清晰的分类,然后再依据分类结果依次处理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四象限法则,将任务按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划分。通过这种方法,管理者可以首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紧急且重要的任务上,确保这些任务的决策过程是高质量的;而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任务则可以放在最后,从而避免在这些任务上投入过多资源,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小决策疲劳的影响。对于个人亦是如此。通过合理规划和分类管理,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提升整体的决策质量。
合理分配决策时间
2
了解自己的作息规律,并在精力充沛时做出重要决策,是提升决策质量的关键。如果你在面对重要选择时感到疲惫,最好的办法是先休息一下,再做决定。
尽管我们通常认为拖延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在决策疲劳的状态下,适当的拖延可能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暂停手头的任务,待恢复精力后再继续,可以帮助你在更加清醒的状态下做出更好的决策。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决策过程,在选择过多或需要重复性决策的情况下将决策疲劳的影响最小化。
—参考文献—
Iyengar, S. S., & Lepper, M. R. (2000). When choice is demotivating: 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6), 995-100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9.6.995